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臧雪麗
會計師事務所聲譽貶損的相關分析
文/臧雪麗
審計職業聲譽是社會公眾對審計師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認同的長期積累,是對從事審計工作的個人和組織的職業能力和行為效果所表現的積極肯定的評價。文章對聲譽機制方面的文章進行綜述,并對其作用機制和懲罰機制進行了相關分析。
聲譽貶損;會計師事務所;行政監管
近年來,國內外相繼爆發一些財務舞弊而導致審計失敗的案件,嚴重影響了審計行業的公信力,這就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在提高專業勝任能力和道德素質水平的同時,也要重視聲譽效應,而且審計服務具有異質性和信任品的特征使得職業聲譽成為審計市場一種經濟有效的保障機制(方軍雄,2009)。但是目前我國的審計行業對聲譽制度的建設都處在摸索階段,市場缺乏對審計聲譽的自愿需求,事務所同時也面臨創建審計聲譽的困難。聲譽機制要發揮作用依賴于諸多條件,其中最關鍵的是失信行為會受到懲罰,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查道林、費娟英(2004)認為獨立審計可以視為是一項社會隱性契約,只有這個簽約過程能夠重復進行,才能使事務所重視自身聲譽資本的投資與維持。然而我國審計市場是買方市場并且存在過度競爭的情況、企業經理主導審計事務所的聘任和變更、審計收費標準不自主、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這些都制約了事務所對審計聲譽的自愿需求,應建立審計服務質量識別和監控系統,適當運用懲罰機制和放開審計收費管制、引導合理競爭的環境,培養事務所對聲譽的自愿需求,構建審計聲譽機制。
尹蘅(2007)以“科龍-德勤事件”為切入點,來檢驗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形成了有效的聲譽機制。結果發現,科龍事件之后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并未喪失市場份額,這說明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并未因有損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而受到有效懲罰,聲譽形成機制失效。
方軍雄(2009)借鑒信息經濟學理論,采用供給與需求模式對獨立審計聲譽產生的內在機制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客戶對不同聲譽審計的需求和事務所是否建立高質量職業聲譽都是對審計以及其他解決方案的成本收益權衡之后的結果。
方軍雄(2010)將2002年中注協發布的未通過年檢的五家會計師事務所作為聲譽貶損樣本,對我國審計市場是否存在職業聲譽機制的約束作用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我國職業聲譽機制已經逐漸發揮作用。
方軍雄(2011)研究了轉型經濟現狀下聲譽機制還是否有效,發現聲譽貶損之后注冊會計師顯著提高了其審計質量,審計質量改善后,注冊會計師其客戶流失率明顯較低、而審計收費明顯較高,說明新經濟形勢下審計市場的職業聲譽機制仍然有效。
通過以上對文獻的綜述可以發現,學者們普遍認為聲譽機制對審計市場總體審計質量的提高和我國審計行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隨著時間的推進,審計市場的職業聲譽機制越來越能發揮其作用,主審公司權益資本成本的高低受事務所聲譽機制的影響,資本市場也基本具備對審計師的自動懲罰功能,并且在經濟轉型的時代聲譽機制仍然有效。
在審計市場上,審計過程完全封閉,審計報告采用標準、通用格式,投資者無法直接觀察審計質量。因此,他們傾向于依賴審計所聘任事務所聲譽或者品牌,并以此作為衡量公司財務報告質量的替代指標。
(一)審計職業聲譽的內涵
審計職業聲譽即聲譽和名望,是對從事審計工作的個人和組織的職業能力和行為效果所表現的積極肯定的評價。獨立審計聲譽與審計的獨立性、信任度等有密切的關聯,具體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的內涵:
1.高品質的審計服務。高品質的審計服務是指會計師事務所能夠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以事實為依據發表審計意見,同時要保持高水平的服務質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2.足夠的綜合能力。事務所要擁有高勝任能力的專業人才,能夠提供多項服務,并且要有嚴格的風險管理和質量控制體系,能夠戰勝困境。
