摘 要:山東疫苗案一經公開,就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涉案疫苗被發現未經嚴格冷鏈存儲運輸即銷往24個省市區,有些涉案人員(企業)已構成刑事犯罪。相對于刑事責任,財產性的侵權責任具有優先性,本文從《侵權責任法》的角度探討該案的可救濟性,并且對于責任的性質、是否構成侵權責任以及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山東疫苗案;責任性質;責任承擔
1 案件簡述
山東疫苗案2015年4月立案,2016年2月對外公開,目前引發廣泛關注。山東警方在稍早前破獲案值5.7億元非法疫苗案,這些疫苗被發現未經嚴格冷鏈存儲運輸銷往24個省市區。3月24日,公安部、衛計委、食藥監總局針對“山東問題疫苗事件”舉行聯合記者會。在會上,食藥監總局藥化監管司司長李國慶表示,目前已查明涉案上線人員41人,下線46人,涉案企業29家,非法接種疫苗機構16家。
此次的山東疫苗事件中,涉案疫苗12種,全部為第二類疫苗。不同于第一類疫苗,第二類疫苗是完全市場化的流通。根據《條例》第十五條。從供應上來說,疫苗生產企業可以向疾控機構、接種單位及疫苗批發企業提供疫苗,疫苗批發企業也可以向疾控機構、接種單位及其他疫苗批發企業提供疫苗。
2 二類疫苗致損的責任分析
公民可以自費并且自愿受種二類疫苗,接種二類疫苗由受種者或者其監護人承擔費用。 因此,受種者和接種單位之間形成了民事醫療服務關系。1[3]如果由于接種二類疫苗而致受種者健康、生命受損,理論上講,受種者既可以請求侵權損害賠償,也可以依據違約責任規則請求違約賠償。二類疫苗預防接種體現了違約與侵權法律關系的競合。這里主要討論《侵權責任法》對于疫苗事件受害者給予的救濟。
(一)二類疫苗產品損害的責任性質
根據《藥品管理法》的規定,疫苗是一種特殊藥品,是醫療產品的一種,所以,第二類疫苗預防接種損害責任可以適用《侵權責任法》有關醫療產品損害責任的法律規定。同時,由于醫療產品也屬于產品,因而,疫苗事件也適用于產品責任。因此,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既屬于產品責任(第四十一至四十三條)的范疇, 又屬于醫療產品責任(五十九條)的范疇。所以,此次山東疫苗事件的受害者,可向疫苗生產企業(生產者)或疫苗批發企業及疫苗“販子”(銷售者),也可向向疾控中心/接種單位(醫療機構)請求損害賠償。
(二)二類疫苗產品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及構成要件
1.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章和第七章關于產品責任及醫療產品責任的規定,可知此類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無論是一般的產品責任,還是具有特殊性的醫療產品責任,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也就是說,當事人因注射該疫苗遭受損害時,不問疫苗生產企業、疫苗批發企業、疾控中心、接種單位主觀上有無過錯,均可以向其追責。
2.構成要件
根據上面的論述,由于山東疫苗事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其構成要件只有三項:損害事實、加害行為、因果關系。
(1)損害事實——必須造成受種者人身損害后果
受種者接種了疫苗,由于疫苗存在缺陷,而造成受種者身體健康受損、致殘、生命喪失
等后果,或伴隨有嚴重精神痛苦的損害。因此,山東疫苗事件中,只有身體健康、生命受損的受種者才可以主張侵權損害賠償;產生嚴重精神損害的,可在提起侵權之訴同時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金。
(2)加害行為——即疫苗存在缺陷
從公安部、衛計委、食藥監總局發表的聲明可知:本案中,疫苗本身是正規廠家生產的,但由于未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運輸、保存,脫離了2-8℃的恒溫冷鏈,已難以保證品質和使用效果,注射后甚至可能產生副作用。這批疫苗毫無疑問是存在缺陷的:未經嚴格冷鏈存儲運輸的疫苗,將會失活。對于狂犬病,這樣的疾病發生后再注射的疫苗如果失效,會導致當事人死亡;而其他一些疾病的疫苗,則會導致個體對該疾病無法產生對應免疫,也就是說,打了疫苗和以前一樣容易感染該疾病。
(3)疫苗存在缺陷與受種者人身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疫苗產品損害責任之因果關系, 即指疫苗的缺陷與受害人受損后果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確認疫苗產品損害責任的因果關系,應由疫苗接種受害者承擔舉證責任,需要證明損害后果是由于使用了該缺陷疫苗所致。這里應適用相當因果關系原則:即受種者證明接種該疫苗后就發生了某種損害, 并且此種缺陷疫苗通常可以造成此種損害,就可以推定因果關系成立,醫療產品損害責任構成。
