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雙 張平平
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研究
劉澤雙張平平
[提要]大別山區是我國重要革命老區之一,蘊含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但由于處于跨省際邊界區域,嚴重的行政劃分成為大別山區經濟協同發展的制約瓶頸。本文基于共生理論和競合發展理論,首先分析了大別山區的各區縣各自為政,資源爭奪所導致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性及滯后性;其次,探討了大別山跨省際邊界區域達成共生所具有的條件;針對大別山省際邊界地區的現實情況,構建了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間的經濟協同發展的共生模型,最后為保證區域間的共生模型順利實施,構建了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共生的機制。
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共生理論;競合理論
跨省邊界區域的經濟協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大別山是淮河水系與長江的分水嶺,橫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包含了3個省的6市,36個縣(市)。大別山區的80%以上的縣市都被邊緣化,行政區域的不同導致了各省對大別山區發展重視度不一樣,區域內部的不協調性嚴重地制約著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的經濟發展。2015年6月5號,國務院批復了《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該規劃將大別山革命老區的主要范圍劃定為:河南省信陽市、駐馬店市全境;安徽省六安市、安慶市全境;湖北省黃岡市、隨州市全境,國家相繼制定的有關政策給大別山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大好機遇。
共生一詞來源于生物學,本意是指由于生物體為了生存的需要,按照某一種形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最終達到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結果的自然現象[1-2]。
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稱為共生單元,共生體以外的環境因素稱為共生環境。共生界面是共生體系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是共生關系穩定性的基礎,是傳遞信息、物質、能量的載體。共生模式是共生單元之間結合的具體形式和方式,反映了共生單元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3]。共生的核心是競合,所謂競合是指各利益主體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在充分考慮各方的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既競爭又合作的共贏模式。
從社會學角度看,社會系統是一個追求成本最小、效益最高的一個動態持續雙贏的共生機制。區域一體化是邊界地區發展的重要的趨勢,區域內部邊界地區的與鄰為壑,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的姿態最終是要被摒棄的,共生理論可作為次邊界區域內的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4]。
區域內的共生是指共生單元之間以共生觀念為基礎,有效利用資源達到區域內和諧共贏過程,是一條由單一競爭走向和諧共生、科學持久的道路。基于理論的指導,開展共生區域內的競合有利于各區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對本地區進行科學定位,有效避免惡性競爭以求達到互利共贏[5]。
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由于缺乏一體化發展,給大別山區經濟帶來各種顯著的問題,結構性矛盾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水平發展不協同
大別山區29個老區縣(市區)的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相比較三省同一時期的平均水平顯著較低。由于地處三個不同的行政部門和自身資源的有限性,導致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表現出較大的落后性和不平衡性,以2013年大別山區三省的主要市區的經濟增長為例,2013年六安市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生產總值分別為209.60億元、478.20億元、322.60億元、1010.30億元。信陽市的分別為:419.53億元、639.60億元、522.03億元、1581.16億元。麻城市的分別為64.83億元、59.69億元、55.33億元、176.39億元。跨區域導致了各地區產業之間的關聯度較低,以及主導產業對經濟的帶動性相對較低,非常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升級和主導產業的形成。
2.各自為政,資源爭奪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紅色文化的經濟文化價值顯現出來。大別山區三省的各縣市對區域內資源的爭奪戰愈演愈烈。
以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歸屬地的爭奪為例,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一書中證實《八月桂花遍地開》革命歌曲是在商城[6],在2006年的時候,河南省政府拍攝了商城人王霽初創作該歌曲的電影。但是安徽金寨不甘示弱,于2007年拍攝了 《八月桂花遍地開》的電視專題片,并拿出198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的《中國民歌》為其作證。在安徽金寨與河南商城激烈的爭奪戰中,湖北紅安則在其鄂豫皖革命紀念館中證實紅安是其發源地,1980年出版的《中國民歌集成》中標示了湖北紅安是該歌曲的出處。