3.適度的規模。事務所的規模大小通常被認為是執業能力大小的象征,在與客戶進行談判的過程中也更能保持獨立性,更能抵制個別客戶對提供虛假審計意見的需求。事務所規模越大,聲譽效應機制也會更加明顯,高聲譽狀態下更易獲得客戶。
4.較高的品牌專用性。審計聲譽是一項機會成本很高的品牌專用性資產,事務所通過向品牌資本投資,可以獲得超過其正常水平的審計收費溢價。
5.獨特的企業文化。深厚的歷史和獨特的企業文化是聲譽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具備的顯著特征,并且事務所要具備良好的聲譽是與其過去的績效有緊密的聯系。
(二)審計聲譽的識別機制及作用機理
審計聲譽的識別是審計市場主體對審計師履約中不誠實行為的識別?,F實審計過程中,審計師的不誠實行為往往是事后才有可能揭露。審計聲譽機制通過對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好壞的識別,向市場傳遞審計聲譽的信息,并懲罰審計市場中的審計造假行為。
根據信號傳遞理論,當會計師事務所引起主審的某個公司的財務舞弊案受到證監會處罰時,便向市場上傳遞了一種低審計質量的信號,公眾便會對其審計質量產生質疑,低聲譽會給事務所帶來一些負面的經濟后果——處罰或溢價降低,這時事務所便會主動提高審計質量,挽回聲譽。
目前我國審計聲譽評價機制主要包括:財政部定期公告其抽查事務所的執業信息情況;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每年披露的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信息等。我們可以從這些披露中,了解當年會計師事務所聲譽信息以及受處罰情況。另外,我國通過證監會連同財政部對會計師事務所職業質量的定期重點檢查,暴露出不少財務造假案件,而對相關事務所實施相應行政處罰為識別點,受處罰后的事務所其聲譽普遍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此可見,聲譽機制對事務所有重要的約束作用。
(三)審計聲譽貶損的懲罰機制
審計聲譽貶損的懲罰機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市場對審計聲譽貶損的懲罰,二是監管機構對審計聲譽貶損的懲罰,三是法律對審計聲譽貶損的懲罰。
事務所的聲譽受損,一般會導致投資者質疑其盈余能力,并由此引發股價的劇烈波動和下跌。比如安然事件發生后,安達信原有客戶股票出現顯著波動和下跌,這些客戶在定向增發時股票價格下降的幅度是非安達信審計客戶的兩倍。
我國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工作主要是由證監會、財政部、審計署、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部門進行多頭監管。這些機構都有相應的監管處罰措施,例如證監會的處罰方式包括通報批評、警告、沒收違法收入、罰款、暫停職業資格、撤銷事務所職業資格、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證券市場禁入等。這些處罰的是為了“懲戒”違規行為,其根本在于“維護”審計聲譽。
政府的法令雖然不能控制獨立審計的存在,但是相關的法律規定對審計行為具有強制規范作用。例如我國的《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公司法》、《刑法》等法律法規都對審計違規行為作出明確的處罰規定。

綜上所述,審計聲譽機制在我國審計行業中起著重要作用。相關文獻表明那些聲譽受損的會計師事務所會產生嚴重的經濟后果,使事務所審計費用減少,更多的公司變更其會計師事務所,從而使得事務所客戶流失,未來收益減少;若不能及時提高審計質量挽救聲譽,可能導致這部分事務所像安達信華強會計師事務所那樣被其他事務所吞并而退出市場。因此,在審計質量遭受質疑的時候,維持和提高審計質量,我們不僅可以借助行政監管的力量,還可以依賴諸如職業聲譽機制等的力量,兩種手段相輔相成。
[1]張學勇,何姣,陶醉.會計師事務所聲譽能有效降低上市公司權益資本成本嗎?[J].審計研究,2014,05:86-93.
[2]方軍雄.轉型經濟中聲譽機制有效性研究——來自中國審計市場的證據[J].財經研究,2011,12:16-26,38.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