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顧互聯網對教育行業產生的影響,通過分析已出現的幾類“互聯網+”產品類型,探索“互聯網+”在教育行業發展和盈利的可行性。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行業;
【作者單位】文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隨著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各類商家都想利用互聯網來改變傳統行業,教育行業也不例外。“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使原本受到時空限制的教育資源得以釋放,教師和學生都能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資料。所以,“互聯網+”教育的市場已經打開,商家懷揣著在融資市場得來的資本,開始了在教育行業的創業。而創業能否成功,當然是由買單的消費者說了算。本文用公式“互聯網+?=?”來探討“互聯網+”教育的盈利模式以及相關思考。
一、“互聯網+”教育的五種模式
1. 互聯網+題庫=組卷系統、作業系統
在傳統的教輔圖書出版中,能擁有數量龐大、更新速度快的題庫應該是眾多出版商的驕傲。然而,這一號稱“老師最需要的產品”真的是老師“最需要”的嗎?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位教師每個學期所需題庫不超過3份,尤其是考試成績突出的學校,題海戰術是其法寶之一。所以,作業這一環節可以通過信息化介入。但我們要思考的是,把作業搬到網上來,好處在哪里,是否有需求,出版商能否由此盈利?從題庫設計者的角度來說,設想老師能通過此系統迅速分析統計學生的答題情況,繼而找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但是,大多數的家長并不想讓學生回家后使用電腦。對學生而言,在電腦上完成作業存在著諸多不便;對老師而言,有些題型(如作圖題)沒法在電腦上做,只能改為選擇題或者填空題;對出版商而言,要使家長在目前免費資源還十分充足的情況下心甘情愿付費使用,還有些困難。
2.互聯網+名師視頻=網上課堂
MOOC(全稱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也叫慕課,是一種新型的在線學習形式,主要形式是通過把課堂教學的過程錄下來,放到互聯網上供大家學習。由于在線學習的個性化程度很高,沒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也不再拘泥于學科或專業知識體系結構,而是以學習者的問題為中心,打破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個性化的、有利于解決問題的知識結構。目前MOOC在線學習平臺提供的多數是本科課程,其學習時長為40—60分鐘,且一些名校名師的課程多以英語授課為主,在這些平臺上學習完成的課程率、獲得證書率都偏低[1]。在中小學在線學習平臺上,10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比較流行。但是,這些視頻是否真的被學生所需要呢?能力中等以上的孩子,在課堂上基本能聽懂老師上課傳授的知識,回家也沒有必要把當天上課的視頻再看一遍;而能力稍弱的學生,大多數回家后也不愿意再復習,更何況家長和老師本來就擔心學生借上網的名義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所以,對教育出版而言,要實現教輔數字化出版的盈利,恐怕目前時機還不夠成熟。
3.互聯網+電子書=電子書包
電子書包擁有海量共享的優質學習資源和教育資源、互動性強等優勢,曾在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有大規模部署的趨勢。但在目前的教學現實中,電子書包進入課堂會產生很多弊端。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書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而電子書包中的快捷書寫功能必然使漢字的書寫逐漸邊緣化,最終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若教師對電子書包的使用不到位,在課堂上嚴格按照電子書包中的課件進行授課,學生盯著課件聽課,就變成了“我講你聽”的程序化教學,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也缺少思維的碰撞,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的程式化[2]。我們曾嘗試給某縣級中學一個班的全體學生配備平板電腦,并安裝了相應的學習輔導軟件,目的在于輔助學生學習。但一個月過后,學生反饋說平板電腦已被老師收回了,原因是很多學生并不是用平板電腦來輔助學習,而是下載了很多與學習無關的游戲APP在課堂或課后進行無節制的娛樂。雖然這次試點活動最后不了了之,但是這也提醒我們,擁有優質資源的電子書包要想達到設想的目標,還需要深入探索、研究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4.互聯網+手機=拍照搜題
