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信息媒體技術的迭代發展,引發了出版業又一次革命性變革。傳統專業出版社如何轉型,傳統學術編輯如何轉變為“互聯網+”編輯,成為每個學術編輯思考的問題。在轉型中,學術編輯需要面對讀者需求的改變、編輯角色的改變、媒體元素的改變和編輯知識結構的改變,而學術編輯的價值追求不變、責任不變、讀者群不變、作者群體不變。筆者認為,在“互聯網+”編輯轉型的大潮中,學術編輯的職業內涵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其作用并沒有因出版媒介和傳播方式的轉變而弱化,實際上更重要了,對學術編輯自身的素質要求也更高了。
【關鍵詞】“互聯網+”;學術;編輯;變;不變
【作者單位】賈曉巍,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之后,各行各業爭相進行互聯網創新實踐,響應政府號召。“互聯網+”含義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數字信息通信技術,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行業發展生態。
實際上,在政府明確提出“互聯網+”計劃之前,傳統的紙質出版業已經不斷加速向數字出版的新形態轉型了。數字信息媒體在傳播時效性、信息量、便攜性、互動性、價格等方面較傳統的紙質媒體具有更大的優勢,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權、主動權,更適應大眾傳播[1]。數字信息媒體技術的迭代發展,引發了出版業又一次革命性變革。傳統專業出版機構的編輯人員,最先被卷入這波巨大的變革浪潮中。
人民衛生出版社是一家從事醫學圖書出版的專業出版社,在傳統出版業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其同樣出現了很多思想上、觀念上的矛盾沖突。傳統學術編輯如何順利轉型為“互聯網+”編輯,成為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以下,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探討學術編輯在向“互聯網+”編輯轉型中,將有哪些“變”與“不變”。
一、學術編輯向“互聯網+”編輯轉型中的變
1.讀者需求的改變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移動技術的發展,使讀者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現實需要;其次,讀者的閱讀介質從紙媒轉變為屏媒,閱讀不再只依靠視覺,還融入了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等,人的感官被全面調動參與閱讀,獲得更豐富的閱讀感受;再次,讀者參與互動及體驗被不斷強調,互聯網賦予了讀者更多的自由度和控制權[2];最后,出版機構可以通過對讀者閱讀習慣和需求的大數據精確分析,實現出版物更為有效和精準的傳播。
醫學學術編輯面對的讀者群是已具備醫學系統化知識的醫務工作者,他們急需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專題化文章或課程。大多數醫務工作者平常工作繁重,沒有整塊學習時間,而依托數字互聯網設計的內容,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提供靈活的學習方式;同時,實時在線學習也給工作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基層醫務工作者提供了同等學習的條件和機會。
2.編輯角色的改變
在傳統專業出版中,讀者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和渠道有限,學術編輯的主要任務是為讀者尋找或組織出版資源。數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使互聯網參與者獲得信息的效率和能力空前提高,而且也使每個參與者成為潛在的信息發布者,極大地增加了信息內容來源。“互聯網+”編輯轉型空前提高了出版的效率,使各類型出版物數量以幾何級數增長。但是面對海量的信息來源,如何辨識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有用的信息,成為現實困境。作為學術編輯,如何為讀者篩選信息,保證信息來源的質量成為工作的重心。因此,從信息的尋找者和組織者,到信息的篩選者,是學術編輯工作角色的改變。
筆者在人民衛生出版社數字轉型過程中發現,網絡數字技術的發展不僅使出版業發生了巨變,也使醫學領域發生了相應的革新。例如,依托數字技術的醫療器械迭代發展,促進了醫學基礎研究、臨床診斷治療方法和手段的不斷創新。這些創新可以僅通過互聯網工具便可將信息廣泛傳播。這雖然提高了信息、技術的傳播效率,但卻讓信息缺乏篩查和過濾的過程,導致可靠性備受質疑。同時,數字互聯網公司的逐利性,如百度的競價排名方式,也使醫學信息和技術的可靠性跌破了道德底線。因此,作為一名醫學學術編輯,有責任為廣大讀者對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的信息進行篩選和分類,減少受眾識別信息優劣所耗費的精力和時間,為廣大讀者把好內容質量關。
3.使用媒體元素的改變
過去,傳統出版業使用的媒體介質大多數為紙媒,紙媒能夠承載的傳播元素只有文字和圖片。而在數字化轉型中,讀者的閱讀介質已經從紙媒過渡到數字媒體,可利用的媒體元素也擴大到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如何巧妙地利用這些豐富的元素,發現其使用規律,實現對傳播主題的有效表達,是擺在現代學術編輯面前需要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筆者單位近年來創新生產出幾種與數字互聯網應用相關的產品,如富媒體紙質圖書(二維碼圖書)、富媒體電子書、圖書+網絡增值服務、在線圖書、醫學圖書數據庫、臨床決策系統等。這些產品不僅需要精煉的文字,還需要精美的圖片、精彩的視頻和音頻。作者常常會針對如何選擇和使用多媒體元素向編輯征詢意見。因此,學術編輯必須掌握多媒體元素的使用原則和方法。
