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以來,中國夢瞬間在神州大地傳誦,引起了人民的廣泛共鳴。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主義角度,從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實現中國夢的領導核心、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及其實現途徑四個方面來解讀中國夢的深刻內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視域;中國夢
[作者簡介]陶冬林(1982—),男,江西農業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江西 南昌 330045)
一、中國夢的內涵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中國夢”如春潮奔涌一般瞬間在神州大地傳誦,引起人民共鳴。中國夢為什么會引起人民如此高度地認同?因為“這是一個飽含著一個民族血與淚的夢想;這是一個燃燒著一個民族理想與信念的夢想;這個夢,是那么滾燙,那么頑強,那么不可阻擋地展示在960萬平方公理的神州大地上。”[1]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折射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不斷奮進的民族精神,折射出中華兒女堅忍不拔,昂揚向上的精神。中國夢是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相統一的夢。“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個人的具體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體現了中華民族固有的‘家園天下情懷。”[2]中國夢是國家民族之夢、人民之夢、個人之夢。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它的深刻內涵。
(一)中國夢是國家民族的夢
回顧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經歷的一段苦難而又奮進的坎坷史。外有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瓜分中國,內有軍閥混戰。外憂內患、戰亂不已、山河破碎、備受奴役、民不聊生。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面對強敵入侵欺凌絕不會束手就擒、無動于衷。“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3]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欲血奮戰挽救民族危亡,改變國家命運。無論是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戊戌變法,不是難挽大局,就是曇花一現,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封建統治,由此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妥協性和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依賴性,使辛亥革命未能達到所期望的愿景。相反結果卻是“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4]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指導下,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完成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今日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二)中國夢是人民的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夢之所以是人民的夢,它最終的落腳點是為了人民的幸福。中國夢首先體現了普惠民生,進一步提升幸福指數,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心聲,成為讓中國夢照進人民生活的燈塔。中國夢是全體人民的夢,不是哪一個階層的夢,也不是哪一部分人的夢。這個夢凝聚和寄托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夙愿,它體現了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共同期盼。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國家發展戰略目標與人民期盼同聲相應。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這么龐大的人群朝著同一個方向如此堅韌、堅決、堅持地朝著夢想邁進,中國夢是13億人民的共同夢。
(三)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夢想,每個人都希望能實現自我價值。夢想為我們指明了美好未來的方向,是踏向人生征途的高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夢是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這也就是說,個人夢想與民族夢想是一脈相承的,要將個人之夢融入民族之夢。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但個人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發展與進步。當每個人感受到國家給予他的福祉,感受到自己與祖國息息相關之后,個人才可能與祖國共同成長。只有民族復興、國家富強,才能帶來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在個人和國家的前進道路上,一個人的成功,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盛,都離不開夢想的支撐、智慧的思考和勤奮的追索。”[5]我們每一個人作為夢之隊的一員,“唯有將個人之夢寄托于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夢想才有成真的可能,在中國夢的雄壯交響中,無論是實現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還是追求普通個體的幸福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最催人奮進的旋律”。[6]只有這樣堅持不懈地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適應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夢之隊的每個成員才有出彩的機會,中國夢、個人夢才能夢想成真。
二、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強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從創辦報刊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開始,逐步開啟了追逐中國夢的步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也是一部在夢想的指引下,不斷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的歷史。早在160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鄭重宣布:“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總是不懈地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它為無產階級的目標服務,就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絲毫沒有自己的一己之利。”[7]人民群眾之所以信任、選擇、擁護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維護人民利益的。在舊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黑暗統治和壓迫,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毛澤東指出:“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8]黨為了實現人民的期盼,領導人民群眾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二)教育內容空洞,無法有效的解決農民和農村的實際困難
馬克思主義旺盛的生命力來源于實踐,實踐特性使馬克思主義與不斷發展的實踐相結合,實踐不斷發展,理論不斷創新。而然,目前我們在對農村基層組織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當下農村的現狀聯系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是一味的照搬書本上的知識,空洞的談理論,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和干部采取“灌輸”原則,把理論從書上搬下來原封不動的講出來,講大道理不談實際,這種做法使得一些基層黨員和干部認為馬克思主義枯燥乏味,沒有實用價值。從而致使農村基層黨員干部不懂得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投入到實踐中去,在工作中脫離農民群眾的實際,無法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實踐指導意義,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產生懷疑,他們的這種思想間接的影響到農民群眾,使得農民群眾也不認可馬克思主義,這種情況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傳播帶來了極大難度。“中國 80%左右的人口是農民,在歷史發展的許多關鍵時刻,天下治,始于農村;天下亂,亦始于農村”⑥。當農村基層黨組織沒有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時,直接的后果就是農民無法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認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脫離實際的,就會導致農民群眾不信任黨,不信任馬克思主義,不信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那么黨的領導地位就岌岌可危。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
