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亞輝
(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四川成都610059)
成都市青羊區第三產業行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關亞輝
(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四川成都610059)
近幾年,成都市青羊區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著變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越來越高。本文以《2013年青羊區統計年鑒》中的有關第三產業的數據為基礎,同時考慮到指標之間可能具有的某種相關性,為使評價結果客觀、準確,便選擇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青羊區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綜合發展水平進行深入研究,以提出有利于青羊區第三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第三產業;因子分析;綜合評價
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選取不是簡單地將一些單一指標隨意組合到一起,而是一些能夠真實反映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指標的組合。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而可行的指標組合,就要首先制定一個明確、清晰的原則,然后遵循這些原則來進行指標的選取。青羊區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遵循這幾個原則: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全面性和系統性原則、動態和靜態相結合原則以及獨特性原則。根據以上原則,從第三產業發展規模、就業狀況、擴張幅度、吸納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經濟效率、員工收入狀況等重要方面進行考察,選取出以下8個指標:X1=各行業第三產業增加值(萬元);X2=各行業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人);X3=各行業增加值增長速度(%);X4=各行業從業人員增長速度(%);X5=各行業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X6=各行業職工年平均工資(元/人);X7=行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X8=行業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

表1 青羊區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綜合發展的8個指標數據表
本文依據《2013年青羊區統計年鑒》,選取了8個評價指標來對青羊區第三產業內部14個行業進行評價。經過對所收集的綜合評價各指標所需數據的計算、整理,得到了評價青羊區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綜合發展水平的8個指標數據(見表1)。
通過運用因子分析法來對這8個評價指標進行降維處理,使其轉化為能反映原始變量絕大部分信息的主成分因子,這樣就可以使用較少的變量來說明指標數據所代表的第三產業各行業發展水平。根據總方差解釋可知前兩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而且這兩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達到81.243%,說明所有原始變量數據的變化基本可以由前面兩個主成分的數值變化為代表。因此,提取前兩個因子來描述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發展的綜合水平,前兩個因子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1.853%和29.389%,方差貢獻率代表了主成分對原始指標信息的解釋能力,即第一個主成分的解釋能力為51.853%,第二個主成分的解釋能力為29.389%;累計方差的值分別為51.853%和81.234%。
為了對公共因子進行分析,通常需要對各因子進行歸類。因子載荷矩陣需要說明各因子在各變量上的載荷,即影響程度。但由于初始因子載荷矩陣系數不好解釋也不能確定。所以當給出各載荷矩陣之后,往往將該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最大旋轉,由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得到兩個公因子的得分系數矩陣(見表2)。
根據該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分別得出兩個公因子的因子得分F1和F2,其表達式如下:
F1=0.233X1+0.044X2+0.213X3-0.46X4+ 0.199X5+0.209X6+0.233X7+0.044X8
F2=0.012X1+0.424X2+0.155X3+0.144X4-0.154X5-0.034X6+0.012X7+0.424X8

表2 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表
通過測算能得到兩個因子的得分,由于每個因子是指標體系中8項指標的線性組合,并且每個因子代表的指標內容都有不同側重,它們只能從某些方面反映青羊區第三產業不同行業的發展水平,不能反映行業的綜合水平。要想綜合評價行業的發展水平,還需要對行業內各個因子得分進行加權,求出行業的綜合得分。這里取兩個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綜合統計量:
F=[λ1/(λ1+λ2)]F1+[λ2/(λ1+λ2)]F2
式中:
λ1=51.853
λ2=29.389
λ1/(λ1+λ2)=0.638
λ2/(λ1+λ2)=0.362

