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梁瑞華
(河南工業大學經貿學院,鄭州 450001)
“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東盟農業合作發展分析
王金鳳,梁瑞華
(河南工業大學經貿學院,鄭州 450001)
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突飛猛進,極大地加快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為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應運而生。通過對“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東盟農業合作發展現狀的分析,發現目前仍存在資金規模效益小、物流發展不健全、農業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較差、農業企業“走出去”困難重重等問題,應通過增加資金投入,建設國際性的物流園區,提高項目可持續性,幫助農業企業更順利地“走出去”等措施加強中國—東盟的農業合作。
“一帶一路”;農業合作;資源共享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為了使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界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會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與發展,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而且也會為沿線國家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1]。
中國—東盟的農業合作基本上以政府主導為主,私企和民間機構為輔的格局開展。廣西是農業大省,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接壤的省份,無可厚非地成為我國與東盟農業合作的主要省份。近年來,廣西與東盟的合作范圍逐漸擴大,貿易額度一路飆升,2010年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總額位181.7億美元,其中進出口額分別為107.1億美元、74.6億美元,2014年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總額位432.6億美元,其中進出口額分別為260.2億美元、172.4億美元,2010—2014年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總額、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增長了250.9億美元、97.8億美元及153.1億美元,尤其2010—2011年期間,增長率高達34.6%(如下表所示)。隨著“一帶一路”的興起和發展,雙邊投資規模越來越大,且農業領域的合作已擴展到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農產品加工、漁業、畜牧業、養殖業,另外有人才培訓、科技交流等,東盟與中國的農業合作也逐漸延伸到中國內地,且開展了互聯網農業方面的合作[2]。中國與東盟自開展農業合作以來,合作項目和農產品貿易金額持續增加,“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和東盟的農業合作和交流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東盟可在農業合作中各取所需,實現雙贏。
2010—2014年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額
(一)資金來源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中國農業部、商務部、科技部積極開展與東盟的農業合作,農產品貿易總額由2010年的181.7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432.6億美元[3],但每個項目平均只有幾十萬,總體看來投資力度較小,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多個政府部門單獨投資容易造成重復投資,引起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難以形成投資的互補效益,比如中國農業部、科技部、商務部及江西、湖北兩省都與菲律賓開展了水稻的技術合作,由于這些部門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造成了內容的重復和資源的浪費,進一步影響了規模效益的形成。
(二)地方與中央政府的協調性較差
調查顯示,我國一些省份不但參與了國家與東盟的農業合作項目,還私下與東盟開展了合作,地方政府與東盟開展合作豐富了農業合作內容、拓寬了合作面,加大了合作力度。但這也造成了很多困擾,地方和中央項目雷同,不能形成互補,并且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對合作國而言,同一個項目有很多選擇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合作國的經費,但卻使我國地方和中央形成了競爭關系,不利于中國與東盟的外交和長期發展合作。
(三)農產品物流體系落后
中國—東盟交易的農產品大都是鮮活農產品,最注重新鮮。在中國只有廣西的東興與東盟接壤,農產品運輸大部分要靠海運,而海運周期較長,不利于鮮活農產品及時的運送,而陸路運輸較少,且缺乏適宜的航空運輸。我國對東盟出口前三位的農產品是大蒜、柑橘和蘋果,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柑橘和蘋果占水果出口量的2/3。水果易腐,加上運輸過程中的碰撞定會影響水果的質量,一旦進行貿易的農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勢必會影響兩國的合作,故必須要完善中國—東盟的農產品物流運輸體系[4]。
(四)農業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較差