隨著智能手機圖像識別功能的不斷發展,許多APP產品在互聯網應用中大量出現。學生只要在手機中安裝了這類APP后,對著試題拍照上傳,就可以自動獲取匹配的試題解析和答案。某新聞直播節目曾經做過一個家長調查,發現高達95%的家長反對學生使用拍照搜題類的手機APP。在現實生活中,老師為了避免學生抄答案,通常會把教輔書后的參考答案剪下來,而這類APP卻把答案和過程都給齊了,這就難怪有那么多家長會反對學生使用。2015年,這類APP最著名的有猿題庫、學霸君、阿凡題等,它們都獲得了千萬元以上的融資。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投資者普遍看好這類剛需型的互聯網產品。大量資本涌入,難免會造成產品的同質化,如果APP沒有較高的準確率和活躍度,那么如何留住用戶將成為一大難題。所以,許多公司為了避免同質化產品在APP里加入了名師課堂、微課視頻等,但這些是否都是學生需要的呢?還需進一步調查后才能得出結論[3]。同時,如何從這類互聯網產品中實現盈利,目前還處于摸索階段,但此類產品的競爭肯定是越來越激烈的。
5.互聯網+語音識別 =智能評測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育模式存在“啞巴英語”的說法。英語教師并沒有太多的課外時間與同學們一起練習口語,而語音識別與測評軟件的出現與應用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英語聽力、口語的考試分值已經計入中、高考分數,而這類軟件可以較好地分析、跟蹤學生的聽說能力,市場前景廣闊。這也是“互聯網+”在線教育最有效的應用之一。以一起作業網、科大訊飛為龍頭的多家企業早在這一市場中占主導地位,他們的商業模式各有千秋,誰能笑到最后,還得由消費者說了算。
二、“互聯網+”教育的突圍
專家曾經預測,未來3—5年將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期,互聯網必然與教育行業更加融合。教育行業是一個發展較為緩慢的行業,即使有互聯網的加速,一個“互聯網+”教育項目從設想、資金投入到后期取得盈利至少需要數年的時間。各大互聯網公司在2015年燒錢換來大量的用戶后,已經沒有錢繼續燒下去,于是互聯網教育企業開始抱團取暖,聯合營造互聯網教育的大生態圈。BAT三大巨頭在基礎教育領域已經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百度傳課、作業幫、阿里釘釘、淘寶同學、騰訊課堂、易題庫等。一些傳統的教育行業和出版機構也紛紛加入互聯網教育的大市場,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導的“中國大學MOOC”、鳳凰出版集團的“學科網”等。2016年,互聯網教育企業的融資可能不會像2015年那么洶涌,盈利模式或許會出現轉機。
1.“互聯網+”教育或在三四線城市突破
由于地域的限制,使得三、四線城市的教育資源稀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三、四線城市的家長和學生已將這一需求轉向互聯網教育??梢灶A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一、二線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將通過在線課堂等形式快速擴散到三、四線城市,實現大規模的傳播。在優質教育資源傳播的過程中,具有傳統教輔出版優勢的出版社,如能借助其擁有的優質教師資源和已有的銷售途徑,為廣大師生提供方便,或可在2016年實現“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盈利。
2.教育類APP或進入付費使用階段
教育類APP在2015年獲得了許多用戶的好評,因為其具有可操作性強、互動性強、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學習等優勢,但是免費的APP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沒有意義?;ヂ摼W教育企業的盈利模式還是要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為學生提供真正個性化的服務,讓其具有付費價值。某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用戶愿意為體驗好的互聯網教育APP付費,這反映了用戶具有為優質內容付費的意識。在這些愿意付費使用互聯網教育APP的用戶中,一半以上的用戶可接受的產品價格在10元左右,這與現行的多數互聯網APP應用價格接近。
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使教與學都在圍繞互聯網展開——教師通過互聯網教,學生通過互聯網學,家長通過互聯網查,知識在互聯網上傳遞,線下的各類活動成為互聯網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在2016年 “互聯網+”教育市場中,我們期待能夠涌現出更多的新技術來推動教育行業的發展。
[1] 劉楊,黃振中,張羽等. 中國MOOC學習者參與情況調查報告[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4).
[2] 沈肖冰. “電子書包”進課堂的利與弊——“電子書包”,你慢慢來!——談“電子書包”進課堂之弊端[J]. 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5(1).
[3]維絲. 在線教育題庫之戰[J]. 計算機應用文摘,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