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瑞紅
李海波:扎根職教三十載
◎文/林瑞紅
從事職業教育30余年,她辛勤耕耘,不僅甘做一塊“磚”,總在最需要她的崗位上盡心竭力,她還十分“專”,教學、黨務、學術,樣樣都出彩兒。多年來,角色在變,但她熱愛職教事業的癡心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始終沒有改變。她就是——
1985年7月,畢業于沈陽師范學院數學系的李海波成為遼寧省城市建設學校的一名教師。“我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30年的時間里,隨著學校由中專升格為高職,并邁入省級示范高職院校行列,她從事教學,當班主任,又在中層崗位幾次轉任,既教書又育人,言傳身教,創新探索,執著耕耘,在每個崗位都取得了突出的業績。
學生們特別喜歡上李老師的課。用他們的話說,上李老師的課,既能學到知識,還好玩兒、不乏味。這源于李海波清醒地意識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同,需要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還要熱愛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她反復研究,大膽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施教,把思想教育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當中。活潑的教學風格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歡迎,也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愛是理解的別名,要愛學生,才能教育學生。”這是李海波30年身體力行的真實感悟。她當了14年的班主任,先后帶過10個班級。在學生眼里,李海波亦師亦友,既是他們的班主任,更是他們的“媽媽”。她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班風班貌,愛心、耐心、細心兼備,嚴格管理、無聲表率,用她樂觀向上的品格和獨特的親和力,感染每一個學生。
學校有來自西藏的75名學生,因為地域的差異,在學習、交流、生活等諸多方面都很不適應。李海波主動與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的白瑪曲珍結成幫扶對子。因為奶奶年邁、父親病重、弟弟患有癲癇病,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白瑪一度放棄上學,打工貼補家用。2011年,白瑪進了學校免費招收的西藏班。李海波主動幫助她熟悉地域環境、學習職業技術,做好人生規劃。她利用業余時間,為因漢語表達吃力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有膽怯心理的白瑪補習漢語,使白瑪和同組同學在學校“同一片藍天,同一種語言”西藏班普通話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當白瑪因父親病重去世,再次產生放棄學業的想法時,李海波馬上找她談話,耐心做她的思想工作,還幫她申請困難補助,讓這個藏族女孩再次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溫暖。從此,白瑪像變了一個人,思想上不斷要求進步。2013年5月,白瑪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在同事眼中,李海波是個“創新型”人才,她腦子里總是裝著把工作干得更好、把學生培養得更好的“金點子”。擔任校學生處處長期間,她秉承“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的工作理念,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工作目標,組織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培養計劃”“榜樣引領計劃”等精品工程,如今都已成為學校響當當的思想教育品牌。2013年,李海波這塊“磚”又被“搬”到了學院新組建的教育教學評價處,擔任處長。面對全新的工作,她又拿出了特有的鉆勁兒,從制度建設入手,形成了融常規教學檢查、專項檢查、教學督導、學生評價為一體的管理體系,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提供了堅實的保證。十幾年間,她培養考察的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有400余人,談心、談話千余人次,近200人成為預備黨員。這些學生黨員走上工作崗位后,都成為單位的骨干。
30年來,李海波從未因繁忙的教學、黨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放松過教育教學研究。她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典型示范教育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方面的運用》 《高職院校構建資助育人機制的有效途徑》等論文20篇,主持《高職院校黨員頂崗實習期考核評價體系研究》 《新建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踐研究》等省級以上課題研究4項,參與課題研究8項。在省級以上科研成果評選中,有5篇論文獲一等獎,多篇論文獲二、三等獎。憑著鉆研業務的釘子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奉獻精神,李海波獲校級榮譽30余次,先后被授予“遼寧省建設廳優秀共產黨員”“遼寧省巾幗建功標兵”“遼寧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沒有陽光,就沒有萬物的生長。沒有雨露,就沒有百花的芳香。沒有老師的教誨,就沒有我今天的進步和成長。敬愛的李老師,感謝您給我的關心與陪伴。”這是李海波結對幫扶的一名學生發給她的短信。看到學生的短信,李海波既自豪又欣慰。她說:“我是一名園丁,我還將繼續耕耘,為祖國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