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俊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負利率狀態下我國實體經濟的融資之路
蔣俊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中國步入負利率時代,站在長期的角度來說,負利率的增長會抑制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加劇社會不穩定情緒,不利于社會安定,但從短期的角度來說,負利率對拉動內需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有所改善,是實體經濟融資的催化劑。本文從短期的角度出發,首先通過社會融資規模的次級數據分析負利率與實體經濟融資之間的變動關系,然后通過經濟原理提出負利率狀態下的融資渠道,最后給出政策與建議。
負利率;實體經濟融資;融資路徑
目前,利率作為主要的貨幣政策調節工具,已經滲入到經濟的各個領域,其變動也將刮起一場經濟熱潮,席卷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而在經濟市場上,霸占著人們眼球的負利率對于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實體經濟的融資方面,經研究發現,負利率的短期膨脹會引起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擴大,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負利率,顧名思義就是利率表現為負,即基準利率小于同期的CPI漲幅,CPI的漲跌反映的就是市場上物價水平的漲跌,而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我們可以直接用通貨膨脹率來衡量,所以負利率也可認為是通貨膨脹率高于銀行存款基準利率。舉例來說,2015年8月,官方公布的CPI為2%,而同期的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1.75%,實際利率即為-0.25%,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已踏入負利率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曾經四次進入負利率時代,持續時間均長達數十月以上,至2015年9月,我國第五次步入負利率。在這幾個時段內,人民幣的購買力直線下降,價值不斷縮水,從數據來看,2015年8月,銀行基準利率為1.75%,一年后10萬元本金可得銀行存款利息為1750元,而當月實際CPI為2%,即通貨膨脹率為2000元,理論上虧損了250元(不考慮利息稅)。
負利率時期人們每天都面臨著這種貨幣的實際貶值問題,理論上會促使部分消費者將閑置資金從銀行轉移到投資、消費等途徑上來,公司企業將富余利潤轉移到進出口等跨國貿易上來。消費、投資與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這樣的結果無疑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其次,繼日元通縮之后,歐盟部分國家開始下調利率至負值避免經濟下行,此時羊群效應開始作用引致不少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效仿,這種勢頭預示負利率成為時下的主要經濟形式成為可能。2012年至今,已有不少發達國家的央行降低利率,其中包括丹麥、瑞士、日本等發達國家,歐洲央行也于2014年下調存款利率為-0.1%,目前為-0.3%。理論上,負利率的延續會增加貨幣的供給,改善實體經濟融資難的現象,下面本文將對社會融資規模指標進行具體說明。
1、社會融資規模指標說明
社會融資規模指標是新興的衡量實體經濟融資狀況的指標,于2010年底中央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該指標能夠直接證明實體經濟融資的多少。另外,該指標反映的是金融體系對于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指標的絕對數越大說明融資額度越大,反之融資額度越小。

表1 1992—2015年利率與CPI情況
2、負利率推動實體經濟的融資
(1)原始數據處理。為保證數據的完備性與科學性,社會融資規模指標與實際利率均以月為單位進行統計。考慮到第一次負利率時期數據的局限性,本文中選取后三次負利率時期的社會融資規模與其前期相同時間段的數據進行對比,分別統計各月數據位于不同分組區間的頻率,以1000億元人民幣為分組組距,遵循上限不在內原則統計。經整理,得到次級數據資料如表2所示。

表2 第2—4次負利率時期社會融資規模指標統計表(單位:億元人民幣)
(2)數據分析。表2中,第二次負利率時期相對于前期的社會融資有所改善,但是整體規模變動不大,變動趨勢較為平穩,總體范圍仍在0~4000之間徘徊,兩個時期的平均融資水平均穩定在2000~3000之間。第三次負利率期間,變動趨勢較第二次更為明顯,各項指標均表現為明顯的增長趨勢,負利率時期平均融資水平從2978.26億元上升為5239.13億元,漲幅接近2倍,前期水平的融資主要集中在0~4000億元,而負利率時期融資水平主要集中在3000~7000億元,水平區間移動接近2倍,說明這一時期負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實體經濟的融資使其增速翻倍。第四次負利率期間,平均水平亦有所增長,同比增長幅度與第三次負利率時期相近,大約增長3000億元左右,而融資漲幅甚是明顯,前期融資水平眾數出現區間落于5000~6000,而負利率時期眾數出現區間落于10000~11000,融資水平中位數所在區間也從7000~8000移動到10000~11000。相比于第三次,第四次負利率時期實體經濟融資水平更上一層樓,負利率的影響成效更為明顯,變化趨勢較為突出。
