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環境糾紛呈現出一種爆炸式的增長。受惡性環境事件的影響,同時也為了實現環境司法的專門化的目的,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大量的設置環境法庭。然而,環境糾紛所引發的訴訟并沒有因環境法庭的增加而快速增長,大量的環境法庭出于無案可立的狀態,甚至部分環境法庭由于法院其它案件積壓過大而自身又無案可辦紛紛轉向與環境問題無關的案件。出現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前期準備不足、管轄不明問題、原告主體資格受限等。本文就環境法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環境法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環境法庭;原告資格;完善建議
1 我國環境法庭的現狀
(一)盲目成立
我國環保法庭的設立,并不是經過充分的準備和考慮的,大都是基于一些惡性的環境事故,屬于臨危受命。2007年成立的貴陽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審批庭是我國第一個環境法庭,與之同時成立的還有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審判庭。根據《關于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庭、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案件受理范圍的規定》(筑中法發[2007]37號),這兩個法庭分別負責審理:涉及“兩湖一庫”水資源保護及貴陽市所轄區域內,因涉及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保護而產生的一、二審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和相關執行案件。從這一規定來看,這兩個環境法庭成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關系到貴陽市主要飲用水源的“兩湖一庫”(紅楓湖、百花湖和啊哈水庫)遭到了嚴重污染。與之相類似的還有2008年5月6日成立的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法庭,該法庭成立的主要原因是太湖水域出現了水生態危機。云南省澄江市人民法院環保法庭的成立是為了應對2009年發生的陽宗海砷污染事件。由于是迫于公眾關注和輿論壓力而成立,在設立相關的環境法庭之前往往沒有對所需要的外部條件和可行性進行充分的考慮。除了這些迫于壓力成立的環境法庭之外,由于各地在環境法庭的建設上存在跟風的趨勢,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大量的環境法庭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些盲目設立的環境法庭對于環境司法的促進作用實際上相當有限。
(二)體系混亂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環境法庭體系相對比較混亂。由于在環境法庭的建設過程中,存在比較盲目的傾向,環境法庭內部并沒有形成合理的體系。就一般的審判庭,如民庭、刑庭等,幾乎都涵蓋了從基層法院到中級法院、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四個層級。但是環境法庭的體系則顯得比較散亂,部分地區只在中級法院設立了環境審判庭,有些地區又只有基層法院設有環境審判庭,在省一級的高級人民法院設立專門的環境審判庭的只有四家而已。上下級的環境審判庭不能很好的銜接是目前我國環境法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在部分地區,在基層法院的環境審判庭進行一審之后,上一級的法院就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審判庭,導致在上訴過程中存在困難。
(三)案源數量不足
從環境法庭的數量來看,自2007年貴陽市成立了第一個環境法庭以來,環境法庭的數量飛速增長,目前全國的環境法庭數量已經超過了170家。不幸的是,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數量并沒有隨著環境法庭數量的增長而增加,案源不足是我國環境法庭的最大現實。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我國環境糾紛的數量大約為每年10萬件左右,進入21世紀以來,環境糾紛呈現爆炸式的增長,在2003年就已經達到了50萬件之多?!案鶕y計在2010年,全國向環保部門投訴的環境糾紛數量高達70多萬件,但是其中只有大約3%是通過司法審判的訴訟渠道來解決的?!睙o案可審、門可羅雀是我國大多數環境法庭的真實寫照。以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法庭為例,該法庭在成立后一年多才接到第一個案件,而在第一個案件之后,該法庭又再次陷入了無案可立的困境。云南省成立了七個環保法庭,但是這些法庭在成立之后沒有接到一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甚至是環境糾紛案件也少的可憐,在這種情況之下,環保法庭不得不去審理非環保案件。重慶市北碚區人民法院環境法庭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在一年當中受理的環境糾紛不足五起,而且這些糾紛只有一件是通過訴訟和審判的方式來進行處理的,其余案件都是通過訴前協調的方式來處理。這樣看來,我國大多數的環境法庭實際上都處于一種無米下鍋的狀態,雖然耗費了大量的資源來成立這些法庭,但是在成立之后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造成了大量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2 我國環境法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化程度不足
