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玉
把就業作為民生工程常抓不懈
◎文/子玉
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始終堅持把就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省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對就業工作進行部署,各市政府以及人社、教育、財政、發改等部門積極配合,共同努力,有效推進了就業工作落實。4月11日,在國務院召開的8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今年經濟能否過得去關,就業是第一,只要就業穩、金融穩,經濟運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區間。”我們必須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發展之源、穩定之基,勇于擔當,主動作為,不斷推進就業工作取得實效。
穩定就業,事關社會大局穩定。就業才有收入,就業才能安民。如果就業工作跟不上,社會就不能穩定。就業與經濟穩定、政治穩定、社會穩定密切相關,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大事。
穩定就業,事關保障民生福祉。就業是民生之本,沒有高質量的就業,百姓注定不會幸福。就業體現人的生存價值,體現人的生活追求,老百姓有穩定的就業,家庭才能和諧、穩定、幸福。
穩定就業,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人是生產力中最根本、最積極的因素。沒有人的就業,經濟社會發展注定不可持續。隨著結構優化調整,會催生大量新興業態、新工種、新技能、新崗位,都需要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通過人力資源的轉型升級,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這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根本所在、動力所在。
穩定就業,事關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從目前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增速看,實現倍增目標的難點在城鎮居民,而提高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就是增加就業。只有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才能實現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小康目標。
加快推進高校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就業,首先要抓好教育,這既是長遠大計,也是治本之策。全省高校都要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樹立面向基層、面向實踐、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科學規劃人才培養方向和規模,加快推進高校向應用型、實用型轉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支持、大力協助高校改革學科和專業設置辦法,增強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適應性和靈活性,努力把每一所高校都辦成令企業、社會、家長、學生、政府五個方面都滿意的高校,為新一輪全面振興培養、造就和輸送大批適銷對路、管用實用的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開拓型人才。
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抓好就業,還要大力培養實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當前,推進全省經濟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已成為擴大就業渠道、支持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我省既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又有良好的職業教育基礎,還有廣泛的企業需求,必須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建立與中職教育、高職專科相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與企業融為一體的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激發職業教育的辦學活力。
增強企業吸納就業能力。環境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企業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我省企業吸納了80%的新增就業人員。我們一定要樹立支持企業發展,就是擴大就業的理念,努力為企業排憂解難、掃除障礙。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動走進企業、幫扶企業、支持企業,確保省政府出臺的各項惠企政策落實到位。尤其要注重支持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它們是巨大的“就業容納器”,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因企施策,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活”起來,創造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
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支持就業創業的濃厚氛圍。當前,重點要鼓勵高校畢業生、化解過剩產能離崗人員、軍轉干部這三類人群,積極融入到“互聯網+”“眾創空間”等創業浪潮中,變就業為創業、變就業為創新,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新吸納就業。要積極爭取中央各類就業、創業培訓基金,爭取國家對下崗人員的就業安置資金,做好離崗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特別是要向信息網絡、養老服務、文化旅游等市場需求旺盛、就業前景廣闊的領域傾斜,幫助更多的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走上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