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賓
?
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問題及策略淺析
○王洪賓
古代詩歌教學對培養學生文學素養,提升學生審美趣味具有重要而不可忽視的作用。對當代中學生來說,古代詩歌猶如一粒粒塵封然而生命力又十分旺盛的種子,它們會不經意間在認真閱讀它的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對拓展學生的心靈空間,開闊學生人文視野,影響學生價值取向和精神旨歸,具有毋庸置疑的效果和作用。教師的責任,應該是積極利用詩歌這種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化育人心,引導學生熱愛詩歌,幫助學生走進詩歌,指導學生了解詩歌,從而達到讓詩歌在學生心靈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蓊郁蒼翠的目的。不過,時至今日,在詩歌的人文價值受到前所未有關注的大背景下,筆者發現,在很多中學的古典詩歌教學課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諧的,影響詩歌教學效果的問題和障礙。
1.中學教學對古代詩歌誦讀的漠化。很多誦讀難以出彩的教師在處理古代詩歌教學時,會不自覺地把誦讀邊緣化、符號化,一般只在上課前、下課前,機械地讓學生齊讀原文,有的為了節省時間,干脆連這種形式化的朗讀也省略掉。重意義,輕審美,重教化,輕藝術,已經成為很多中學教師詩歌教學課堂的特點,而這勢必會造成學生對詩歌的審美感受和藝術接受能力的弱化、鈍化甚至退化。教師重視詩歌的主題思想及藝術手法的解讀,輕視誦讀的個體化、個性化,這對學生解讀詩歌的主動性造成了很大的戕害。
2.古代詩歌教學內容的無序化。詩歌作為純文學,負載著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使命,但其教學往往是穿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古代詩歌教學和現代散文、古文、新詩教學以及作文教學相混合,教師根據課堂教學需要,臨時安排古代詩歌教學的順序。有的教師甚至把古代詩歌作為學生假期背誦作業,認為只要學生背過了,教學目標也就達成了。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內容安排的規律性很難為一般中學老師所認知,古代詩歌成為填補教學縫隙的“邊角料”。
3.古代詩歌學習技巧的單一化。在中學課堂上,古代詩歌學習的單一化現象特別突出,不論山水田園詩,還是邊塞征戰詩,抑或懷古詠史詩,也不管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其教學模式和解讀思路基本相同。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途徑非常狹窄。課堂上對詩歌解讀更多地是重視技巧分析,輕視生活化還原。中高考對詩歌考查內容的模式化與單調性,導致原本應該生機勃勃的古代詩歌教學逐漸顯現出刻板套作的疲態。
1.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對誦讀的輕視和漠化,主要是由于詩歌教學的功利性,很多中學語文教師更注重講解詩歌寫作背景、詩人經歷等“文學常識”。對詩歌的朗誦和吟誦關注度不高。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有詩無歌”“有作者無讀者”的現象。很多教師認為,讀詩對提高學生的詩歌分析能力見效緩慢,重視理性分析,忽略了直觀感悟。另外,中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使得課余時間的吟詩活動形同虛設。
2.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內容的無序化,成因復雜。首先,中學古代詩歌教學一般由語文老師來承擔,很多學校沒有條件設立專門的詩歌教師,所以,詩歌教學受到教師個人素養和偏好的制約。其次,即使有的教師詩歌素養比較高,但沒有設立相應的校本詩歌課程,也缺少相配套的詩歌教材。雖然高中階段《唐詩宋詞選讀》是一本不錯的中學生詩歌教材,但其選修的地位無疑影響了教師使用的熱情,更多教師還是熱衷于對必修文本中詩歌詩歌篇目的研讀。詩歌教學內容的無序化,影響了詩歌教學的效果。
3.詩歌本身短小的特點決定了詩歌學習的難度不大,這是古代詩歌學習技巧單一化的重要原因,內容的簡單化使得師生對詩歌學習的技巧缺乏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考考查角度的高度一致性也造成了學習技巧的單一化。另外,古代詩歌學習的媒介貧乏,也是學習技巧單一化的重要原因。豐富的古代詩歌教學研究成果難以在中學古代詩歌課堂上落地生根,不能不說是中學生學習詩歌的一大缺憾。
古代詩歌教學過程中,誦讀、意境、技巧是教師不能忽視的三要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三者是詩歌教學的三駕馬車,缺少其中哪一方面都會讓課堂遜色不少。
1.誦讀是源頭活水,要重視誦讀教學。誦讀是詩歌這顆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必不可少的水源,教師的范讀與指導閱讀,學生的試讀與品讀,如汩汩泉水,流淌在詩意的課堂之中,不但能使課堂充滿生氣,更能潛移默化地滋潤學生的心靈。教師應該更多地學習朗誦和誦讀技巧,也可以成立誦讀社或吟誦學會,增加學生誦讀機會,提高學生誦讀能力,讓學生在自由的朗誦或吟誦場景下自覺增進對古代詩歌的探究意識。
2.意境是肥土沃壤,教師要學會創設情境。教師可以通過詩歌專題創設適合學生學習詩歌的情境,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詩歌內容,另外也可以和學生共同編寫詩歌教材或詩歌讀本。要在空間和時間上盡可能保障詩歌氛圍。課堂上,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在課堂上共同開掘詩歌本身的意境。以《雨霖鈴》為例,“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情此景,如果教師不能有效駕馭課堂氣氛,學生無法沉浸在一種傷感的離別當中,怎么能體會到這短短幾句話的無窮魅力呢?意境是肥,營造好意境,詩歌的小苗才會在學生心中茁壯健康地成長。
3.技巧是鋤耙工具,古代詩歌學習要懂得開發利用媒介力量。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可以采用資料鏈接的方式拓展知識,開拓學生思維,這一技巧有利于學生高效利用課堂時間,深入把握詩歌文本。筆者在執教《雨霖鈴》一課時,曾采用詩歌改寫的技巧,要求學生將這首詞改寫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或其它詞牌作品,讓學生在改寫中進一步體會詩歌情感。有條件的中學還可以通過創辦古典詩歌交流群或訂閱古典詩刊的形式,展示師生習作,向學生介紹古代詩歌的相關知識。技巧是鋤耙,它能夠起到有效解決重難點的作用,在詩歌學習中,適當運用技巧,能有效增進古代詩歌的學習效率,拓寬學生了解學習古代詩歌的途徑。
總之,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中學古代詩歌教學應不忘初心,重視其“有聲文學”的特性;把握其意境美的內在規律,營造良好的詩歌學習氛圍;同時有效利用現代技術,把古代詩歌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有效結合,拓展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途徑。讓詩歌在學生心中發芽成長,直到郁郁蔥蔥。給學生一片詩意的綠陰,應成為我們古代詩歌教學的高層次追求。
(王洪賓 上海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附屬中學25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