環境審判庭的盲目設立,導致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對建立環境法庭所需要的條件準備不足,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環境法庭組成人員及其配套的鑒定機構的專業化程度不足。環境糾紛與其它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不同,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環境侵權案件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都比較高,從法官的素質來看,我國目前培養的環境法專業的法官隊伍在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上都還有提升的空間,其中甚至有相當大一部分法官是臨時從其他法庭臨時征調的,并不能滿足環境法庭的專業化要求。除了法官的專業水平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具備相應資質的環境鑒定評估機構異常匱乏。對于環境侵權糾紛而言,進行相關的鑒定甚至比審判更為重要,因為環境侵權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損害后果與污染者的生產經營活動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并不是如其他糾紛一樣可以比較清晰的進行判斷,必須要通過專業的技術鑒定才能夠確定。造成環境污染的因素可能來自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可能會存在一因多果或者多因一果的情況,污染源的種類眾多,污染物的種類性質各異,并且污染物在排放之后可能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轉化。對于環境問題,要追根溯源,找到造成危害后果的因素存在極大的困難,因此,專業鑒定機構的需求甚至還超過了專業的審判人員。
(二)管轄混亂
我國環境法庭的管轄問題是制約環境法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眾所周知的是,司法上的管轄分為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兩種。級別管轄的問題主要是環境法庭在設立時的盲目性造成的。環境法庭在設立的時候預先沒有計劃,各地進行環境審判組織的專門化改革都是在各自的地盤上進行的,除了沒有科學地論證設立的必要性,存在盲目跟風設立的不良現象之外還沒有在整體上注意與現行管轄體系相適應。我國法院分為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四個級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除另有規定外基層法院負責第一審民事案件,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分別負責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和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民事案件,不服一審判決的可以在判決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但是,從我國環境法庭的設置來看,體系相當散亂,上級環境法庭與下級環境法庭之間并不存在對應關系,這種體系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一審案件在經環境法庭審理之后,在二審之中卻無法由專門的環境法庭來進行審理。這一問題在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體現的尤為突出,目前在全國所有的高級人民法院中,設立了環境審判庭的僅有四家而已,也就是說,越是重大的環境糾紛在審理的過程中可能越是得不到專業性的保障。由于我國的環境法庭總體數量過少,分布上缺乏統籌規劃造成了審級和級別管轄上的混亂,這種情況一方面嚴重影響了審判秩序"使得環境案件的訴訟程序無法像其他案件的訴訟程序一樣明確可靠,另一方面也嚴重破壞了環境法庭的公信力和嚴肅性,使得當事人對通過司法渠道解決環境問題的信心更加削弱。
級別管轄只是我國環境法庭管轄問題中的一個方面,問題更為嚴峻和棘手的是地域管轄。從我國法院的設置來看,各級法院基本都是按照行政區劃來確定自己的管轄范圍的,對于一般的民事案件而言,這種地域管轄是合理的。但是環境案件在這種地域管轄就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環境本身是一個整體"不管是資源覆蓋地的范圍還是環境污染的影響范圍大多不會僅僅局限在一個行政區域內,例如,污染源排放地和污染致害地往往和人為劃定的行政區域不統一,經常出現橫跨多個行政區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法院出于”地方保護主義考慮”容易產生爭搶管轄權的沖突"進而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
(三)原告資格問題
