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筆者主要從網絡謠言的理論基礎入手,研究網絡謠言的內涵、特點和危害,接著論述網絡謠言的成因分析,進一步說明網絡謠言在實際管控中所出現的問題。最后,筆者將提出有效網絡謠言的控制對策,期望對社會和諧和國家穩定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網絡謠言;危害;成因分析;控制
近年來,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年代,人們通過各種媒介獲取大量的信息,有電視廣播、網絡傳輸、報紙刊物等多種渠道,信息傳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圍之廣令人應接不暇,而信息的傳播和走向離不開新聞報道。然而,在眾多的新聞報道中,過于注重新聞的自由而缺失了社會責任的新聞報道頻繁出現,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但也代表了一部分新聞工作者存在職業及道德方面的行為約束。
1 網絡謠言的含義
對于網絡謠言的定義,關鍵在于“謠言”一詞。網絡則是一個中性詞匯,而“謠言”是指沒有事實根據而捏造的消息,這種可能不真實的消息,卻能夠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網絡謠言是通過郵箱、網站、聊天軟件等網絡介質傳播的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究其本質上,依然是謠言。關于網絡謠言涉及的內容,可以是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公共突發事件、虛構的言論、離經叛道的內容等,由于涉及的范圍廣,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視。
2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謠言的問題及原因
1、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是謠言的產生和傳播的基礎
網民們是網絡當中“長住客”,他們能夠十分敏銳的把握時下最新的信息,也能在網絡上對相關的事件做出自己的評論。由于部分網民網絡道德素質的缺失、社會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的缺失以及社會輿論的催化,使得社會容易發生網絡輿情危機。此外,當某一群體事件發生時,由于社會網絡輿情危機的存在,也會使得現有的言論更加的激烈,加劇群體事件的激烈程度。當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著許多不能預知的風險和挑戰,也難以制定準確的預期,心理上難免會有損失,浮躁,從而導致負面情緒的出現,如猜疑,嫉妒和攻擊,而這些怨恨傳言心理動機。隨著近年來頻繁的公共安全,加劇了公眾生活的焦慮和恐懼,也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創造了條件。經過幾個事件對政府和社會公眾的信任被侵蝕掉。此外,有少數極端緊急的情況深深刺痛了公眾不誠實引起不安的氣氛和政府的心。
2、社會信息化管理滯后和網絡推手的作用
我們處在信息時代,信息更新較快。傳聞平時看到的光的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謠言的生存空間就較小。然而,往往這就是信息披露管理的盲點之所在。因此,由于社會信息化管理滯后,公共信息披露不夠透明,是網絡謠言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加上不法分子夸張,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溫床,通過網絡迅速傳播,謠言在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傳播迅速。
3、科學知識的缺乏
政府的一些主流媒體在控制網絡謠言方面往往比較被動和保守,未能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調查來龍去脈,及時應對處理,而是繼續觀望或表示模棱兩可的態度,從而錯失正面披露消息和辟謠,遏制其傳播的大好時機。實際上許多謠言的都是因為迷信和無知。但是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這類謠言將逐漸失去依賴的根基。而如今科學便是更多的謠言的擋箭牌,不法分子更是利用普通公眾科學知識的有限性來實現謠言的散播。通過網絡扭曲的謠言,更是猶如放大鏡一般,幾乎看不出原來的面貌,對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如果話題能足夠的引起公眾興趣疑惑事關重大,那么謠言將導致公眾安全感缺失、情緒失控,很容易引起社會問題,危害社會和諧。
3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謠言控制對策
1、加強自媒體傳播控制,推進政府引導作用
目前許多網絡謠言的網絡謠言傳播活動也已經具有商業的傳播性質,所以在其傳播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染上商業習氣,不能成為流于形式的商業運作,也要防止其成為唯利是圖的工具,從而背離了其“網絡謠言”的本性。對于網絡謠言負面影響,一般就是采用冷處理的方式。在一些自我炒作的新聞中,網民和網絡實際上是充當了信息發布者的“幫兇”,是助推了這種新聞的發展,加劇了負面信息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的擴大。因此謠言事件下政府應作為正確輿論導向,必須出面干預。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前提下,由當地政府出面引導不同的社會活動業的可持續發展,即“宏觀上政府調控,微觀上市場運作”逐步推進民眾。正確輿論導向工作可以成為一個交互性的平臺,例如在微博上傳播的輿情處理信息,會以最快的速度,覆蓋相當廣泛的民眾面,通過粉絲,所有微博使用者都可以成為突發事件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把關者,將真實的信息繼續傳遞出去,將不真實的信息掩蓋掉,盡量還原事件的真實狀況。
2、完善網絡行為法律制度,杜絕造謠者僥幸心理
切實履行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還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強制約束,才能讓新聞報道始終在一個良性的軌道上健康運轉。如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關于轉發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嚴防網絡謠言報道的若干規定》的通知。內容非常具體,對報刊的主管單位及工作人員各個方面,都做出了具體周密的規定。如“要建立健全虛假失實報道責任追究制度,對蓄意炒作網絡謠言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損害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要追究新聞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切實承擔起管導向、管人員的監管責任”。另外,讓人民群眾對輿論監督產生充分的信任。為了提高大眾輿論監管力度,可以設立民情信箱,及時聽取群眾的反饋和意見。還可以增設民情熱線、聯絡員“接待日”、暢談會等多種形式的聯系,完善民情反饋機制。
3、深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養
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利益充斥,較容易出現社會道德問題。深入開展社會公民道德建設,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和素養,時刻提醒公眾要做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增強自律,抵制道德淪落。通過建立凈化官風、淳樸民風的氛圍,才能從根本上管控網絡謠言。 政府有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加大宣傳力度,為切實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質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對造假新聞報道進行大力的懲罰,讓造假行為消失在萌芽中。防止虛假或低級報道的出現,就需要有品格端正、道德素質良好的一個新聞工作者隊伍。從新聞工作者自身來說,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學習新聞報道的嚴格要求,注意防微杜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觀念,愛崗敬業,多出好的報道作品,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自己的貢獻,切實履行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報道中在社會中的價值越來越明顯。我們要明確新聞報道和社會責任的各自內涵,準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深入了解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的類型,懂得在實際工作中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然而在新聞報道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棘手的問題需要引起新聞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需要查漏補缺,找出當今社會新聞報道出現的一些問題,然后針對問題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為社會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謝能武.網絡謠言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5):P38-45.
[2]蘇小玲.網絡謠言給企業造成的危害及應對策略[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9):P385-387.
[3]田惠鳳.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及治理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12):P35-46.
作者簡介
付蓉(1995-),女,彝族,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新聞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