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精準扶貧“到村入戶”,確保全縣扶貧工作如期拔窮根、摘窮帽;“南林北果+全域旅游(康養)”縣域經濟布局;發展壯大“莊園經濟”,輻射帶動產業發展助推老百姓致富增收。
2016年8月26日,《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從高溫炙烤下的成都來到汶川這座帶著災難印記的川西北小城,此時的岷江河谷,微風拂過,藍天白云下絲毫沒有山谷之外的暑熱??粗R干凈的街道,路旁井然矗立的樓房,隨處可見的綠色景觀,有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座活力無限的縣城,曾經經歷一場災難。
“5·12”地震發生后,八方鼎力支援,汶川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重建工作。災后重建工作中,汶川創造了奇跡和輝煌,可在耀眼的成績面前卻無法回避一個事實,汶川依然是四川省88個貧困縣之一,它還在脫貧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震后汶川,將拿出哪些有力舉措來實施精準扶貧呢?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來到汶川縣城以及多個鄉鎮,展開了深入的采訪。
災難疊加之地 構建大扶貧格局
“汶川的災難自‘5·12以來,就沒有停止過?!?·12之后,多次發生余震,在隨后的幾年里,又多發次生災害,特別是2013年的‘7·10特大泥石流災害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嚴重。這些次生災害也導致許多鄉鎮反復受災,造成交通阻斷,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是二、三次建房,經濟壓力吃不消?!便氪h扶貧移民局局長陳勁斌見到記者時如是說。
災難疊加,無疑為扶貧工作增加了難度,如何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成為擺在汶川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2016年是推進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汶川的扶貧工作相對其他地方更具有特殊性、困難性和復雜性。災難中致殘人口多,因災致貧、因病返貧人口比例大,全縣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汶川的特殊情況決定了必須把扶貧工作納入全縣上下一盤棋來整縣推進。
于是,汶川構建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得以“出爐”——通過精準扶貧“到村入戶”,確保全縣扶貧工作如期拔窮根、摘窮帽;通過“南林北果+全域旅游(康養)”縣域經濟布局;通過發展壯大“莊園經濟”,輻射帶動產業發展助推老百姓致富增收,將中央、省州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對接汶川現實,化為具體方案、變成具體措施,以“大小聯動、三鏈拉動、四制齊動”的攻堅之舉,助推扶貧工作上臺階,確保順利實現“2018年整體脫貧,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
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汶川縣想要在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就要落實到全縣數萬群眾全方位改善貧困狀況、走向富裕的頭上。
貧困的基本現狀怎么樣?貧困突出問題及主要特征是什么?汶川縣“會診”結果為拿出精準扶貧有力舉措指明了方向——全縣確定貧困村35個,貧困戶1221戶3981人,全縣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致貧返貧原因多重疊加,穩定脫貧的基礎還很脆弱。
圍繞精準扶貧攻堅上下一盤棋,汶川縣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基礎扶貧、生態扶貧、新村扶貧、能力扶貧、黨建扶貧等“六大”扶貧攻堅行動,通過加大特色產業培育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支持一批具有資源生態和傳統產業優勢的高半山村發展“一村一品”,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培育富民產業核心,夯實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充分發動群眾自身力量,在舉措上精準發力,直達病灶,摘掉窮帽。
以位于汶川縣中北部的綿虒鎮(原草坡鄉)為例,這里是汶川特大地震災后發生次生災害最為嚴重的鄉鎮之一,甚至因為后來的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整鄉再不適合房屋重建,最后汶川縣委、縣政府不得不做出整鄉4000余人搬遷到水磨鎮郭家壩居住的決定。綿虒鎮群眾家住水磨鎮,可是卻在水磨鎮沒有足以維系生活的生產資料,而綿虒鎮又已不適宜生活居住,兩地往返并不方便。
如何實現綿虒鎮搬遷群眾在水磨鎮郭家壩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綿虒鎮黨委、政府考慮的首要問題。在聚居點建設過程中,考慮到水磨鎮完整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教育體系,不僅方便了搬遷后群眾就醫、就學的問題,還將郭家壩聚居點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定位于生態康養。規劃將郭家壩最大的亮點景觀轉經筒附近區域商鋪打造成商業圈,以電信、移動、郵政、超市、藏羌特產小賣部為主,不斷盤活人氣,設立餐飲一條街、游客中心、賓館等,滿足郭家壩建成后游客住宿需求。同步發展農業產業,在聚居點對面河谷進行土地流轉,由草坡村民集資成立花卉生產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打造百畝農業產業及花卉觀光園,帶動農戶轉變原始的低效率農業結構轉移,真正將郭家壩聚居點打造成“水窯藏寨,花谷草坡”。