(3)綜合評價及結論。表2中的數據很直觀地證實了實體經濟融資水平與負利率的正相關變動關系,證實了前面所提出的負利率對于實體經濟融資的促進作用。負利率影響人民幣的實際價值從而成為引起社會融資規模變動的一個因素,而這個因素在其他影響實體經濟融資水平的因素中所占比重較大,對于市場上實際實體經濟融資的變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實體經濟的融資與目前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步。相對于需求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實體經濟更快、更好的融資,盡快為生產企業注入新活力,從提高產品質量的角度來刺激需求,真正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不引起產能過剩的情況。融資的擴張在間接地推進供給側的實施,而供給側的推動需要企業、資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擴大有效供給,是建立在企業能夠合理融資的基礎上的。上述數據從側面映射出我國供給側實施的有效性。而實體經濟的融資對其發展有著承接作用,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并且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化,這種新型的結構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矯正要素配置的不合理,維持經濟穩定發展,明顯地對實體經濟發展能夠提供助力。
負利率時期,融資總額的增加就引發了另一個實質性的問題,融資渠道的問題。怎樣更好更快地融資成為探索的主要對象,經研究發現,負利率狀態下銀行融資與社會融資成為兩大主要的融資方式,這也就預示著,負利率狀態下的融資渠道應從這兩方面入手。
1、促進銀行理財產品的升級
負利率的存在會增加流通的貨幣數量,使得銀行的存款存量逐步減少,但是隨著經濟與網絡多元化的加快發展,銀行推出的各種“寶寶”類理財產品滿足了客戶的需要,為廣大的理財人士提供了融資平臺,促使銀行貸款等業務的資金回籠,而這種低風險的投資方式也更能打開消費市場,使得市場上絕大部分閑散資金最終以投資的形式流回銀行,銀行充裕的回籠資金再次促使銀行將錢融入到實體經濟的投資中,由此形成良性的資金循環鏈,源源不斷地為實體經濟輸送資金。在循環的過程中,資金可能還會增值,形成衍生資金流入市場,從而拉高了最終的融資資金,刺激融資的繁衍。所以聚焦在理財產品上,擴大產品種類,增設產品流動方式與特色項目是拉動融資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
2、助推經濟“三駕馬車”的前行
我國作為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大國,負利率可以有效刺激出口與消費,擺脫通縮,進而帶動實體經濟上行,CPI的低水平運行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有利于實體融資和三駕馬車的運行。其次,人民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會使投資欲望更加強烈,投資手段更為豐富,促使資金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流入市場,這兩方面的作用使得外貿市場與消費市場融合,與資金循環鏈無縫銜接,成為實體經濟融資的又一大市場,對實體融資無疑是利好消息。三駕馬車的拉動在促使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銀行與社會融資的領域。
3、帶動社會消費群體的增長
目前,消費者融資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全面化,社會融資也成為一種主要的融資方式廣泛存在,比如購買股票、債券、保險等。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雖然由于其波動性大、風險大等特點阻止了部分消費群體,但是其相對高的收益卻是吸引著不少投資者,企業也正是利用這點,通過股票或者債券等方式讓消費者進行融資,將資金從盈余部門轉移到短缺部門。隨著融資需求的不斷拉大,央行對流動性的管理難度日益增加,但消費群體帶來的社會融資不僅彌補了銀行融資單一、資金供不應求的不足,還有利于拉動全社會的融資水平,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使得社會融資水漲船高。
1、宏觀層面
(1)適當情況下調低基準利率。負利率對于實體經濟的調節作用非常明顯,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借助負利率這個平臺來提供助力。在不破壞經濟平穩運行的條件下,一國的利率不可常年為負,否則會引起經濟體系的崩潰。負利率并不是作為一種經濟規律而存在,而是一種經濟現象,如果這種經濟現象長時間的存在會打破原有經濟規律的平衡,就不能對經濟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由此,央行在調低基準利率之后需要合理控制負利率的存續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在調節到一定程度后需及時停手,避免經濟的不可控性。