4.編輯知識結構的改變
在傳統出版業中,學術編輯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而且還要掌握媒體傳播學知識和市場營銷知識。但在“互聯網+”編輯轉型中,這些知識已經遠遠不夠了。一方面,這些知識受到數字互聯網技術的影響,自身發生了重構;另一方面,編輯還應掌握更多的數字互聯網技術,如編輯常用的計算機網絡基本原理、媒體元素制作及各種網絡應用程序、數據庫開發原理、網絡安全等知識。
2015年,為了適應國際醫學出版的新趨勢,筆者受單位委托負責開發符合我國國情的臨床醫學知識服務系統(中國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在開發中,筆者發現系統開發不僅需要傳統的出版知識,而且還要了解臨床決策分析技術、文本語意開發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UI設計、網絡安全技術、互聯網銷售技術等新知識。在系統開發過程中,編輯不僅要與作者充分溝通,而且還要與技術人員、營銷人員進行交流。這讓筆者感到原有的知識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數字互聯網出版的發展需求,要盡快補充知識,完善自身知識結構。
二、學術編輯在“互聯網+”轉型中的不變
1.學術追求的價值不變
學術出版是以傳播優秀文化思想內容為主導的“精英”產品,是整個出版平臺上引領文化積累、傳播知識的靈魂[3]。學術出版是傳播基礎研究和具體實踐優秀成果的主要方式。現代專業知識是在繼承前人經驗、智慧和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得到的。因此,對前人優秀成果的挖掘、整理和傳播一直是學術編輯的價值追求。如果學術編輯沒有去粗取精的本領,或因為某些利益放棄原則,將平庸的作品或成果傳播出去,后人使用這些劣質的“磚瓦”搭建出的“知識大廈”就不會牢固。因此,不管傳播的媒介、傳播的方式如何改變,對高學術價值的追求是學術編輯乃至全體學術出版人的共同使命。
2.學術編輯的責任不變
說到現代出版業,我們不得不提到盧因 “把關人”的理論。盧因指出,“把關人”是對信息知識進行選擇、加工、制作后傳播的人或者機構,也就是出版社和編輯[4]。一本優秀的專業著作從策劃到變成實物,再傳遞到讀者手中,需要經過出版單位和編輯對內容進行選擇、加工和整理,這個選擇和加工的過程,會因出版單位或編輯的標準不同而不同。就筆者從事的醫學學術編輯專業而言,由于醫學專業分科非常細,如果編輯對作者從事的專業知識了解甚少,對學術發展的方向不明確,或者對書稿內容審查不嚴,那么出版的醫學著作不僅會影響醫學知識的傳播,還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在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互聯網+”編輯轉型中,學術編輯仍然是優秀思想和知識的發現者、整理者和傳播者,承擔著傳承文明、傳播文化、傳授知識的重要責任。
3.學術編輯的讀者群不變
學術出版受眾面較窄,是針對具體專業領域的讀者出版的。從事學術研究的各類專業人員在社會人口結構中是屬于受過良好高等教育,文化層次較高,對信息有一定辨識能力的人群。他們購買專業信息主要是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和技術水平,以適應工作中的需要。盡管在出版數字轉型中,傳播手段和媒介更加多樣化,但專業讀者對客觀、有效的專業知識的需求沒有變化。而且,專業讀者對信息的辨識能力較強,不加把關就任意傳播信息的行為,會使他們對出版機構和學術編輯的公信力產生懷疑。
4.學術編輯的作者群不變
學術出版的作者不同于大眾出版的作者,多為某一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或研究人員,他們掌握著該專業高、精、尖的知識,始終走在專業發展的前沿,常常能夠提出一些較新的理論,充當著該專業的學術帶頭人角色。對于編輯來說,與這些作者交流無時無刻不是挑戰。因此,學術編輯只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才能與他們進行有效的交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互聯網+”編輯轉型的大潮中,學術編輯的職業內涵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學術編輯的作用并沒有因出版媒介和傳播方式的轉變而弱化,而是更重要了,對自身的素質要求也更高了。數字出版要求學術編輯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除專業知識、編輯理論知識、人文社科知識外,還應當具備數字媒體應用等相關的新知識。與傳統出版不同,數字出版可用的媒體介質、媒體元素更多,出版物分類更為細化,目標市場更為精確,數字產品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更大。因此,在選題策劃過程中,學術編輯要與數字傳播、市場、銷售、版權部門的同事一起合作,學術編輯策劃必須更為精細和謹慎。
[1] 石應江,齊國翠,李哲. 美國數字化出版側記[J] . 編輯學報, 2014( 5).
[2] 武小菲. 泛閱讀時代富媒體在數字出版中的應用[J] . 出版發行研究,2014(8).
[3] 謝壽光. 中國學術出版:現狀、問題與機遇學術出版[J] . 出版發行研究,2013(5).
[4] 馬婕. 新媒介時代對傳統把關人的重新審視[J] . 編輯之友,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