制約環境法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案源不足的問題,就我國目前的形勢來看,雖然有數量龐大的環境糾紛,但是大多數公民并沒有選擇通過司法審判的渠道來尋求權利的救濟,大多數的環境法庭都面臨著自成立之后長達數年的時間內無案可審的窘境。然而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在環境訴訟原告資格的限制過于嚴格,我國在2012年8月31日通過了最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2013年1月1日實施),新法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有關機關和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睆谋砻嫔峡矗@一規定確立了我國環境訴訟原告的范圍,為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了法律依據,按照預期,新法實施之后環境公益訴訟的數量應該會有一個大幅的增長,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根據統計,在新的《民事訴訟法》實施之后,2013年全年,中華環保聯合會據此條款共提起了7起環境公益訴訟,但是沒有一件被法院受理。新法的實施似乎反而導致了環境公益訴訟的低潮,那么原因何在?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立法的不嚴謹和表述上的模糊造成的。法條中規定的“法律規定的有關機關和組織”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看似規定了起訴的資格,但是并沒有明確哪些機關和組織是“法律規定的”。模糊的立法給了地方法院拒不立案的借口,是環境公益訴訟數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只有原則性的規定而沒有具體的操作規則,使得《民事訴訟法》第55條成了擺設,甚至成了阻礙環境公益訴訟和環境法庭發展的重要因素,嚴重挫傷了民眾采用環境訴訟來解決環境問題的積極性。
3 我國環境法庭的完善建議
(一)加強審判和鑒定機構專業化建設
環境糾紛的專業性和技術性決定了環境法庭對于審判人員的專業性以及相關的環境鑒定機構對于鑒定技術和資質的要求都比較高。環境侵權是一種具有復雜性、潛伏性和長期性的特殊侵權,其產生的原因也有復合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法官在審理相關案件時往往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環境法庭都是在不具備相應條件下倉促成立或盲目成立的,環境法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尚不能滿足審判的需要,往往導致案件審理時間過長久拖不決的問題。因此,增加對于專業的環境糾紛審判人員的培養和選拔,吸收具備專業素質和相應經驗的人加入到審判組織就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環境鑒定機構的發展遠遠不能適應我國復雜環境糾紛,在技術水平上有明顯的不足。鼓勵和支持環境鑒定機構的發展是促進我國環境審判專門化,促進環境法庭發展的重要手段。首先是要建立統一的鑒定規則和程序,明確鑒定機構的職責和權利。其次環境司法鑒定機構要獲得質量監督部門的認證并且確認它的資質。最后是政府要在財稅和相關的法律上給環境鑒定機構以優惠,鼓勵環境鑒定機構的設立和發展。
(二)建立獨立的專屬管轄體系
目前我國環境法庭的管轄混亂體現為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兩個方面,針對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國需要在環境糾紛的管轄體系上進行完善。首先是級別管轄方面,由于我國環境法庭的設立非常散亂,導致了環境法庭的上下級之間無法對接,部分案件在一審由環境法庭進行審理之后,在上訴審就無法由專門的環境法庭來進行審理。地域管轄方面主要是由于環境糾紛的特殊性,往往會涉及比較大的區域,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地域管轄無法適應跨區域現象明顯的環境糾紛。在環境糾紛的管轄方面就不能照搬一般案件的管轄方式,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是類似于海事法院的專屬管轄機制。以水污染為例,這種污染并不是點污染,往往是涉及某一水域的面污染,因此在管轄方面不應當是簡單的行政區劃管轄而是以水域的地理環境為基礎的專屬管轄。在專屬管轄的基礎之上,在設立獨立的上訴法院就可以解決上下級法庭無法對接的問題。
(三)解除原告資格限制
影響環境法庭案源,對環境訴訟造成最大限制的就是原告資格的限制?!睹袷略V訟法》中關于環境糾紛的原告資格的限制仍然是過于嚴格的。在這個問題上,有部分學者認為只是立法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建議的完善措施主要是明確可以提起訴訟的機關和組織,并不建議完全解除對于原告資格的限制,因為他們認為這種限制一旦解除就會出現濫訴的情況。對于這樣的觀點,我持否定的態度,我認為,環境訴訟的原告資格限制應當徹底解除,而不僅僅是明確可以提起訴訟的機關和組織,這是一種脫離實際的看法。首先,就我們普通的民眾而言,厭訴的情緒相當嚴重,在能夠避免訴訟的情況下,尤其是與自身沒有利害關系的情況下,主動提起訴訟甚至導致濫訴的可能性非常小。其次,我國的環境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我們應當盡可能的鼓勵民眾積極的參與到環境保護的事業中來,以集體的力量對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最后,不限制原告資格在國際上是有成功范例的,最為著名的就是美國的《清潔空氣法》,該法第304條就明確規定任何人都可以就該法規定的事項提起訴訟,這一法案在美國的空氣污染治理中也被證明是成功的。綜上所述,我認為解除原告資格限制,是促進我國環境訴訟和環境法庭發展的最明智選擇。
參考文獻
[1]黃莎.我國環境法庭司法實踐的困境及出路[J].法律適用.2010.6.
[2]徐平、朱志煒、楊朝霞.論我國環境法庭的困境與出路[J].吉首大學學報.2014.
[3]李摯萍.外國環境司法專門化的經驗及挑戰[J].法學雜志,2012.
[4]陳學敏.設立環境法庭的冷思考.中國環境法治[J].2011.9.
[5]蔡守秋.關于建立環境法庭(院)的構想[J].東方法學.2009(5).
[6]田平安.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7]嚴定非、馬榮真、黃伯欣.修法善意遭遇地方懈怠環境公益訴訟“倒春寒”[N]南方周末.2013-08-12
[8]楊朝霞.如何應對中國環境糾紛[J].環境保護.2012
作者簡介
黃文華,西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