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發
(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城鎮化進程中韶關市傳統農村轉型研究
陳世發
(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廣東韶關512005)
傳統農村轉型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但韶關市傳統農村依舊存在傳統農業、小農經濟、農戶生計單一和空心村等問題,與韶關市城鎮化發展不相協調,也制約精準扶貧的開展和實施。在對韶關市傳統農村轉型驅動力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產業轉型、空間轉型、社會轉型和農戶生計轉型等傳統農村轉型路徑,為傳統農村轉型機制和轉型模式提供理論支持和對策建議,對加快韶關市城鎮化進程,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的實現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傳統農村;農戶;產業結構;驅動力;精準扶貧
傳統農村與新農村是農村發展的不同形式。農村轉型發展,即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因城鄉人口流動和經濟社會發展要素重組與交互作用,并由當地參與者對這些作用與變化做出響應與調整而導致的農村地區社會經濟形態和地域空間格局的重構[1,2]。韶關市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傳統農村不斷變遷,有些被拆遷或合并,導致村落的沒落和消失。傳統農業、小農經濟、農戶生計單一和空心村等問題日益突出,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也是造成韶關市傳統農村較為貧窮的因素,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攻堅地。傳統農村如果無法適應韶關市城鎮化進程的腳步,則必然導致農村衰落。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韶關市傳統農村的生產形式、社會文化格局、生態環境及村莊形態等已然發生變化。本研究主要以韶關市傳統農村在城鎮化進程中如何轉型發展,實現傳統農村蛻變為主要內容,探索韶關市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農村資源合理優化配置,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與競爭力,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建立新型城鄉關系,改善城鄉結構及功能,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達到城鄉統籌和諧發展,完善傳統農村轉型機制和轉型模式,為加快韶關市傳統農村轉型以適應城鎮化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參考,促進城鄉統籌,改善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因素。
(一)傳統農業為主
傳統農業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畜力和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目前韶關市廣大農村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大多以人力、畜力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機械化水平較低(見表1)。

表1 韶關市耕地與農業機械動力比重
2009-2013年韶關市耕地比重約占廣東省比重的10%左右,但農業機械動力僅占廣東省比重的5%左右,農業機械水平較低,所使用的農業機械動力較低,這與韶關市地勢起伏較大有關,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的條件不成熟,但更主要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機械化水平較低決定的。
(二)小農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
韶關市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小規模的分散家庭經營為主,屬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絕大部分產品都是自己消費,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業規模化生產比重較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也不高,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同時,韶關市產業結構也不合理。表2所示,韶關市第一產業比重較大,高達14%左右,遠遠高于同期廣東省第一產業比重(5%左右),也高于全國的比重(10%左右),韶關市一半以上的農村經濟收入都是來自于種植業產生的收益。2009-2013年韶關市第一產業比重的降幅最大(6.39%),高于同期全國的降幅(3.10%),也高于廣東省同期降幅(5.80%),表明韶關市產業結構正在不斷優化調整之中。韶關市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特別是將農產品進行加工處理,提高科技含量,優化產業結構。

表2 韶關市第一產業比重及農民人均純收入
(三)農戶生計相對單一,農戶收入低
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選擇經濟效益高的非農類型活動是農戶生計的必然選擇。但目前韶關市農戶的生計相對單一,收入來源也不多,且不穩定,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等影響。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業,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且分散,土地生產力低下,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較為落后。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成為韶關市偏遠農戶不得已的生計,但由于大多缺乏知識和技能,他們最后的歸宿還是回歸至土地。
從表2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可以看出,韶關市2009-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與廣東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韶關市農民較多在珠三角務工,工資水平較高有關,使韶關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韶關乳源和新豐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是廣東省貧困較為集中的區域,是廣東省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地區。同時,從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來看,2013年韶關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009年的1.80倍,高于廣東省同期的1.69倍,也高于全國同期的1.73倍,表明韶關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發展后勁較足。
