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仲 帆
(江漢大學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研究
楊波,仲帆
(江漢大學商學院,湖北武漢430056)
新型城鎮化和經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本文通過多個綜合性指標,建立了經濟發展水平和新型城鎮化之間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分別得出兩者的綜合指數,建立模型用于研究湖北省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對其時間上的特征進行分析。湖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均處于不斷上升階段,兩者協調度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1994年至2005年表現為失調時期;2007年至2013年表現為協調時期,發展態勢良好。
協調度;因子分析;新型城鎮化;經濟發展
伴隨著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出現了一種世界性的社會經濟現象——城鎮化。然而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創造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很多矛盾,例如生態環境的惡化,城鎮體系的不合理等。這些問題深深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1]新型城鎮化應運而生,它是推進城鄉統籌與城鄉一體化的著力點,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經濟發展一直是我國研究的熱點,影響經濟協調發展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城鎮化,二是產業結構升級。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城鎮化水平,另一方面,產業結構演進是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橋梁。兩者互相影響進而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和進程。[2]大量的理論研究表明,經濟發展、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三者之間具有循環因果關系,三者的協調發展有利于產生良性互動關系。
地處我國中部地區的湖北省,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城鎮化率已大于50%,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新型城鎮化是湖北省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目前對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并不多。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實現新型城鎮化與經濟協調發展是湖北省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從實證角度研究新型城鎮化對湖北省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兩者的協調發展情況,對促進湖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實現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研究
仇保興(2010)在衡量新型城鎮化質量時,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定性與定量結合判斷新型城鎮化質量影響因素的重要性。[3]沈清基(2012)以西北城區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經濟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科技現代化、環境保護四個方面,運用主觀權重賦權法,對其城鎮化水平進行評價。[4]李哲(2014)從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生活城鎮化、環境城鎮化等方面構建了河南省城鎮化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從時間序列方向對2001—2011年河南省18個地市的城鎮化進行分析,運用方差分析法對城鎮化差異性進行研究,運用趨勢外推法和移動平均法對城鎮化發展進行預測。[5]楊水根、王雅(2014)基于SSM模型,對湖南省2007—2011年間的14個服務業產業部門的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力偏離分量進行了測算和分析,并借助Shift-Share分析圖,篩選出湖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應重點發展的部門。[6]
2、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研究
李芹芳、錢文君(2010)以陜西省11個市的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為例,選取9個指標,采用特爾菲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建立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多指標測算法計算各評價單元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研究后得出經濟發展差異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的措施。[7]孟德友(2014)從經濟規模、經濟效益、結構水平、人民生活和開放水平5方面選擇16項指標構成城市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結合熵權TOPSIS法對長三角地區各縣市1992年、1998年、2004年和2010年4年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比較,采用馬爾可夫鏈法和空間關聯分析對長三角經濟發展演變特征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8]姜松、周虹(2009)從經濟總量、經濟速度、經濟質量和經濟效率等方面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模糊關聯度分析法對重慶市1997—2006年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定,得出各年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9]
3、新型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H.B.Chenery(1986)認為城鎮化與經濟發展具有正相關性,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在空間上存在差異。[10]Dharmendra Dhakal、Pawel Mensz(2010)以南亞五個國家的數據為基礎,構建聯立方程,把城鎮化與經濟增長指標看作內生變量,用時序數據和每一個國家的面板數據來估計模型,研究表明:城鎮化發展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經濟的增長又加快了城鎮化建設進程。[11]趙顯洲(2008)通過運用間序列數據進行研究后認為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高度正相關關系。[12]程開明(2010)研究了我國各省的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協調度,認為提高經濟增長與城鎮化之間協調度的關鍵在于轉變城市增長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3]羅建玲(2012)采用墑值法和時序多指標綜合評價法,結合隸屬度函數,得出1995—2009年31省市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動態協調系數,計算表明我國不同區域間城鎮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協調程度差異較大,但兩者發展的協調性呈現出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增強的趨勢。[14]
1、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參考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通過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方法對指標進行篩選,并且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最終選取下列指標。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X1: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X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X3:財政收入(億元)
X4:貨物運輸量(萬噸)
X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X6:出口總額(億美元)
新型城鎮化水平指標:
Y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Y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元)
Y3:城鎮人口比重(%)
Y4:在校大學生數(人/萬人)
Y5:人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元)
Y6: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元)
Y7:醫院病床數(張/千人)
2、協調度模型
(1)因子分析法。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測算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和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觀測值所構成的矩陣為:

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

其中F=(X1,X2,…,Xp),稱X為公共因子,A=(aij)p*m為因子載荷矩陣,aij為因子負荷,ε為特殊因子。
(2)協調度。經濟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度計算公式為:C=(X+Y)/(X2+Y2)1/2。式中:X為經濟發展綜合指數,Y為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數,C為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由變量X、Y決定。根據X、Y值的變化,協調度分為6種類型,見表1。
1、樣本的選取
本文以湖北省作為研究對象,以《湖北省統計年鑒》作為數據資源,查找1994—2013年這20年間各指標的相關數據。

表1 城鎮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分類

表2 1994—2013年湖北省城鎮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
2、求解
運用軟件spss19.0和excel,對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行研究。得出湖北省經濟發展綜合指數、新型城鎮化綜合指數以及協調度的時間變化,結果見表2。
為了更加直觀地觀察各年份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情況,將表2中的數據繪制成圖1。
從表2和圖1可以看出:第一,1994年以來,湖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持續上升,兩者的協調度波動性較大,標準差達到了1.355。協調度以6類(失調)和1類(協調)為主,兩種類型的協調度占20年考察期總數的95%。

圖1 1994—2013年湖北省新型城鎮化、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協調度的變化趨勢
第二,1994—2005年間湖北省經濟發展水平增長速度緩慢,從2006年開始增速加快,表明從2004年開始湖北省進入了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雖然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但是湖北省經濟增長趨勢良好;1994—2011年間湖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逐年遞增,雖在2012年總得分下降,但2013年又恢復了穩定的快速增長趨勢。
第三,湖北省經濟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度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1994—2005年,協調度為負值,整體表現為失調;2007—2013年,協調度為正值,總體表現為協調。上述拐點產生的原因主要是,2005—2007年期間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和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數先后由負值轉為正值,兩者的協調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并逐漸向好的方向轉變,使得協調度由2005年的第6類失調型轉變為2006年的第5類不協調,由于新型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長期增長的量的積累,協調度最終轉變為2007年的第1類協調型,之后兩者的協調度一直保持穩定,說明發展態勢良好。
第四,2007—2013年,湖北省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數高于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但是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開始由負值轉變為正值,兩者協調度類型轉變為第1類協調性,協調度實現了質的好轉。
第五,2007年以來,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協調關系一直較好,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在2012年超過了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數,這與我國2006年正式開始實施“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有密切的關系,為了將湖北建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湖北省提出了大力實施“開放先導”戰略,國家政策的扶持有力推動了湖北省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的進程。的綜合因子得分逐年遞增,說明兩者的綜合發展水平正在不斷提高。自1994年以來,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1994—2005年總體表現為不協調,協調度為負。2007—2013年表現為基本協調時期,協調度遞增即為正值并且數值較大,兩者協調性較好,均達到了優質協調。可以預期未來幾年湖北省仍會以良好的發展態勢兼顧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使社會發展更加趨向協調。
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在不同的時期以及空間,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度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協調湖北省經濟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可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而帶動人口的自發流出和流入。湖北省各城市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發揮強大的“磁場效應”吸引生產要素,振興區域經濟發展。
本文構建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化水平之間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且利用兩者之間的協調度模型,對湖北省1994—2013年這20年間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從時間上來看,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
[1]陸大道、姚士謀: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科學思辨[J].人文地理,2007(4).
[2]陳永安、陳才:東北地區城市化與產業結構演進的互動機制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3]仇保興:六個轉變推進新型城鎮化[J].城市開發,2010(13).
[4]沈清基: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規劃框架探討——基于生態效益的思考[J].城市規劃,2012(12).
[5]李哲:河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評估與發展預測[D].華中師范大學,2014.
[6]楊水根、王雅: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湖南服務于主導產業選擇[J].統計觀察,2014(24).
[7]李芹芳、錢文君: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評價分析[J].干旱區地理,2010(3).
[8]孟德友: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空間格局演變[J].經濟地理,2014(2).
[9]姜松、周虹:基于AHP與灰色綜合評價法的重慶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定[J].現代經濟,2009(7).
[10]H.B.Chenery:A 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terns.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R].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1986.
[11]Dharmendra Dhakal,Pawel Mensz: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outh Asia[J].SCMS Journal of Indian Management,2010.
[12]趙顯洲:我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動態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8(5).
[13]程開明: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協調度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9).
[14]羅建玲:我國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責任編輯: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