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的爭奪不僅是無形資產的爭奪,有形資產的爭奪戰也是越加激烈。湖北羅山縣曾提出將“天堂寨”和“天長湖”作為兩個商標注冊,而安徽金寨人提出異議,不愿接受。另外,鄂豫皖蘇區省委書記沈澤民的病逝地點在哪里也是一直爭論的主要焦點。
3.重復建設,資金浪費
近幾年,大別山區各縣市為發展經濟,利用紅色文化遺產發展經濟,分別爭相投資擴建紀念館和歷史遺址。從大別山走出的將軍,在每個紀念館里都有涉及,例如湖北紅安的將帥館,信陽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尾廳的將星璀璨等。大別山區三省幾乎所有的縣市都有博物館和紀念館,內容陳列相似性大,并且在不斷地擴建中,惟恐落后。
綜上所述,大別山地區由于行政劃分和條塊分割,主要出現了區域經濟發展滯后,缺乏資源優化組合;各地區資源爭奪戰嚴峻,缺乏統一的規劃;重復建設,資源浪費;邊界爭奪,產權不明等問題。目前,打破行政劃分,促進區域重新規劃,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共贏,實現在競爭中合作、互惠共生勢在必行。
區域要想聯手協同發展,需滿足的條件:①具有穩定的共生環境,此條件直接影響著共生單元之間的穩定性。②合作區域內單元之間應該有某種內在的共同性質或是空間上的聯系。③在給定的區域內,必須存在一定的共生界面。④區域內部資源相似性以及之間的關系,此條件決定了共生單位之間相互結合的方式[7]。關于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經濟發展的共生條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文化相承,精神支撐
大別山區是一個人杰地靈,民風淳樸的地方,共同的精神文化是大別山人建設家園的思想武器,是大別山人不斷前進的一面旗幟,指導著大別山人腳踏實地干工作,扎扎實實謀發展,在困境中不退宿,在成功中不驕不躁。從大別山地區走出來的人,在精神上都有一定的歸一性,心靈上具有相通性[8],為大別山的發展共同努力奮斗著。
2.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大別山區的交通運輸已形成鐵路、公路和水路相配合的區域網,合九鐵路和京九鐵路分別由大別山區的東西方向穿入,寧西鐵路從東到西貫穿大別山區。三大鐵路構建了兩縱一橫的鐵路運輸骨架,南北方向的105、106、206國道,東西向的312國道,形成了三縱一橫的公路干線,麻城市、六安市、潢川市、信陽市成為大別山區四個區域交通點,基本實現了新縣、紅安、金寨、麻城等較完善的公路局域網,主要鄉鎮的村級公路的普及率已達95%,大別山區各縣市緊密相連,交通網絡的布局基本形成,將大別山各縣市緊緊的串聯在一起。
3.政策支持,環境良好
中原崛起戰略旨在促進中部經濟區的一項中央政策,大別山區卻一直是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相對落后的地區。隨著共生意識的增強,三省均有意通過一系列的合作來減少相互之間的競爭。2007年大別山區三省共36縣聯手共同發表了有關大別山區發展的《聯合宣言》,意在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積極構筑大別山區無障礙協調發展。2012年,三省政協在湖北武漢召開了第一次三省政協主席聯合會議,意味著三省之間共生協調機制的正式成立。2014年10月豫皖三省政協主席聯席會召開了專題會議,目的是聯手提高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的生態環境。
4.資源豐富,優勢互補
大別山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野生藥材、奇石、珍稀植物等資源。河南信陽茶葉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13年,河南信陽茶園的種植面積210萬余畝,產量達到5.7萬噸。湖北羅田縣的板栗全國聞名,又是著名的 “甜柿”、“茯苓”、“蠶繭”之鄉。大別山區域內的安徽界內雨水充沛,蓄水量大,水電產業的發展迅速,金寨的野生藥材、野生天麻等都是極為稀缺的珍貴植物。
綜上所述,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各行政區文化相容、地域相連、使命相同、人緣相親,區域共生的競合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
(一)基于共生理論的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競合發展的模式是以互利共生為基礎的,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隨著共生度的提高逐漸形成成熟的共生模型。
共生思想是共生體系構成的指南和核心,而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各政府、企業等是區域共生的重要支撐力量,共生理念的貫徹可以讓各主體做思想上的先行者。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各競合單位之間的共生模式是通過橫向的相互協作,縱向的相互競爭來實現。橫向的協作主要是指大別山區人才、技術、信息的橫向的空間流動,創建空間相互交織的生存網絡,通過設計統一的品牌形象和聯合推廣的營銷模式打造統一的大別山區品牌形象。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之間的縱向競爭主要是大別山各共生單元之間相互配合,依據區位優勢,提供獨具風格的產品或服務以期達到縱向的無縫銜接。
(二)基于共生理論的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競合發展機制
1.構造“產品”共生機制