(三)二類疫苗產品損害的責任承擔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一至四十三條、第五十九條的規定,可知醫療產品損害責任中,責任主體為:一是疫苗生產企業,二是防控中心或接種單位,三是疫苗批發企業及疫苗“販子“,且這些責任主體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
侵權法上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多數行為人對一個受害人實施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基于不同的行為而致使受害人的權利受到損害,各個行為人產生的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各負全部賠償責任,并因行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責任人的責任歸于消滅的侵權責任形態。2[4]
首先,疫苗生產企業造成疫苗缺陷的,疫苗批發企業等“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其追償。而根據本案的案情來看,這些疫苗的生產企業在將疫苗投入流通時,疫苗是不存在缺陷的,因此,從這方面來看,疫苗生產企業是不需要承擔責任的。但是,根據《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疫苗生產企業是不能直接向個人供應、銷售第二類疫苗的。而在本案中,以龐某為代表的個人團隊直接從疫苗生產企業購買疫苗,顯然,疫苗生產企業也是有過錯的,應當為其過錯負責。
第二,在本案中疫苗批發企業和疫苗“販子”可以視為《侵權責任法》上的銷售者。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此次疫苗事件核心問題就是流通問題。同樣是《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疫苗批發企業只能向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其他疫苗批發企業銷售第二類疫苗,而不能向個人銷售,
第三,本案的另一個責任主體,也就是作為醫療機構的疾控中心(或接種單位)。疾控中心必須向有資質的疫苗生產企業或疫苗批發企業購買疫苗,而且必須對疫苗銷售方的銷售資質進行確認。
總之,確定缺陷疫苗產品損害賠償責任的最終承擔者,應該是疫苗缺陷的造成者;而疫苗缺陷的造成者,可以從其主觀上有無過錯來判斷。在案件的處理中,應當對每一批疫苗的流通環節進行具體分析,按照三個責任主體造成疫苗缺陷的過錯程度,要求其承擔相應責任。
3 加強二類疫苗產品流通的監管
疫苗作為一種醫療產品,原本是為了減少損失的發生,現在卻在某些地方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只有加強監管、嚴格執法,方能發揮疫苗的積極作用,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
參考文獻
《條例》第15條:疫苗生產企業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疫苗批發企業銷售本企業生產的第二類疫苗。疫苗批發企業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其他疫苗批發企業銷售第二類疫苗。
《條例》第十五條:疫苗生產企業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疫苗批發企業銷售本企業生產的第二類疫苗。疫苗批發企業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其他疫苗批發企業銷售第二類疫苗。
注釋
[1]《條例》第15條:疫苗生產企業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疫苗批發企業銷售本企業生產的第二類疫苗。疫苗批發企業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其他疫苗批發企業銷售第二類疫苗。
[2]《條例》第十五條:疫苗生產企業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疫苗批發企業銷售本企業生產的第二類疫苗。疫苗批發企業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其他疫苗批發企業銷售第二類疫苗。
參考文獻
[1] 趙敏.疫苗損害責任的類型化研究.醫學與法學.2014(5).4
[2] 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精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194
作者簡介
劉垚君(1993-),女,漢族。山西省晉中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