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有


[摘要]目的 分析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行手術治療的12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予以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61例,研究組62例。對照組患者實施手術室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后血壓、心率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8.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3%,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非常好,能夠顯著降低患者術后血壓、心率,縮短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有著積極意義,值得臨床選用與普及。
[關鍵詞]護理干預;手術室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160-03
手術室是開展手術治療的主要場所,也是搶救患者的重要場所,具有高風險、高技術、高強度的特點,一旦出現失誤,不僅會影響患者手術效果,還會延誤最佳手術時機,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會出現一定的致殘、致死情況。所以,一定要強化手術室護理管理,采取有效、安全的措施,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醫療糾紛,使醫院樹立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患者前來就診。本文通過對123例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行手術治療的12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予以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61例,研究組62例。對照組61例患者中,女29例,男32例,年齡21~69歲,平均(40.2±3.1)歲;手術類型:骨科手術22例,泌尿外科手術14例,神經外科手術9例,婦科手術8例,普外科手術8例;麻醉方式:椎管內麻醉31例,全麻30例。研究組62例患者中,女28例,男34例,年齡19~67歲,平均(39.2±2.9)歲;手術類型:骨科手術21例,泌尿外科手術16例,神經外科手術11例,婦科手術7例,普外科手術7例;麻醉方式:椎管內麻醉32例,全麻2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類型、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手術室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術前給予血壓、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并且備皮,同時要求患者禁食禁水,做好手術器械消毒等準備;術中協助患者保持適合體位,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確保手術順利完成;術后給予止血護理,并且將患者安全護送到病房,和相關護理人員做好交接工作。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干預,主要包括:(1)術前訪視:在手術前1天,巡回護士對患者展開術前訪視,對患者身體情況、病史、手術方案等予以了解,并且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手術方案、手術環境、麻醉方式、手術器械及術前注意事項等知識,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并且逐漸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使患者可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效配合醫生與護士,為成功完成手術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巡回護士向患者介紹一些成功病例,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提高依從性,從而提高手術成功率。(2)術中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給患者做好保暖、用高分子抗壓墊預防壓瘡。保證室內安靜,并且對室內濕度、溫度、光線進行調整,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環境。同時,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手術流程等內容,舒緩患者情緒,在介紹過程中,必須保持親切、溫和的態度,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使其可以樂觀、積極面對手術。在正式手術中,一定要熟練配合手術醫生,并且保證動作輕柔,防止出現器械碰撞聲響,為患者創設一個舒適的環境,讓患者可以安心度過手術。護理人員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安慰、鼓勵患者,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并且及時告知手術進程。除此之外,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患者身體的裸露,保護患者隱私,并且注意保暖防寒。(3)術后護理:在完成手術的時候,及時告知清醒患者,并且送上祝福,對身體皮膚上的殘留液體等進行及時清理,及時為患者穿好衣物與蓋好被褥,安全護送到病房;針對未清醒患者而言,需要在其清醒之后及時護送到病房,并且對口咽內分泌物予以清理,確保患者呼吸順暢。在將患者護送到病房之后,需要注意手術切口保護及引流管固定,確保引流通暢。同時,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予以密切觀察,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生,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確保患者安全。對于疼痛嚴重的患者,可以給予適當的鎮靜劑,減輕患者疼痛,確保患者睡眠充足。除此之外,護理人員一定要對患者飲食、運動等進行合理指導,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并發癥預防策略,促使患者盡快康復。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的血壓、心率水平、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予以觀察記錄,通過比較,探討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護理滿意度予以調查,判定標準為:總分為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6~90分為比較滿意;60~75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患者術后血壓、心率水平、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等數據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22.0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的血壓、心率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血壓、心率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的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62例患者中,非常滿意29例,比較滿意18例,一般滿意14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8.4%;對照組61例患者中,非常滿意19例,比較滿意17例,一般滿意13例,不滿意12例,護理滿意度為80.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609,P<0.05)。
3討論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對護理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現階段護理模式已經由以疾病為中心轉變成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手術室作為醫院的重要組成科室,其護理質量水平與患者手術質量及生命安全有著直接的關系,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的時候,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也就是說,手術治療不僅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的創傷,還會嚴重刺激患者的精神,產生很大的生理、心理反應,出現一些合并癥。根據應激反應原理來說,手術過程中,手術室的陌生環境是一種應激源,可能會讓患者產生孤立的感覺,進而出現血壓上升、心率加快等反應,影響手術治療效果。所以,在手術治療中,一定要重視手術室護理干預的實施,通過術前訪視、術中護理等措施,緩解患者緊張、恐懼等情緒,讓患者可以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并且保持樂觀的心態,這樣不僅可以確保手術順利、成功的完成,還可以顯著提高患者預后,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血壓、心率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關文獻研究表明,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痛苦,加快患者恢復,緩解患者癥狀,與本文研究結果十分接近。在手術室護理干預中,通過術前訪視,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對手術室的陌生感與恐懼感,從而穩定了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了患者的心理應激狀態,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信心;通過術中、術后護理干預,可以確保手術順利完成,并且指導患者術后飲食、運動等,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非常好,能夠顯著降低患者術后血壓、心率,縮短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有著積極意義,值得臨床選用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