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靜 林昭辰
摘 要:違法行政行為的檢察監督是檢察機關為保證法律的統一和正確實施而行使的法律監督權,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具有國家性、程序性、專業性、強制規范性的特點,違法行政檢察監督的實施有效維護了我國行政權的正當運行和法制的統一。
關鍵詞: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檢察機關
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是檢察機關依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相關規定對行政機關、其他行政公務組織以及其公務人員進行的違反法律法規的具體或抽象的行政行為而進行的法律監督,其目的是為保證法律的統一和正確實施。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依法監督是其最基本的職能和本質所在。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是我國法律監督的重要內容,國家行政主體的合法行政需檢察機關對行政行為進行依法檢察監督。本文主要對違法行政行為的檢察監督作討論。
1 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與其他監督的區別
1.1 檢察監督與行政內部監督的區別
行政監督權力范圍來自內部,監督工作只能是由上而下的單向監督,造成行政單位或部門的領導人員無人監督;行政審計、復議、監察等監督制度缺乏制約機制,且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監督缺乏法律約束力;行政系統內部的自我檢察和監督難以做到客觀、公正,難以制止權力濫用、逾越。檢察監督具有獨立性,是來自行政范圍以外的監督。因此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從而有效進行客觀、公正地監督;且由于檢察監督方式及程序均由法律規定,具有法律保障,檢察機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檢察監督,對違法行政行為具有法律約束力。
1.2 檢察監督與人大權力監督的區別
權力機關對違法行政行為的監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屬于政治范疇,因此對權力機關進行監督時行政機關承擔的是政治責任,而非法律責任。二是人民代表大會聽取政府工作報告的形式決定了權力機關只能開展宏觀監督,對于微觀監督難以有效執行。三是人大權力監督屬于會議制的權力機關,不能持續對違法行政行為進行法律監督。四是人大常委會主要采用備案審查制度來實現對行政立法行為的監督,進而撤銷與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規章等立法行為,由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監督成效甚微。檢察機關則是專門實施法律監督的具體組織,是對具體個案或行政行為進行法律監督,確保行政法律的實施環節上能夠遵守、執行適用法律,這是對法律實施的最為直接、現實的監督。
1.3 檢察監督和審判監督的區別
審判監督對行政訴訟獨立審查、撤銷行政違法行為具有法律效力,是我國司法程序化的監督方式,也是最有效、最權威的監督制度,但我國行政訴訟法存在諸多問題,包括只能進行事后監督、只有私益訴訟、管轄案件范圍有限等,造成審判監督只能救濟私人利益,對公共利益造成損害的行政違法行為難以起到監督和維護的效用。而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其主要任務是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其檢察監督范圍涵蓋了行政立法、執法以及司法的行政權力的全程監督,對行政違法行為進行主動、全面的監督。
2 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的特點
2.1 國家性特點
檢察權、行政權、審判權、軍事權是組成國家權力體系的組成部分,檢察權是我國憲法和檢察院組織法等基本法律授予檢察機關行使的權力。因此,檢察機關是代表國家對行政違法進行法律監督,保證法制統一。檢察機關行使檢察權需立足于憲法和法律,并要求其他行政機關的任何決定都不能與法律相抵觸。基于此可以看出,行政違法行為檢察監督具有國家性的特點,地方級任何行政機關的任何決定均由檢察機關行檢察權。
2.2 專門性特點
首先,檢察機關是我國憲法等基本法律所賦予的唯一專門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有權行使法律監督權,其他行政機關則無權行使。二是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的基本職責也是本質所在,屬于專職活動,包括行政法律監督、刑事法律監督、民事法律監督。三是檢察機關對于行政違法行為的法律監督具有專門方向也業務范圍特點。
2.3 程序性特點
檢察權是監督法律統一實施的權力,是做出程序性決定的權利。其程序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對于行政違法行為的監督工作必須遵循法定的程序進行;二是檢察權無行政權或審判裁決權,其作用主要是啟動、推動、變更、終止相應司法程序;三是法律監督權具有獨立性,檢察機關只能行使檢察監督權,無實體處分效力,因此可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
2.4 強制規范性特點
檢察機關行使檢察權不是隨意性行為,不能任意進行,法律對檢察監督的對象、內容、范圍、方式、程序等均作出明確規定,因此,行政違法行為檢察監督是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實施,屬于規范性行為,而檢察機關是檢察權由國家憲法以及法律賦予,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檢察機關必須按照法律規定行使檢察權,因此具有強制規范性特點。
3 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的實質
3.1 確保行政權的正當運行
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實質上是法律監督權對行政權的監督,是以權力制約方式防止權力濫用。我國憲法中權力制約的原則是以監督為主要表現。我國權力制約的監督體系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首的立法監督和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構成[1]。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權屬于專屬性權力,其主要對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權力實施法律監督。在我國,行政權的行使目的是維護公共秩序、增進公共利益。因此,違法行政行為將使社會秩序遭受破壞,損害公共利益,從而損害政府形象和法律權威,單純依靠或主要依靠行政機關內部自我約束難以防止權力濫用。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是根據法律實施法律監督,因此檢察監督也是依法監督和制約行政權力。從本質上看,是法律監督權對行政監督權的制約。因此,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的目的和任務是維護行政權在規范和制度中正當運行。
3.2 維護法制統一
列寧曾說“法制應當是統一的。檢察長的唯一職權和必須做的事情只有一種:監督整個共和國對法制有真正一致的理解”。法制統一性是法制的基本要求,法律作為一種制度設計,其立法目的是為人們提供統一的行為模式,也是國家設置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的基本目的。檢察機關按照相關法律的授權和規定,對我國法律的執行和遵守情況進行有效監督,本質上是對法制統一性的監督。違法行政檢察監督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的不同場合、不同行政執法個案中的法律執行和遵守都遵從統一的執法標準,也是遵從統一的行政原則和規范。我國是地方服從中央的單一制國家,必須克服地方或部門的保護主義,制止地方或部門對法律實施的非法干涉行為,確保法制統一[2]。因此違法行政行為檢察監督的目的就是制止行政權力越軌,維護法制統一。
4 總結
根據我國最高法憲法和相關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對行政行為、地方立法行為行使法律監督權,是基本的職責。我國檢察機關的主要是行使法律監督權,而不是行政決定權或審判裁決權,對于抽象行政行為也難以進行有效實施法律監督權,由此可見我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權不夠健全。因此,有必要加強相關法律的設計,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立法行為和行政行為的監督。
參考文獻
[1]李余華,丁汪洋. 論違法行政行為的私力救濟及其應對[J]. 新余學院學報,2015,20(4):24-28.
[2]張峰振. 論違法行政行為的轉換[J]. 河北法學,2012,30(7):54-60.
作者簡介
林林靜(1989-),女,福建人,本科,福建省沙縣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科副科長,研究方向:刑法、刑訴法。
林昭辰(1987-),男,福建人,本科,福建省沙縣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干警,研究方向:刑法、刑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