很多專家都較關注農業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問題,農業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直接關系到項目的影響力和持久性。四川省農業廳正在執行的“中緬農業技術合作示范園”項目就面臨可持續性的問題。按照項目規劃,該項目將作為引進、展示優良品種,培訓農業技術人才的實驗基地。項目結束了,示范園將如何生存、如何發展?今后是在現有體制下引進企業化管理模式,還是直接引進一家企業進行運作,值得各方認真探索和研究。
(五)農業企業“走出去”困難重重
中國—東盟的合作以政府主導為主,企業的積極性不高,“走出去”較困難。農業具有先天的弱質性,生產周期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需要長期連續投資,不易“走出去”。缺少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部門繁多,審批復雜,阻礙了企業“走出去”發展的腳步。中國—東盟農產品稅率較高,出口關稅負擔較大,2014年中國—東盟農產品平均關稅率高達30%,再加上國家取消了糧食出口退稅政策,嚴重削弱了農業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性[5]。
(一)增加與東盟農業合作項目的資金投入
首先,各級政府要加大與東盟農業合作的投資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考慮設立中國—東盟農業合作項目專項資金。其次,改變與東盟農業合作資金供給分散的現象。通過調整機構和職能實現農業合作資金整合,在機構和職能還不能進行大調整的情況下,可通過打造“大項目”平臺實現資金整合,“大項目”應該集中在重點領域,如糧食生產合作、農村能源建設、跨境動物疫病防控、農村發展與減貧、農業合作信息平臺建設等[6]。
(二)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協調性
為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與東盟合作的協調性,國家應制定統一規則,規范中央和政府對東盟的農業合作和外交方式,如中央和地方不能在東盟國家實施相同或類似的農業合作項目或者進行技術交流、人才培訓等,在與東盟開展合作項目時,地方和中央最好形成互補,既能拓寬合作面又能避免資金的浪費。國家可根據各省市的特點和優劣勢決定其是否需要與東盟合作,應該在哪些方面合作,哪些方面需要協助國家,哪些方面需自主與東盟開展合作等。
(三)完善中國—東盟農產品物流體系
為維持貿易雙方長期友好的合作,必須要完善物流體系,建設大型的農產品物流園區。中國和東盟都屬于發展中國家,物流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沒有條件建設具有規模的國際運輸中心。由于海運具有周期長的弊端,可大力發展陸運和空運,在與東盟接壤的東興建立大型的多功能國際物流園區,并可與互聯網相結合,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發展電子交易平臺,完善倉儲設施,這將使中國—東盟的農產品貿易走向大規模、現代化的批發配送方式[7]。
(四)提高農業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
在對農業合作項目進行規劃時,必須要考慮項目結束后的可持續性問題。要使項目有可持續性就必須解決三個問題[8]。首先,維持項目可持續的資金從何處來?在設計農業合作項目時,可考慮多設計一些可以開展社會化服務的內容和將來企業能夠承接做下去的內容。其次,項目結束后,合作方的技術人員的能力是否達到了能夠獨立工作的程度?最后,項目結束后,合作方能否獲得維持設備正常運轉所需要的配件,這需要建立良好的貿易渠道。
(五)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
首先,政府與東盟開展合作時要考慮讓企業參與,為企業“走出去”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項目的市場運作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其次,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優先推薦“走出去”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對“走出去”的農業企業給予支持,并設立專項基金解決其融資和示范項目經費問題。最后,完善政府管理機制和服務體系,各相關部門建立統一管理協調機制,解決權限分散、多頭管理的混亂局面。
[1]王習農,陳濤.“絲綢之路經濟帶”內涵拓展與共建[J].國際貿易,2014,(4):23-30.
[2]黃梅森.廣西與東盟農業合作現狀與對策[J].經貿論壇,2015,(7):181.
[3]張周來.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將進入黃金期[N].經濟參考報,2009-10-16.
[4]孫大巖,孔繁利.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新趨勢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5,(10):186-190.
[5]陳前恒,呂之望.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狀況與展望[J].東南亞研究,2009,(4):46-50.
[6]傅晨,李飛武.金融危機中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中國東盟的農業合作[J].廣東農業科學,2011,(7):204-208.
[7]黃凌軍,何政.廣西與東盟農業合作的分析與展望[J].廣西農學報,2007,(10):62-64.
[8]陳前恒.關于中國—東盟農業合作狀況的調研[J].東南亞縱橫,2009,(2):5-59.
[責任編輯周沖]
F320.3
A
1673-291X(2016)22-0162-02
2016-08-03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創新驅動河南省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研究”(2017-ZZJH-097);河南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創新人才培育項目“產業融合視域下以供促農問題研究”(2014KJJ06)
王金鳳(1987-),女,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現代農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