(四)空心村現象嚴重
“空心村”是指由于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村莊的面積盲目地擴大,新住宅向村莊外圍和道路兩旁發展,村莊內部出現了大面積的空閑宅基地的一種“外實內虛”和“新邊舊心”的空間形態異化現象[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韶關市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進城務工,形成候鳥式遷徙,部分在城市安家,從而導致了農村的宅基地空置。另外,很多農村條件較好的人家,在城市安家落戶,將農村宅基地舍棄,這些都會導致“空心村”的出現。同時,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在村莊周圍或者稍遠的地方集體建設新房子,村莊內部的宅基地則處于閑置狀態,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嚴重,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性,造成農村人口外流,農村的經濟和基礎設施等發展緩慢。對韶關市傳統農村進行轉型分析,是解決農村空心村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和美麗鄉村的建設。
Terluin認為農村轉型是由于其內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推動農村轉型發展的關鍵[4]。
(一)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即影響傳統農村轉型的內在因素,與傳統農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相關,包括自然地理條件、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等。傳統農村利用資源環境優勢發展第一產業,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傳統農村轉型。同時,在韶關市“大旅游”戰略的背景下,許多農村發展生態休閑觀光旅游,始興深渡水生態景區與新豐縣云髻山旅游景區等是韶關市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的典型。生態休閑觀光旅游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新的謀生手段,提高了農民收入,還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推動傳統農村轉型。
(二)外在驅動力
外在驅動力即影響傳統農村轉型的外在因素,受傳統農村所處的大環境影響,包括工業化背景、城鎮化背景、國內外市場、發展政策與制度等。隨著韶關市城鎮化的推進,加上雙轉移(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帶動和產業園建設,使產業技術得以輻射和擴散,引導農村人口、城鎮周邊人口向城鎮聚集,帶動城市周邊農村的發展,促進傳統農村轉型。同時,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制度、土地綜合整治和精準扶貧等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刺激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對韶關市傳統農村轉型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城鎮化背景下,傳統農村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現實問題和矛盾焦點要求傳統農村必須轉型發展[5]。產業轉型、空間轉型、社會轉型和農戶生計轉型是實現傳統農村轉型的重要路徑,也與新農村的建設不謀而合。
(一)產業轉型
2009年韶關市三大產業結構分別為14.09%、40.33%、45.58%,2013年分別為13.19%、41.18%、45.63%,2009-2013年韶關市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而同期廣東省三大產業結構分別為5.1%、49.2%、45.7%和4.9%、47.3%、47.8%,2009-2013年廣東省第一、二產業比重降低,第三產業比重升高。韶關市產業結構與廣東省相比,第一產業構成比重明顯偏高,第三產業增幅較小,產業結構不太合理。韶關市產業的發展需要具有更好的產業發展觀,如韶關翁源三華李,可從種植三華李、銷售三華李到利用三華李開辦加工酒業或吸引珠三角等地區游客采摘三華李,同時利用三華李園養殖雞、鴨等家禽。應該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引入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構建新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拓展價值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產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實現傳統農村產業轉型。
(二)空間轉型
韶關市傳統農村在空間布局形態上多圍繞交通運輸進行考慮。部分較為偏遠的傳統農村,交通不便,村民逐漸向位置相對較好的農村和集鎮遷移,原有村落逐漸衰落,傳統農村格局發生改變。
從地域空間角度考慮,傳統農村空間轉型是就近轉型。農村空間轉型具有地域優勢,這種地域優勢是絕大部分農民可以接受的。盡管有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遷居到大城市,但對大多數農民來說,在本土進行城鎮化是首選。農村城市化全方位推進、城鄉空間一體化是我國鄉村空間轉型的方向[6]。隨著韶關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些區位較好的傳統農村,由于有可用資金及廉價勞動力,鄉鎮企業不斷發展。部分鄉鎮企業通過聚集效應形成工業園區,成為韶關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如韶關市仁化縣新莊村志成冠軍工業園、始興縣江口鎮興盛工業園、翁源縣官渡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這些工業園的建立加強了城鄉聯系,打破城市-農村的格局,使傳統農村空間轉型。
(三)社會轉型
農村社會轉型是特定社會形態下的局部變化,農村社會轉型的成功最終取決于經濟結構調整引發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而收支結構和農村基礎設施是社會轉型的重要指標[7]。
恩格爾系數為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總比重,是反應居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8]。韶關市農村恩格爾系數從2009年的50.6%降至2013年48.7%,從溫飽階段提升至小康階段,但同期我國農村平均恩格爾系數為41.0%和37.67%,從小康階段提升至富裕階段。韶關恩格爾系數高于我國農村平均恩格爾系數,表明韶關市農村食品支出消費所占比重較高,農村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差。
