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排污權制度是我國生態維護與建設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也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通過建立和完善我國排污權制度對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本文將通過科斯定理對排污權的指導作用,分析排污權交易制度的產生,在我國的發展和展望。
關鍵詞:科斯定理;排污權交易;環境保護
1 排污權交易的理論基礎
(一)排污權交易的含義與源泉
排污權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確定的條件下,通過市場調節,構建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該權利可以合法的交易,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污染物排放以及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排污權交易從稀缺資源理論、公地悲劇、科斯定理等理論發展而來,而科斯定理無疑為排污權交易制度提供了基礎性的理論指導1。
(二)科斯定理在排污權交易中的應用
科斯提出,人們通常認為作為的人給他人造成了損害,因此應該制止作為的人。但避免對他人的損害將會造成作為者的損害,因此損害是相互的,并不是單方的。舉例來說,放羊的羊會損害鄰居農民的糧食(假定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究竟是要羊肉還是要糧食。如果不放羊的損失是1000元,那么禁止放牧他會損失1000元,允許放牧,將對他人造成500元的損失。那么很明顯允許放牧對社會整體是有益的,因為社會總產值最終增加。因此實質上是對產權的界定,即是否允許放牧。科斯認為,一旦界定了產權,市場可以通過不同權益人之間的談判達到最佳的資源配置,即實現產值的最大化。假如通過修建柵欄可以避免羊吃糧食,成本費為300元,放牧者有權放牧后不賠償損失,那么另一人會主動修建柵欄,如果放牧者沒有這個權利那么,他會主動過來修柵欄,最終效果是一樣的。但如果柵欄的成本增長為600元,那么放牧者和對方都不會主動修建柵欄,在放牧損害他人利益不合法的情況下,放牧者會主動找對方談判,補償其因放牧損失的500元。因此不同的產權劃定方法對具體的相關人損益可能不同,但最終的資源配置卻相同。因此可以這么說:若交易費用為零,無論權力如何界定,都可通過市場交易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
排污權交易即為科斯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實踐中政府往往先評估出滿足該地區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再將總量分成各個小份的排污量,企業可以通過購買、出租、贈與、拍賣等方式獲取并使用其相應的排污權,通過對排污權的控制實現對企業以往超規格排污等做法的控制,進而維持該地區環境資源總量的平衡。所以排污權交易又被稱為建立市場型的污染控制手段或稱科斯手段2。之所以原來會存在濫排、偷排等問題,很多原因是由于產權不明晰導致的市場失靈,企業所追求的自然是利潤的最大化,如果排放污染物可以不耗費成本,必定會導致企業對排污毫無顧忌,大肆排污,造成環境污染。而排污權交易則明晰了相關產權,從而引導企業以合法的方式實現自身排污。因此,科斯定理為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2 我國排污權交易的發展
1.起步階段:排污權交易實踐從無到有。先在上海閔行區開展了企業間水污染有償轉讓的試點,這是我國第一筆排污權交易。之后我國開始逐漸實施排放污染物總量控制,排污權開始作為環保手段被我國所應用。
2.建立階段:從排污儲備交易中心到環境產權交易所。嘉興開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排污權模式開始向“企業-交易所-企業”的模式過渡。隨后一年,我國分別在北京、上海、天津建立了交易所,并持續在更多地方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如今已在我國多個省市建立了環境資源交易機構。
3.發展階段:傳統污染物交易繼續推進,碳交易試點實施。在排污權交易試點全面鋪開后,我國開始重點發展地方碳交易市場,十二五已明確寫入方案。
通過上述過程可以看出,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已初步成熟,但碳交易剛剛起步,雖然各地標準、分配數量、企業數量、成交量等具體實施的細則和成果各有不同,但已充分表明我國的排污權體制已經逐漸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在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
3 結論和展望
經濟學研究表明,稀缺性是人類生存條件中的一個普遍特征,人的需求增長一般快于滿足需求的人類知識和其他資源的增長4。人類對于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其本性趨勢的貪婪,因此需要法律與政策作為實現人類增長需求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杠桿。
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是生態補償機制長效化與制度化的需要。運用科斯定理來指導排污權交易制度是用經濟手段控制環境污染一種很重要的政策,這一制度可以將環境質量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二者兼而得之,可以說,科斯定理指導下的排污權交易制度是目前環境政策中性價比非常高的一項措施,它對于促進企業積極改進技術、減少排污、降低企業的管理和人力成本、提高有效利用,從而使由發展帶來的污染物加入等產生積極作用,通過污染者購買排放量,實現總的污染和不變。從而促進企業發展,環境的保護。
西方國家的排污權交易制度發展較早,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剛剛起步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企業購買排量過程不夠暢通,購買成本高、耗費精力大等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一項主要矛盾,我國的排污權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排污權制度,要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現狀為基礎,基于生態文明的要求指導相關的生態補償立法,通過完善政府職能、財稅制度、環境制度等多方面來發展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希望隨著改革與構建生態文明目標的指導,我國的排污權制度可以更加完善合理,更加便利企業參與其中,在維持環境平衡與經濟發展之間發揮生態補償制度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田國強.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 經濟研究,2005,(2):113-124.
[2]毛顯強, 鐘 瑜, 張 勝. 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4): 38-41.
[3]呂忠梅.超越與保守——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環境法創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
[4]李摯萍.經濟法的生態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
作者簡介
王菁菁(1991-),女,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天津工業大學,法律碩士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