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革聯
摘要:“互聯網+”已成為我國國家戰略,但對“互聯網+”減法思維的研究與運用還不夠普及與重視。文章在概述“互聯網+”減法思維及其現有運用的基礎上,分析了“互聯網+”減法思維驅動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事業發展,重點對“互聯網+”減法思維模式下的圖書館服務布局、服務模式、服務主體重構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減法思維;圖書館服務;大數據;重構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6
以“跨界”“融合”“創新”“重塑”“人文”“開放”“互聯”等為理念的“互聯網+”現已發展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一股全民積極參與的“互聯網+”討論、實踐與戰略布局熱潮已經形成并呈漲潮之勢。圖書館界也不例外,早在2014年的一些圖書館研討會上,就有專家學者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發展、互聯網+圖書館等進行了相關探索交流,但不得不提的疑問是,在這一派圖書館界“互聯網+”熱潮的背后,“互聯網+”的真正思維得到了圖書館人的靈活運用和匯融貫通嗎?為此,本文在概述圖情學研究論文中主要涉及的“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最為關鍵的減法思維基礎上,重點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進行了減法思維的重構研究。
1.“互聯網+”減法思維
學術界通過結合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的政策信號和阿里巴巴、騰訊等IT企業的積極實踐均認為“互聯網+”思維主要有“突破”“創新”“開放”“相加(+)”等,其中“相加(+)”更是得到了多領域、多維度的運用與解讀,如“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智慧城市”“互聯網+醫療”等。而其實在這些“互聯網+”思維之中,學術界目前最為忽視的減法思維則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這不但是“互聯網+”有著強大創新驅動力量的根源,也是其能在多個層面、多個領域均能采納運用的關鍵之所在。從工業時代的標準思維模式向“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嬗變范式去理解“互聯網+”的減法思維,則可以為我們的理解多一份基于經濟學經典理論的支撐。
由宏暮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提出的商業微笑曲線根據企業生產分工,認為研發與設計、生產與制造、營銷與服務是企業實現規模化生產、流程化管理、標準化服務及最大化獲取利潤與優勢的三大流程,也是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銷售與大規模傳播三大標準思維模式的具體詮釋與體現。進入“互聯網+”時代,商業微笑模式則在互聯網時代的全程協同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向單線條式模式發展,圍繞在互聯網時代協同模式環形閉合式線條鏈上的價值創造、價值實現與價值傳遞進一步向基于互聯網單線條上下關聯律動的模式發展,價值創造、價值實現與價值傳遞都因互聯網的關聯而總是實現角色轉換與互動,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實現了融匯貫通,使之這一模式呈渠道扁平、環節更少、角色清晰、任務明確發展趨勢,減法思維得到初步形成并在多方面有所體現。因此,自李克強總理于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8次提到“互聯網+”,標志著“互聯網+”真正從民間智庫理論上升到了國家戰略,“互聯網+X”一詞也因此迅速成為了各大檢索平臺的熱門詞之一,也因基于“互聯網+”思維的便民、富民、為民實踐也確實讓每一個民眾都感受到了“互聯網+”思維蘊含的巨大發展空間而更加受到熱捧,各種“互聯網+X”一時風起云涌且收效明顯。如作為一家小公司,弘康人壽一直在不斷摸索如何沿用“互聯網+”的思維做減法,最后通過互聯網+思維架構減去了個險、團險部,只保留電子商務部和銀保渠道,實現了其新品銷售僅限于該公司官網和官微渠道、成本減到近乎為0,但銷量卻激增的效果:借鑒“互聯網+”精神,“O2O+”通過將B2C、C2B、P2P以及F2C多種模式有機結合形成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思維,為“互聯網+”在傳統行業落地生根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在“互聯網+”戰略探索實踐過程中,日日順商城堅持用“互聯網+”思維做“減法閉環”,通過聚焦于家庭健康領域,并以目前人們最為關注的水安全問題切入,實現了與天貓、京東等綜合類電商平臺差異化的發展模式。
2.基于“互聯網+”減法思維的圖書館服務重構與實現
2.1互聯網+減法思維驅動下的圖書館轉型與發展
在互聯網+環境下,以減法思維主導的圖書館服務一方面在內部實現業務的流程、內容、功能整合,以實現傳統服務、現代新型服務的重構;另一方面通過與圖書、信息、知識、數據相關生態鏈上下游機構、元素的協作、合作而實現服務功能的延伸與創新,最終實現內外部協調統一、以互聯網為鏈接紐帶、以功能最簡單化劃分為主要特征的創新型圖書館服務體系。