表3 青羊區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因子得分表
從表3可以看出,青羊區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發展水平排名先后順序依次為:金融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1、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間差距較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同行業的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相差懸殊,數值最高的金融業為32.91%,而數值最低的教育行業僅為0.27%,在絕對數上,前者是后者的122倍;不同行業吸納就業能力也相差很大,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最高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5.91%,最低的是居民服務和其它服務業0.24%,在絕對數上,前者是后者的66倍。
2、傳統第三產業仍舊占據主導地位
新興第三產業是指那些過去發展不充分,但在我國現階段屬于年輕的朝陽產業,它主要包括通訊、信息技術、教育、旅游等行業。2009—2013年,傳統第三產業與新興第三產業之間比例接近1:1,其中傳統第三產業的年均比重占據了49.62%,新興第三產業的年均比重占據了50.38%。信息傳輸、計算機和軟件業2013年的增加值為34.70億元,金融業為183.67億元,房地產業46.86億元,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37.11億元,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為36.17億元。
3、四大主導產業中,金融商務和商貿流通發展較好,但是研發設計和文博旅游在綜合水平上處于劣勢
從青羊區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中可以看出,金融業為2.22,說明金融商務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商貿流通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得分為2.10,批發和零售業得分為1.43,住宿和餐飲業得分為-0.63,這表明商貿流通仍然是傳統優勢產業。但是其它產業發展相對以往處于劣勢,綜合得分過低。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得分為0.27,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得分為-0.33,這些行業是研發設計產業的關鍵,但是其得分偏低,說明研發設計產業發展不足。文化、體育娛樂業是文博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得分為-2.33,說明文博旅游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1、充分發揮優惠政策的激勵作用,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一是研究制定支持青羊區第三產業發展的財政支出政策,包括研發投入、財政補貼、政府采購、以獎代補等,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二是解決資金分割、項目重復、資源浪費的問題,要根據國家和青羊區產業發展戰略目標,明確支持的重點領域,重點支持青羊區的科技創新,以及對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發行業與企業。三是加快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電子商務業,以及科技服務業等的財政直接投入,糾正外部性,在較短時間內加快關鍵技術的研發,增強這些產業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2、以“互聯網+”的思維改造和發展傳統服務業
由于青羊區第三產業內部發展情況還存在一些問題,調整青羊區產業結構的關鍵是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要逐步降低傳統服務業比重,以“互聯網+”的思維改造和發展傳統服務業,提高新興服務業比重,特別是提升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必須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促進互聯網與傳統服務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服務業來發展生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傳統服務業的各領域之中,提升第三產業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第三產業發展新形態;充分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服務業進行改造,推行連鎖經營、多式聯運、網上銷售等組織和服務形式,提高服務質量和經營效率,重點改進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傳統服務行業。
3、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服務業
青羊區的新興服務業無論是在組織形態和規模,還是管理水平和營銷技術上,都與發達地區存在很大差距。為此,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服務業的速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發展直接因信息化及其它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形態,例如研發設計、計算機和軟件服務、移動通信服務、信息咨詢服務、健康產業、生態產業、教育培訓、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等新興服務業;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發展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從傳統服務業改進和衍生而來的服務業形態,包括銀行、證券、信托、保險、租賃等現代金融業,建筑、裝飾、物業等新型房地產業,以及會計、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業。通過加強這些產業的各種服務功能,細化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服務附加值,有機聯接社會生產、分配和消費等諸多環節,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運轉,努力實現第三產業高級化發展,縮小第三產業與其它發達地區的差距。
4、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資源是產業培育最寶貴的資源和根本保證。青羊區政府要按照第三產業培育和發展的要求,根據各行業人才隊伍與所需人才間的差距,進一步完善人才管理體制和政策措施,完善人才培育能力體系,大力培養新興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打造高素質團隊。一是要科學編制第三產業人才規劃。根據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培育的客觀需要,做好人才資源總體布局、層次結構、發展規模等方面的科學預測和系統規劃,將人才開發利用規劃與各行業規劃相銜接,納入青羊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從總體上指導人才的開發利用、流動,使人才的開發和配置得到有序地整合,為各行業培育人才資源提供可靠的保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政策調控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管理體系,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源的共同投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三是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努力盤活現有的人才資源,挖掘其潛力,特別是要加快培育高層次人才資源,提高領導型人才的理解能力、組織能力和責任感,推動產業創新。四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適應性的職業培訓,在教育投資配置或結構調整上,應把職業教育,特別是要把加強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納入人才政策的重要議事日程。
[1]孫鳴浦:河南省第三產業行業發展的綜合評價[J].河南社會科學,2011(9).
[2]劉曉娥、王立:湖北省第三產業行業發展的綜合評價[J].統計觀察,2009(9).
[3]朱英明: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統計評價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4(11).
[4]孫柏:“互聯網+”金融變革與機遇[J].金融博覽,2015(4).
(實習編輯:胡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