當前我國對農村基層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多采取集會集中培訓的方式,只注重完成計劃課時和內容,卻忽略了學員理解程度和運用程度的考察。與此同時,廣大的基層黨員干部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困惑和疑問,無法直接從學習的內容中獲得解答。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停留在簡單的課堂教學和理論傳達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和相互探討較少,教育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發展路徑
為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針對于當下對農村基層黨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有三點建議:
(一)豐富教育方式
農村基層黨員總體上存在知識面狹窄,文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單純的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照本宣科,使他們難以深入和準確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將導致無法準確的傳達黨的政策。這就要求我們豐富教育傳播的方式,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他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正視他們生活中的難點和熱點。應當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說明白,結合生活實際,抓住身邊的典型事例,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將馬克思主義說清楚,用生動活潑的手段將馬克思主義深入到農村黨員和干部的心里。采用一些影視作品、網絡媒體等方式,調動農村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使理論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科學的分析農村黨員干部的年齡構成、行業構成、層次差異,以及在這種構成下的心理特征,有條理有計劃準確的把握他們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及時調整理論知識構成和教育方式。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被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和干部們接受并且支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順利的傳達到農民群眾中去,黨的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向前推進。
(二)克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形式主義
由于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和干部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對于農村基層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能簡單的通過書本的宣傳方式,而是要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和現實需求,從他們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出發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首先,要聆聽和了解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和干部目前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和亟待解決的困難,恰當的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他們的問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其次,將時下最新的最熱的最有利于農民群眾的政策下達到農村基層黨組織中并且對農民進行宣講,幫助農民了解并且從中受益,宣講好“中國夢”、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熱點,宣講好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決策部署等等。這樣才能讓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和干部深刻體會到自身在組織中的地位,這將調動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加強同農民群眾的聯系。而農民群眾“在認知過程中,他們無疑要看黨和國家制定的涉農政策,要聽黨和國家的涉農言論,即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外化為黨和國家制定的涉農政策和涉農言論,只有當黨和國家的政策、言論在維護、保障和代表農民利益時,農民才會自覺地認知和認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⑦
(三)建立互動機制
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一是理論教育過程中互動程度不高。首先,要深入基層組織調研,了解黨員干部想聽什么,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及疑難之處,搞清楚基層黨員需要什么形式的理論教育。通過調研,進行數據分析,對癥下藥,以此確定教育內容的重點。另一方面,教育過程結束后,對于教育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沒有建立相關的反饋機制,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應當堅持在理論課堂下進行交流,了解教育效果。可以利用新型媒體比如微信、微博、微視等,把基層黨員干部臨時放在主角位置,讓他們講出心得體會,意見和建議等等,暢通自下而上的信息溝通渠道,保證理論教育效果最大化。
推進農村基層組織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是一條艱難而漫長的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工作者不能因此而氣餒,相反要積極吸取前人的工作經驗和教訓,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工作進程。要深刻認識到這一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和宣傳形式,贏得農民群眾的信任和認可,我們黨只有深深的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都將會實現,都將會變的有意義,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注釋:
①江澤民:《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頁。
②《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頁。
③毛曉剛.《新形勢下更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北京日報,2012年11月23日。
④《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6頁。
⑤李方祥.《農民傳統與馬克思主義:1920-40年代中國鄉村社會文化變遷分析》.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7期。
⑥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9頁。
⑦肖芳、李安增.《中國共產黨對農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喻包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政治學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崔慶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效果評價的三重緯度——基于受眾視角的分析[J].中外教育研究,2012,(8).
[7]肖芳,李安增.中國共產黨對農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1).
[8]毛曉剛.新形勢下更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N].北京日報,2012-11-23.
[9]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9.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