大別山地區的“產品”主要是指該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產品”的一體化是以“產品”為中心,面向市場,形成的整個區域范圍內各共生單元有效分工協作的格局。“產品”的一體化主要是通過區位空間的一體化,主體產品的一體化和營銷形象的一體化來實現。①空間一體化。跨區域的開發首先應該是對空間位置的有效整合,實行點——軸——面的的聯動發展。具體的點是指大別山地區的核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區。軸是指各縣市之間的直線式的合作形成帶狀結構。開展大別山區的共生面,就是以三省之間的合作共生為基礎,集合各地區的經濟特點,制定科學的戰略規劃,整合周邊交通大動脈,勾織大別山區次邊界區域交通路線網[9]。②主體產品的一體化。針對各個產品之間的斷點,各地區應連同臨邊區域的資源打包介紹給旅客。例如服務行業的住宿業可提供住宿一條龍的服務,以此來彰顯大別山區資源的整體優勢,各共生單元應將各地的紅色資源與周邊的農業民俗等資源聯動打造,形成優勢組合,沿著以市場為導向,產品創新和精品帶動相結合為主線,打造產業經濟區。③聯合打造營銷新形象。三省之間應加強合作力度,圍繞大別山各核心的經濟區構建營銷聯盟,對經濟產品以及其形象構建促銷活動。通過公路廣告牌、政府相關的網站、企業現有的信息技術以及其他地方的宣傳廣告等形式來實現大別山區各產業的整體宣傳及整體營銷,擴大大別山區在社會上的知名度,促進整體經濟的協同發展。
2.打造政府合作共生體系
首先,政府部門為有效引導競合機制的實施,不僅僅是出席相關的活動和會議,更為重要的是制定、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其次,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的共生還必須有一個權威性的協調機構來調解各合作單元的關系。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由各專家指導小組和區域內部各政府部門組成區域合作委員會,區域委員會的協調機構可細分為以下小組:區域協調小組,融資預算小組,投資決策小組以及內部監督小組。
3.共建信息網絡平臺
信息網絡的一體化發展是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協同發展的中間媒介,但前提是要各政府機構之間的了解信任為基礎,打破共生單元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構建新型的區域關系,從大別山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大別山各單元共生的信息化互動平臺,同時有力的推進各共生單元重大信息基礎設施的協同機制的構建。
4.促進人才共享機制
人才是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的動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別山省際邊界區人才流動的首要任務就是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打破各地政府之間心理上的隔閡和障礙。另一方面,應積極建立權威性的人才共享協調機構,打破戶籍制度壁壘,根據大別山區的實際情況,構建人才共享平臺,該平臺的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各政府的人事部門的交流機制,人才配置機制,人才信息共享機制,人才市場供求機制。
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是一項重大的工程,伴隨著大都市增長極的出現,各區域子系統必須樹立協同共生理念,依據本文提出的共生競合模式和發展機制,通過區域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來實現各共生單元之間的資源利益共享,功能互補,聯動發展格局。
[1]柯宇晨,曾鏡霏,陳玉嬌.共生理論發展研究與方法論評述[J].市場論壇,2014,(5).
[2]黃小勇.區域經濟共生發展的界定與解構[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
[3]柯宇晨,曾鏡霏,陳玉嬌.共生理論發展研究與方法論評述[J].市場論壇,2014,(5).
[4]劉榮增.成渝經濟區次級中心雙城一體化構建—基于共生理論視角[J].財經科學,2014,(4).
[5]熊小剛.跨區域創新系統的協同發展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3,(1).
[6]陳忠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7]劉榮增.共生理論及其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運用[J],工業技術經濟,2006,(3).
[8]吳世儒.堅守信念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所在[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3,(1).
[9]葉一軍,顧新,李暉,陳一君.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下創新主體間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6).
[責任編輯:程文燕]
劉澤雙(1966—),男,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教學與實踐研究會理事,中國企業研究會理事,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系統工程管理、戰略管理;張平平(1989—),女,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陜西西安71005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173171),陜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010KRM17),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10JK200),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4ZZZ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