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社會科學的交叉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機制設計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博弈理論等在分析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上所建立的新領域。這四種在人類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所建立的新科學理論,主要推動行政法學對行政法的價值學說和規范體系來進行重新的評估,并實現重新進入社會科學領域的發展目標。因此,本文通過對機制設計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博弈理論等四種理論與行政法學的關系進行探究,并詳細的對面向社會科學的行政法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面向社會科學;行政法學;分析探究
機制設計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博弈理論等四種理論,從人的角度對特定條件下相互依賴、關注自我利益的個人選擇以及制度的變遷等現象進行考察。這種以人類回歸為起點,靜態分析制度中的傳統規范學說給長期發展的行政學說和方法、命題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同時也在一定程上推進了行政法學的變革和反思。
1 公共選擇理論和行政法學
公共選擇是指假設經濟學的分析理論和工具在政治領域中的應用,尤其是在政府決策領域中的應用。充分了解社會發展過程中政府的運行方式是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目標,它主要對政府決策和行動規則的規范性進行重建和評價[1]。目前,主要將司法審查、政府管理、國家理論、行政程序以及投票規則等看作是公共選擇的主題,并且公共選擇理論與傳統的政治學理論和憲法行政法學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行政法學應用的研究過程中,利用公共選擇理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行政法學的基礎知識理論,有利于行政法學者在行政法學的方法論和解釋學的論證基礎上,達成共識,并建立起博弈理論規則的行政法學。
2 博弈理論和行政法學
在了解法律規則對人的行為的具體影響方面,博弈理論作為公共選擇理論的重要分析工具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的洞察力。在行政法領域確立人類行為理論是對行政法學進行證實的主要任務,將博弈理論看作是解釋、分析以及描述行政法學現象的重要工具,一般情況下,科學合理的博弈模型都會被用于行政法學現象的解釋描述和博弈均衡的預測中去[2]。行政法學的均衡分析相對于兩人博弈求解和傳統博弈理論中的個人決策更為復雜一些。在現實世界中,行政法學的博弈是指地位、知識、權利不平等并且不平衡的社會公民、行政官員、利益集團、參議員、法官等組成的多人博弈,并且對于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不平衡、不完善等問題無法有效的消除,同時,行政法學作為重要的博弈規則也不是可以隨意發生變化和更改的。
3 機制設計理論和行政法學
在信息不完全的博弈下,行政立法可以是一種機制設計形式,其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委托代理模型中的信息和激勵等問題。行政立法作為一種機制設計理論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深入的了解立法中有關問題的規范性,并且還可以在行政立法領域中對實證行政法學進行設立。首先,以方法上的經紀人假設與個人主義的建立為基礎條件,而建立起的行政法學的人類行為動機理論。在傳統的行政法學方法上的有機體主義和利他主義假設的基礎上,將行政立法看作是人們意愿的反映和公眾利益追求的過程,而不再是傳統行政立法所關注的一系列問題。其次,了解信息的不完全對稱性和非對稱性是分析行政立法可行性的客觀條件[3]。行政立法中有很多以公共利益名義所建立的保密制度和以效率為借口的裁量權等現象的存在,導致相關的信息更加不對稱和復雜,不利于行政立法發展的完備性。同時,信息的不真實性使得在行政立法過程中,無法根據各種信息的約束條件進行不同制度的安排。最后,只有使得行政立法納什均衡才能避免行政法規被虛置和扭曲的現象,進而提升行政執法的有效性。納什均衡的重要前提條件是保持參與人員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配置。機制的設計者只有將行政官員和公民看作是理性的、過程的參與者,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他們的行為,才能夠充分提高人們參與博弈的互惠互利性。
4 制度變遷理論和行政法學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制度變遷理論中的規則制度是了解歷史社會變遷的關鍵。行政法學研究者將制度變遷理論應用到行政法學領域發展中去,有效提升了行政法學的分析能力。
(一)我國行政法學制度變遷的主要路徑
在面臨法制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社會歷史原因特殊性的情況下,應該高度重視我國政府主導型的強制性變遷和自覺性構建。同時,也要進一步推動誘致性變遷和尊重自生自發秩序的擴展,并且還要充分了解制度變遷和其他制度以及原有制度的傳承關系和演進關系等。
(二)通過需求和供給理論而發展的中國特色的行政法變遷理論
我國人口數量的龐大和資源的稀缺是導致行政法變遷的主要原因[4]。政府作為制度變遷的主要供給者無法有效的消除在行政立法過程中制度不均衡的現象,同時對行政立法的安排也缺乏一定的有效性,使得在處理各種問題的過程中經常體現出中國的特殊性。
(三)在制度變遷過程中行政法機制設計存在的問題
因為在制度創新發展和社會轉型發展中,各種具體制度的設計安排和基本制度的環境受到整體制度變遷的影響,所以,行政變革的組織者要充分了解傳統思想和現實力量對社會公民、利益集團、政府官員行為的影響,進而在開放性的社會科學研究過程中,為其提供最新的知識、信息、技術等,而不是單純的提供行政立法價的值判斷和立法建議。
5 結論
總而言之,社會科學的交叉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機制設計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博弈理論等在分析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上所建立的新領域。但是,由于人們的理論相對有限以及現今行政法學學科的獨立性和非自治性,導致在社會科學的開放性研究過程中,行政法學自治性建設的道路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要誠實的面對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借鑒社會科學理論知識,秉著嚴謹的學術精神不斷的完善和發展行政法學。
參考文獻
[1]包萬超.面向社會科學的行政法學[J].中國法學,2010,06:48-60.
[2]楊建順.新世紀中國行政法與行政法學發展分析——放權、分權和收權、集權的立法政策學視角[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4:58-72.
[3]閆佳琨.面向社會科學的行政法學[J].河北企業,2015,12:138.
[4]江利紅.現代公共行政的發展與行政法學范式的轉換——論“行政過程”范式的提倡[A].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學院軟法研究中心.公法的基礎理論和范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學院軟法研究中心:,2013:15.
作者簡介
張棋(1992-),男,漢族,貴州綏陽縣,本科,就讀于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2012級法學六班,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