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摘 要]愛,表明的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態度;嚴,表明的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要求。愛寓于嚴,才能愛而不放縱;嚴出于愛,才能嚴之有理。我們應該嚴格把握師生相處中愛與嚴的界限,做兒童心靈成長的守望者,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愛嚴結合;低段班主任;誤區;對策
目前的孩子普遍都是獨生子女,從家庭到學校,我們的兒童經歷著眾多的不適應,因為學校是一個整體,不可能象家里一樣由父母處處遷就他們。我們應該嚴格把握師生相處中愛與嚴的界限,做兒童心靈成長的守望者,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愛與嚴的常見誤區
1.看人下菜型。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在班級工作中,教師面對的是全班學生,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會印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里。可有些班主任總是在腦海中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甚至有的還因為家長的特別熱情而對學生關愛有加,這些都違背了教師最基本的職業操守。長此以往,部分后進學生,被關照到明顯比較少的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逆反心理,造成班級工作的被動。
2.包辦替代型。低段班主任往往認為小學生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班級工作總是喜歡自己親自操辦,不給學生鍛煉的機會,這不但增加了自己工作量,還抑制了學生的能力培養。
3.唯我獨尊型。有些班主任出于自尊、利已或是虛榮的思想, 信奉服從便是美德。權威式的愛是對學生能力的剝奪, 是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 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吃力不討好。
4.外冷內熱型。有些班主任熱愛自己的學生,但為了維護所謂的威信, 在學生面前總是過于嚴肅, 不茍言笑, 這樣易導致師生情感難以交流,結果是學生對班主任的敬而遠之。
二、小學低段班主任的愛
前蘇聯經典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 沒有愛, 就沒有教育。班主任對學生有效的教育是從真愛出發,以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個性特征為基礎,把握合適的愛的方式的,這樣才能建立起和諧師生關系,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1.“理解包容”的愛。小學低段兒童的情感日益豐富,道德感也有很大的發展,這正是孩子形成是非觀與價值觀的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情感上已經接近成人,只是在思維上還離成人有一大段距離。一個孩子偶爾從同位那里學到一句臟話,被班主任聽到了,班主任就把他嚴厲的批評了一頓,因為班主任斷定這個孩子知道這句臟話的含義。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不知道這些話的含義,只是覺得有些時髦就學著玩了,其本意并不壞。這時班主任可以告訴他們,有些話聽了會讓人討厭,你說的這句話就會讓人討厭,你想成為一個讓人討厭的學生嗎?如果不想的話,那你以后應該怎么做呢?這樣的引導,旨在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理解,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利于改正。
2.“柔情似水”的愛。小學低段的兒童正處于心理成長的初期,他們的世界觀還沒有真正形成,可塑性很大,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他們會沖動與急躁。考慮兒童的這些特點,我們應該用溫柔的方式教育學生,注重正面引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給我們留下一個非常經典的教育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他用四塊糖制止并教育了一名學生,這名學生當時正要拿起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先生就把他叫到辦公室。陶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接著,陶先生又陶出一塊糖給他,說:“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這個男生將信將疑接過糖。陶先生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于是,陶先生陶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他十分內疚地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用磚砸他。”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認錯,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原本似乎該是急風暴雨般的嚴厲“訓斥”,最后卻以這樣“溫柔”的方式結束了,卻又獲得了極佳的教育效果。陶行知對學生的愛是基于他對學生積極動機的認可與贊賞,是從事故后面尋找正向能量的典范案例,讓學生看到了改進與希望,我們對待剛入學的低段兒童,這種正向的教育是一種積極的力量,所以尤為必要。
三、小學低段班主任的嚴
中國有句俗語:沒有規矩, 難以成方圓。事實上,真正受到學生愛戴的老師,都是對學生嚴格要求的老師。然而在育人實踐上, 一些班主任老師對嚴存在嚴重的曲解。在他們那里,嚴演變為體罰和變相體罰。嚴而無格,愛必就會蕩然無存,再不是“嚴是愛”的范疇,而墜入了“嚴為害”的泥坑,學生的自尊、人格、上進心被嚴的霜風冷雨擊碎。心靈受創傷,久而久之將形成視“師”如仇的逆反心態。這種嚴于事無補,于人無益,是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隱性扼殺。真正的嚴應該是:
1.嚴格不嚴厲。對學生要求嚴格是必須的,但把嚴格與嚴厲區分開來也是必須的。冷淡的面孔,尖刻的話語等的“厲害”方式等于給學生難堪,不但不利于學生改正,還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在一定的條件下,其實寬容也是一種嚴格,可以引發孩子自內而外的自省與改正。
2.嚴而有格調。格就是規格與范圍,格調,則指的是表格嚴格時的一種調子。如果班主任嚴而無格調, 亂嚴一氣, 亂語批人, 也會造成很不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的嚴是能公正、嚴格對待每一個學生,從而使學生感到一種平等尊重和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3.嚴而有格度。班主任對不同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期望去嚴格要求他們。對待不同的學生, 要提出不同的期望去嚴格要求。如小學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期。低段班主任可以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使每個孩子都沉浸在不停地向目標奮進的快樂中。切記要把握好“度”,如果對孩子寄予超出其能力范圍的期望,讓他做些力不從心的事,讓孩子品嘗到的都是失敗的苦果,這就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容易使孩子為焦慮所困。
“愛必嚴,嚴是愛”,愛與嚴是辯證統一的,唯有把握好兩者的界限,做到寬嚴適度,嚴愛統一,方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行為習慣。作為小學低段的班主任,應該當好小學生的慈母與嚴父角色,做他們心靈成長的守望者, 做一個幸福的、為學生所尊敬的班主任。
參考文獻:
[1] 張麗華,李麗濤,林玉生. 獎勵方式對六年級兒童學習判斷的影響[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2(05).
[2] 邊玉芳. 過分獎勵使內部動機轉變為外部動機——德西的過分肯定實驗[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2(09).
[3] 孫艷. 小學德育的新嘗試[J]. 文理導航(下旬).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