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全
縣級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要履行好三大職能: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切實抓好市場監管;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的層面包括政府、市場、企業等主體,不同主體應該有不同的參與度和要求??h域經濟社會的健康、穩步發展,亦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四川縣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該從何處著手?
政府的角色要明確
縣(市)政府在縣域供給側改革中明確自己的角色、職能。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仍然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有別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職能,換言之,市場經濟的主體不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而是企業或企業家。所以在供給側改革中,政府應明確自己的職能定位,切不可越俎代庖。作為縣級政府主要應該履行好三大職能: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切實抓好市場監管;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千萬別把市場、企業的職能攬到政府手上。尤其是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應該由生產者根據市場去決定??h級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應該汲取過去的教訓,不再包攬市場和生產者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引入無為而治理念,實踐少管多服務。
供需關系要擺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離開三駕馬車,不管供給還是需求,我們都應該明白:生產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經濟學提出生產的目的是: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h域經濟發展中,首先要瞄準城市居民需求變化推進供給側改革,生產出適應城市居民需求的農產品;其次是在強調供給側時別忽略了需求側,特別是廣大農村居民的需求。
用制度固化改革經驗
要把制度(包括政策、法規等)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許多舉措需要制度層面的跟進,比如農副產品的降成本,農超對接中涉及的降物流成本以及進場費等問題,都需要制度層面的供給側改革,用制度(政策、規章等)把改革的成功經驗加以固化。
要提高職業農民素質
把提高農村職業農民素質作為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補短板的主要舉措之一。
一是高度重視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工作。農民是一種職業,不是一種身份。城鄉一體化可以消除城鄉戶籍門檻,但不能消滅農民這個職業。無論經濟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農業都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農民這種職業,永遠不會消失。無論農業現代化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建設主體只能是農民,是有技術、會經營管理的職業農民,因此加強對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是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
二是調整勞務經濟發展思路、政策和措施。近期四川農村勞動力進一步擴大轉移規模的潛力已接近極限,審視勞動力資源狀況和地區經濟發展需求,調整勞務經濟思路和措施,合理調整四川農村勞動力向省外輸出的數量比例和素質結構。探索吸引外出農民回鄉務農的政策措施。
三是把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納入“十三五”的具體項目。就業不僅是民生之本,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發展經濟的主要要素之一。任何項目都需要資金、技術和資源,而資源應該包括土地、原材料和人力等資源。在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要把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納入其中。
四是農業從業人員技能培訓的具體措施。針對四川“三農”現實,建議把“農民創業、農機手、沼氣工、村級動物防疫員、鄉村旅游服務員、城鎮建筑工匠、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畜禽繁殖員、農村經濟人、農產品加工”等12個工種作為重點培訓科目。為保障培訓內容的落實,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投入上向鄉村中小學傾斜,逐步實現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等化,從而提高鄉村中小學畢業生的文化素質;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繼續辦好農廣校,加大農技校、農業中專以及農業技術學院的建設力度,擴大招生比例,定向培養職業農民;比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政策、措施、辦法,積極開展對農民的農業技能和農經的培訓。
五是留住農林牧漁業生產及經營人才,暢通農村人才的回流渠道。構建尊重農業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營造城鄉人才合理流動的軟環境,重視、重用本土人才。建立農村人才成長長效激勵機制,確保農村人才資源管理科學化。開創良好的農村創業環境。探索吸引外出農民回鄉務農的政策措施。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吸引社會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農業內部的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開展多元化生產經營,為農村人才提供創業平臺。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發展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為農服務的第三產業。加大財政投入,解決農林牧漁業生產經營人才的經濟待遇。完善農村職稱評聘制度,并在農林牧漁技術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適當政策照顧。
六是創新農村管理。創新農村社區治理結構,鼓勵和吸引在外出務工中掌握一定生產經營技能和特長的村民回村擔任村干部。鼓勵和引導學農技、農經的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創業(包括當村干部),并將此建設成長效機制。
發揮社會組織作用
縣域經濟發展需增加社會組織的供給。縣域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創新社會治理,而創新社會治理離不開社會組織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把社會組織建設好,管理好,作用發揮好。要進一步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加大政府職能轉移管理力度,舍得向社會組織“放權”,敢于讓社會組織“接力”。凡是社會組織能夠“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都要逐步地交給他們。與此同時,還要通過積極引導和依法監管,將社會組織引入規范健康的發展軌道中來。需要加大社會組織的建設及規范化管理力度,培育和增強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