適當情況是指市場資金不緊張,供求關系不緊張的情況。一國經濟波動不穩定時調節利率無疑是自尋死路,在導致經濟崩潰的同時還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情緒,影響國家秩序的安定。市場資金不緊張就意味著市場資金供大于求,人們無需集中精力獲取資金,相反地會處理手中的閑散資金以獲取增值收益,進而將資金引入到金融市場上融資,擴大實體經濟融資渠道的廣度與寬度。
(2)合理控制利率波動幅度。利率的波動幅度必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市場的承受能力有限,政府的調節能力也有限,加之政府政策的頒布到發揮成效需要較長的外時滯,波動幅度太大可能直接破壞經濟運行機制,市場調節作用不能及時發揮反而破壞力度大,容易擾亂市場秩序甚至引起經濟危機。若波動幅度小,作用效果不明顯,對于實體經濟的沖擊力不大,相當于一拳打在棉花上,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再者,利率可理解為借貸資金的價格,或者進行銀行投資獲取的利潤,小范圍的變動對于銀行來說可能無關痛癢,但對于投資者卻是資金機會成本的下降,這樣一來,資金外逃就不可避免,說明小額的變動不足以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2、微觀層面
(1)抓住機遇調整結構。對企業來說,其經營的目的是盈利,任何可能帶來豐厚利潤的經營模式或營銷策略都可能成為改革的目標。負利率狀態下的融資規模擴大意味著企業可以獲利的機率越來越大,同時給企業發出一個信號,那就是企業可以利用新增的融資額度增設生產線,擴大生產規模。在內部協調,穩健經營的前提下,企業應該遵循“適應、適時、適才”的原則,發展核心品牌,緩解劣勢品牌的壓力,合理調度人員,將最優的人力資源配置到最有發展潛力的部門,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優化企業結構,保證企業升級的同時提高企業效益。
(2)擴大融資增加供給。由于負利率時期下出現市場資金“過剩”的情況,企業可不考慮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應將消費意愿作為第一關鍵要素,利用過剩的產能生產消費者對口的產品,從源頭上刺激消費,糾正要素的不合理配置,走出消費市場“多量少優”的怪圈,生產高質量產品提高銷量。再者,短期內,負利率能將錢“趕”向實體經濟,成為企業擴大產量的敲門磚,企業不會再因為融資難的問題滯留。甚至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生產成本會成為提高利潤的一大助力,為增加供給量創造條件。
負利率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涉及到國內外投資、黃金外匯交易、國際貿易往來等諸多的經濟命脈,幾乎涉及到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也從側面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這一衡量標準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經濟領域的繁榮,影響著實體經濟的繁榮。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基礎,負利率發展為新常態成為可能,這兩大經濟名詞是否能在未來和諧共處也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1]王書琪:存款負利率的成因及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2(8).
[2]人民銀行發布2014年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5/content_2804533.htm. 2015-01-15.
[3]盛松成、張文紅、李夏炎: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分析[J].中國金融,2015(6).
[4]伍聰:負利率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
[5]李茂:中國實際負利率與高儲蓄并存的原因與影響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6]龍林庚、李國疆:當前我國負利率環境下的貨幣政策選擇[J].宏觀經濟觀察,2010(12).
[7]郭麗虹、張祥建、徐龍炳:社會融資規模和融資結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研究[J].金融市場,2014(6).
[8]盛松成: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政策傳導[J].金融研究,2012(10).
[9]孫燕紅:PMI及其對我國經濟增長預測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4.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