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九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貨幣政策開始略有收緊,而財政政策明顯發力,“寬財政、穩貨幣”的組合拳預計將成為穩增長的主要思路。
市場開始感受到貨幣政策的收緊,主要來自央行近期在逆回購市場的操作。8月25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重啟14天期逆回購,規模500億元。這是央行在時隔半年后重啟14天逆回購,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和猜疑。9月14日,央行又宣布啟動28天逆回購,央行歷史上啟動28天逆回購通常都是在春節期間,這是4年來首次在年中啟動28天逆回購。
央行近期連續在公開市場不同尋常的操作,主要目的是為了“鎖短放長”,以一種較為溫和的方式倒逼機構去杠桿。目前由于債券市場處于牛市之中,很多機構在債券市場的杠桿比率越來越大,累積的風險日漸上升。從資金供給成本來看,期限越短的資金利率越低,期限越長的資金利率越高,目前市場的資金需求主要集中在隔夜市場,而央行通過提高14天和28天等長周期的資金供給,相當于變相且溫和地提高市場的資金成本。9月份以來,7天、14天等各資金品種的回購利率已經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上升,顯示央行去杠桿的意圖在市場上得到了體現。
事實上,央行近期在逆回購市場的操作只是一種結構性微調,主要為了當前的貨幣政策更趨穩健,還遠遠談不上貨幣政策開始緊縮。不過市場對于央行的操作總是過于敏感,近期債市和股市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很大程度上就是擔心貨幣政策轉向。在當前經濟背景下,央行貨幣政策微調也是無奈之舉,由于實體經濟投資意愿不強,民間投資甚至出現負增長,而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成為當前房價高漲的一大推手,如果央行繼續縱容貨幣放水,不僅于實體經濟無益,反而會助漲資產泡沫。
這種流動性陷阱不僅是中國央行的苦惱,也幾乎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的困境。尤其在當前主要經濟體量化寬松的大背景下,剛剛結束的G20杭州峰會對貨幣政策進行反思,在公報中提出:“僅靠貨幣政策不能實現平衡增長。在強調結構性改革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我們還強調財政戰略對于促進實現共同增長目標同樣重要。我們正在靈活實施財政政策,并實施更為增長友好型的稅收政策和公共支出,包括優先支持高質量投資。”
從中國的財政政策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開始明顯發力。剛剛公布的8月份數據顯示,8月財政支出同比增長10.3%,而在7月份,全國財政支出增長僅有0.3%。隨著財政支出大幅度提升,加之房地產市場的景氣度仍在持續,8月份的經濟數據開始出現明顯的回暖跡象。
剛剛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比上個月回升了0.3個百分點,發電量、用電量、鐵路貨運量指標都有所回升,8月份的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8.3%,增速同比大幅回升6.4個百分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重新回到擴張區間。固定資產投資也出現了明顯的企穩反彈,8月份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2%,比7月份加快4.3個百分點。最引人關注的是民間投資,8月份的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3%,逆轉了此前連續兩個月的負增長態勢。
不過,依靠財政支出穩增長面臨一個最大的現實障礙,那就是財政收入減少和財政支出增加之間的矛盾難以避免,財政赤字的制約會越來越大。從最新的統計數據來看,今年8月份,財政支出1.4187萬億元,大幅增長10.3%,而當月財政收入為9894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7%,收入和支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的財政收入面臨雙重壓力,一是經濟下行帶來稅收增速快速放緩。2011年,我國的全年稅收增長還高達25%多,但是2015年下降到只有8.4%,今年前8個月更是只有6%的增長。除此之外,營改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財政收入的壓力。今年5月1日以來,營改增全面推行,按照政府承諾,營改增全面實施后,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預計未來營改增帶來的減稅效應還將進一步顯現,繼續拉低財政收入的增速。
一方面是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大趨勢難以逆轉,同時未來還要擴大財政支出的力度,這就意味著突破現有的財政赤字率紅線已是勢在必行。從1949年以來,我國的財政赤字率就始終堅守3%的紅線沒有逾越。最近幾年出于穩增長的需要,我國財政赤字率一直保持上升勢頭,2015年,我國的赤字率已經達到了2.3%,如果按照實際財政支出差額口徑來看,去年的赤字率實際已達2.7%左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首次赤字率提高到3%,創下了1949年以來的新高。按照目前財政收入放緩的速度,以及積極財政政策的需求,未來幾年保持3%的赤字率可能也未必夠用,突破3%的紅線并非沒有可能。
對于我國財政赤字率是否應該突破3%的紅線,目前官方并沒有做出明確表態,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經提出:“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主要用于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钡@并沒有明確表示應該突破3%的紅線。除此之外,很多官方背景人士以研究者的姿態發表言論,呼吁中國應該突破3%的赤字紅線,或許是在為最終實際突破紅線而預熱造勢。比如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就曾經表示,可將我國的財政赤字率提高到4%,由此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更好地支持供給側改革。根據盛松成的測算,即使赤字率達到4%,我國10年后的政府負債率也僅為68.9%,低于大多數國家。
3%的赤字率紅線始于歐盟,是否適合中國確有討論的空間,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也曾經公開表示:“3%的赤字率紅線和60%的負債率紅線,是不是一個絕對科學的標準?是否可以調整?這些觀念的僵化并不利于改革,要在實踐中調整,形成有指導意義的經濟學理論。”與歐美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債務主要是內債,外債占比極低,所以適當突破3%,短期之內也許的確不會帶來太大的問題,比如日本長期保持極高的負債率,但是由于債權人主要來自國內,高負債并沒有給日本經濟帶來預想中的麻煩。
不過債務擴張一旦上癮,有可能會形成路徑依賴,及時回頭可能會比較困難。對于當前中國經濟而言,階段性突破3%的財政赤字率暫時不會帶來太大的負面沖擊,關鍵是將來是否能夠重新確立嚴格的財政紀律。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的財政赤字也曾經一度大幅擴張,2009年的財政赤字創下1.4萬億美元的歷史紀錄,赤字率高達10%,但是隨后幾年隨著經濟逐步復蘇,赤字率很快就回歸到正常水平,2015年的赤字率只有2.5%。即使是這樣一個曾經大規模量化寬松的經濟體,也并沒有忘記應有的財政約束。比如高負債的日本,雖然因為外債占比不大,并沒有引發歐洲式債務危機,但是日本的債務危機也始終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日本經濟上方。
在“穩貨幣、寬財政”的思路下,預計未來幾年財政赤字率突破3%的紅線可能是大概率事件,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在階段性突破紅線之后,中國的赤字率是否可以及時回撤,而不是像歐洲很多國家以及日本一樣,在債務之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