基礎設施也是社會轉型的指標之一。從2009年至2013年間韶關市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較快,村委會通汽車率為100%,而村委會通電話比重從2009年99.04%提升至2013年的100%,而通自來水村委會比重從2009年57.63%提升至2013年的72.55%,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優化。韶關市傳統農村還應加快經濟發展,促進農村收支結構轉變,同時應大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社會轉型。
(四)農戶生計轉型
傳統農戶以種植業為主要生計,收益較低。隨著韶關市城鎮化的發展,農戶生計類型逐漸發生變化,生計向多樣化轉變。與種植業相比,進城務工的收入較高,為此較多農戶從傳統種植業向務工、經商等生計轉型。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韶關的生態環境是其發展旅游業的主力,而生態鄉村游也是近年來的一股熱潮,為農戶帶來了新的生計方式,農家樂、農業觀光等現代化商業生計方式發展迅速。農戶根據地區發展現狀,借助旅游資源的開發,改變自身的生計方式,實現農戶生計轉型。韶關市傳統農村農戶生計轉型能夠增加農戶收入,利于精準扶貧的實現。
在韶關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傳統農村存在傳統農業、小農經濟、農戶生計單一、農戶收入低和空心村等現象,與韶關城鎮化快速發展不協調。為此,研究韶關農村轉型發展的驅動機制,揭示韶關市傳統農村發展存在問題,并從韶關市傳統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產業轉型)、空間地域結構的轉型(空間轉型)、基礎設施完善和農戶收支結構演變(社會轉型)和農戶生計轉型等方面對傳統農村轉型發展進行評估,分析韶關市傳統農村轉型的過程,為韶關市傳統農村的轉型提供思路,在實現精準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1]龍花樓,李婷婷,鄒健.我國鄉村轉型發展動力機制與優化對策的典型分析[J].經濟地理,2011(12):2080-2085.
[2]龍花樓.論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發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2(2):131-138.
[3]秦振霞,楊明金,宋松.空心村問題及解決對策[J].農業經濟,2009(3):96-99.
[4]Terluin I J.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regions of advanced countries:an over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ori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3(3):327-344.
[5]劉新靜.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傳統農村的轉型及新農村建設研究[J].學術界,2013(178):22-30.
[6]陳曉華,張小林,馬遠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國鄉村的空間轉型[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8(1):125-129.
[7]張磊,范淑娟,趙悅辰.我國農村恩格爾系數影響因素的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3(2):42-46.
[8]王冰.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模式、特征和趨勢分析[J].經濟學家,2007(4):97-102.
(責任編輯:曾耳)
Research on Shaoguan’s Traditional R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HEN Shi-fa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raditional rur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chiev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there are still exist traditional agriculture,small-scalepeasanteconomy,singlepeasanthouseholdlivelihoodandhollowvillageandsoon.Therearedisharmonious phenomena on traditional rural and urbanization,and also restrict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mplement in Shaogua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mpetu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ransition and puts forwar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spatial transformation,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farmers’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Those transformations can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odels of transformation which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countermeasures.Those transformations will accelera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Shaoguan.At the same time,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raditionalagriculture;peasanthousehold;industrialstructure;drivingforce;precisepovertyalleviation
F29
A
1007-5348(2016)07-0018-04
2016-04-12
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城鎮化發展進程中韶關市傳統農村轉型與新農村建設研究”(G2015006);廣東省教育廳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育項目“貧困脅迫下的農戶生計行為及對水土流失影響研究”(2015KQNCX148)
陳世發(1984-),男,湖南平江人,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農村與農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