“南林北果+全域旅游”實施產業扶貧
夏日里,行走在汶川縣,以“南林北果+全域旅游”為思路的縣域經濟發展布局最為矚目。而“南林北果”這一經濟發展布局,并不是在汶川地震重建之后才開始有的。陳勁斌告訴記者,“南林北果”的經濟布局形成,前后已經有十多年了。
眾所周知,汶川縣北部片區是著名的水果生產區域,北部有三寶,那是甜櫻桃、脆李子和香杏子,十多年發展下來,許多果林都已進入到盛果期。在汶川地震中遭受到損失的果林,也借著災后重建的東風重新紅火起來,且大有越來越火的趨勢,僅是甜櫻桃產業,占地就達5000萬畝左右。
汶川依托自身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林業、果業、茶葉等產業,以一項產業致富一個村,產業同時作為旅游景點帶富一鄉人,這樣的一帶一路環線旅游能讓全縣越來越多的群眾增收有望、致富有門,清晰的發展思路呈現于眼前。
位于汶川縣北部威州鎮增坡村的村民就是依靠青紅脆李走上了致富路。蔡清會家是汶川縣因病致貧的典型家庭之一,年邁的父親常年患病,去年光醫藥費就花費了十多萬元,再加上樂山師院讀大學的小女兒一年上萬元的學費花銷,讓蔡清會一家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
為幫助像蔡清會一樣的貧困戶發展產業,今年,汶川縣扶貧移民局一改過去慰問、贈送物資的扶貧方式,深入增坡村實地調研,根據村民的需求,為村里統一采購了28000株青紅脆李樹苗,幫助村民發展“多元”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盡早擺脫貧困帽子。而蔡清會家新栽種的200棵李子苗就是扶貧移民局采購來的,李子苗長勢非常喜人,這對她來說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與此同時,汶川縣大力發展吃農家飯、摘農家果、體驗藏羌文化的特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有效連接了各個景點、景區,逐步形成了全域旅游景區的格局,讓全域旅游助推扶貧工作成為汶川縣的一大亮點。
2015年,汶川首次提出在全縣打造以“三江鎮、水磨鎮、漩口鎮”為核心,規劃融入醫療、文化、膳食、運動、休閑于一體的1000平方公里生態康養區建設。以“美旅康養、美食康養、美體康養、美居康養、美德康養”為內涵,以“文化養生、醫療服務、健康食療、健康運動、產品研發、服務提升”為重點的特色康養品牌,帶動汶川“全域旅游”發展。
“以康養理念為引領,以生態環境為本底,以藏羌、道家養生文化為支撐,以健康農業為特色,以大愛文化為依托,以現代高科技手段為保障,汶川全力打造川西北特色生態康養目的地?!便氪h長旺娜表示,在1000平方公里生態康養區規劃中,汶川將6鎮4鄉納入全域發展,科學編制《汶川縣生態康養區總體規劃》,累計整合項目資金1.44億元,著力從改善高半山基礎設施等方面入手,形成高山與河壩“抱團”發展模式。
全縣區域協調大發展,形成了強大的扶貧開發合力。汶川縣委書記張通榮曾說過,“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整體推進才能實現。”
“莊園經濟”異軍突起
2014年,汶川首次提出“大美養眼、氣候養身、生態養康、文化養心”的新型旅游發展戰略,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生態經濟莊園,以康體養生型、科技示范型、休閑度假型、陽光體驗型、民俗觀光型、綜合開發型為主的生態精品農莊,把汶川縣高半山與河壩連成一體,拓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空間,讓農業產業在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梢哉f,汶川的“莊園經濟”起源于其旅游轉型。
從地震前旅游基礎為零,到如今,年接待游客上百萬人次。汶川這座傳統的農業、工業小縣城,抓住“5·12”特大地震之后帶來的系列發展機遇,加快旅游硬件設施建設,深入挖掘文化生態旅游業和特色文化產業,依托“世界遺產——大熊貓棲息地”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兩大品牌,逐漸形成了“一鄉一特、一鎮一景、一村一品”的旅游發展格局。汶川旅游業由最初的過境游到短暫輝煌的地震體驗游,再到后來火熱的鄉村旅游,迎來了嶄新的發展空間。
進入常態化,旅游業如何轉型?汶川在探索中交出自己的答卷——立足區域、地理、氣候、資源和人文優勢,整合農村土地資源,科學編制《汶川縣生態莊園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特色生態康養旅游。
汶川縣龍溪鄉聯合村被統一規劃為生態經濟莊園建設示范點。圍繞旅游幾大要素,聯合村抓住汶川縣“1236”各項重點工程建設,通過生態經濟莊園項目,將在村里統一規劃建設購物中心,漂流項目等旅游配套設施,逐步構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基本門路,帶動全鄉文化旅游發展,讓全村村民都能享受到文化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
達拉布農業觀光園是聯合村“莊園經濟”發展的典型,“觀光園從建設開始,除技術工種外,其余工人全都是我們村的村民,他們每月能獲得近2000元的工資。達拉布農業觀光園營業后,我們還將優先聘用村里貧困群眾當工人,還會購買社保,幫助村里的貧困戶脫貧?!甭摵洗宸掂l創業青年唐林介紹說。
今年,汶川縣在鞏固提升三江鷂子山養生堂、漩口趙公福地、水磨仁吉喜目花谷3個生態經濟莊園的基礎上,還將新建三江席草村、水磨牛塘溝村、漩口安子坪村、映秀張家坪村、威州雙河村、雁門蘿卜寨村、龍溪聯合村等7個生態經濟莊園,意欲輻射帶動周邊40個村整體聯動發展。
近年來,汶川縣努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積極探索貧困山區加快發展的新途徑,依托全縣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莊園經濟,區域帶動整縣脫貧致富,莊園經濟為貧困地區破解“三農”問題找到了一把“金鑰匙”,也成為改變貧困山區落后面貌、實現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