(1)圖書館服務機制的轉型與發展。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不再只是一個獨立于社會環境而存在的機構,社會其它的數據中心、情報服務機構組織,提供圖書閱覽、休閑娛樂、生活交流為一體的文化生活中心,發展更新迅猛、應用愈加方便的移動閱讀終端,以及日益改變的文化消費方式、觀念及認知等多重驅動元素,都推動著圖書館的轉型與發展。圖書館必須從單一的圍繞圖書這一價值核心,以圖書館物理空間為主要服務陣地,提供圖書借閱、檢索、分類為單渠道核心業務的傳統服務模式,必須向以數據和用戶為雙重價值核心,以物理空間、虛擬空間、網絡空間等多重服務空間為陣地,提供圖書與數據、信息、知識為最佳結合的維度、多渠道核心業務轉變。
(2)圖書館合作協作機制的轉型與發展。在數據成為最主要的社會發展驅動元素環境下,圖書館的服務既需要依賴于自身的書目數據、網絡數據、數據庫數據、用戶數據,也須借助于社會其它機構的相關數據,如環境衛生數據、政府公開數據、政策建設數據等,并基于這些數據來實現數據間、數據內的相關挖掘分析與價值發現,如通過對用戶教育數據的分析來實現嵌入式學科化服務的資源準確推送與需求知識點定位。這也就要求圖書館除在實現內部的服務轉型轉變基礎上,還需借助與相關機構的協作合作來實現最大程度的數據等資源共享與聯合開發,如公共圖書館與教育機構聯合來實現對用戶教育需求的精準化分析、學校圖書館與國家智庫機構的協作來實現學校嵌入式學科服務的資源推送等。
2.2“互聯網+”減法思維模式下的圖書館服務重構與實現
在“互聯網+”思維模式的指導及圖書館內部服務與外部協作合作的多重驅動下,圖書館的創新服務將不但是基于傳統圖書的借閱等服務,而將是基于圖書、數據、信息、知識的綜合性服務;不但是基于傳統認知的文化、教育服務,而將是基于社會、用戶需求的文化消費、健康休閑、學術交流、科技創新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不但是基于圖書館物理空間的實體活動,而將是基于物理空間、網絡空間、虛擬空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如創客服務、出版服務、第三空間服務、MOOC教育服務等。
(1)服務布局重構。傳統圖書館服務的互聯網化、數據化是“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服務布局重構的有效途徑。在傳統圖書館服務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服務的互聯網化來實現布局的重構,就是借助于這一契機將分布于現在圖書館服務體系下的圖書碎片化服務,整合后打造成圍繞互聯網的圖書館服務增長點,如基于網絡資源的輿情分析、基于網絡知識資源的登記與集成、開放網絡知識資源的保存與組織、科學數據元數據的標準規范與監管、互聯網用戶信息行為的認知分析等。
(2)服務模式重構。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主要局限于圖書處理流程的資源交互過程,即圖書館的資源采編分類、登記發布、流通借閱、保存收集,而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將打破這種簡單的圖書流服務模式,重構一個圖書、數據、信息、知識與行為主體(既包括用戶,也包括圖書館員)完全交互,具有開放、多源、多維、多主體特征的綜合性、創新型交互服務模式,并涵蓋如創客、MOOC、3D打印、第三空間等服務,重新描繪社會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認知。
(3)服務主體重構。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模式中,圖書館實現其存在價值的服務資源(包括物理資源、網絡資源及組織資源)與圖書館員是其服務實現的行為主體,但“互聯網+”環境的形成和P2P、O2O、人際網絡等信息交互模式的出現,則迅速擴大了這一主體陣營。首先,圖書館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務機構,也無力承擔成為社會或機構唯一信息機構所擔負的重擔。資源開發商、機構網絡/信息中心、商業化信息服務公司都在分擔著圖書館的角色,且日益變得強大和不可替代,如谷歌數字圖書館盡管曾因版權而廣受爭議,但其在為科研工作者提供資源檢索與信息獲取服務的資源與技術優勢已難覓對手,因此圖書館需聯合相關的機構,以互聯網+的減法思維去整合各個機構可能都重復提供、但又缺乏協調協同的信息發布、數據監管、開放出版等服務:其次,圖書館員、用戶是圖書館服務提供者,也可能是圖書館服務受益者。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具有多源頭、多渠道、多內容等特征,圖書館員、用戶之間的互動主要基于互聯網來實現的重要特征也決定了圖書館員與用戶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也可能成為信息的獲取者與受益者,以致圖書館員的角色與職責不再單一,故基于互聯網+減法思維模式下,將圖書館員與用戶,以及其它協同提供服務的參與者都重構為圖書館服務提供者,則無疑會實現圖書館服務的最大化效率提升,目前已在不少高校圖書館實現的真人圖書館則就是這一重構結果的典型代表。
3.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再重構就是在深度融合互聯網的基礎上對生產、生活、管理、服務等各方面涉及的已有的結構、模式、邊界、流程、關系等進行重新的定義,從而產生有突破性的結構調整、模式創新、流程重構,實現提升、發展、轉型和重塑。基于互聯網+減法思維的圖書館服務重構,也就是在對圖書館內外部服務轉型與發展進行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對其服務布局、服務模式與服務主體的重構,使得圖書館的服務既呈現“加”的發展態勢,也符合“減”的發展規律,進而優化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