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遠于疑。”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及時創設恰當的問題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是學習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基礎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探索和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內涵,自如地駕馭教材,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受到思想教育。
一、觀察感受
數學中的概念形體、公式、關系多處呈現著嚴整劃一、簡單明快、勻稱和諧、美妙可人的美因。但學生對這些不一定能發現,他們往往只顧演練習題,關注的是答案是否正確,這句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去發現美、體驗美。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直觀形象為主,如遇到抽象,有隱蔽性的題目,我們要設法變抽象為形象,使學生有直觀的認識。有一道題:馬路兩旁各種了8顆松樹,一共種了多少顆松樹?學生解這道題時多數是這樣列式:8+8=16(顆)這是我在黑板上畫出直觀示意圖,點出其錯誤之處,學生恍然大悟,隨后借助直觀示意圖學生列出了正確的解法算式。通過直觀演示,可幫助學生疏通受阻的思路,激發學生思考,這樣不但能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使學生感到觀察的收貨,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美感,更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的責任是把學生領導數學海洋之濱,讓學生自己去拾那光彩奪目的貝殼,告訴他們海洋中還有更美麗的珊瑚,鼓勵它們投身到數學的海洋中去尋找。
二、激發思維
不論什么事物只要對其有一定的積極性,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對該事物就容易接受。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創發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喚醒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能使課堂教學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造成一種活躍的氣氛,產生一種積極性,這個積極性可謂之積極性思維。例如:在講授“反比例”時,可以給學生出事這樣的思考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三十八萬公里,一個人去月球旅游,分別步行、騎自行車、坐火車、坐飛機、坐宇宙飛船,按照各自所給的速度,算出他們各自所需時間。”這樣既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很快掌握了反比例的概念。
激發思維要善始善終,學習完新知識,再設計一些趣味濃厚的練習題,讓學生帶有一種神秘的感覺。用它們靈活的思維與同學生共同合作來完成每一道題。這樣既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既強化了新知,又提高了興趣;課堂真正做到了課雖終而興趣尤濃。
三、營造氛圍
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既要尊重學生,也要努力營造一個歡樂愉快的課堂氣氛。一旦學生有所成功,教師就要及時贊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到創新的喜悅,即使不成功,教師也不要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積極性。假如教師以“真理擁有者”自居,以自己或書本是非為是非,用唯一的答案做衡量標準,必然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單一的軌道,是學生處于一個被動的接受地位,把記住所給的答案作為心理的目標,而不再進行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就會被淹沒,創造力被扼殺,我們就失去真正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例如:對應用題“一個魚缸里養了10條魚,死了一條,問魚缸缸里還有多少條魚?學生踴躍發言,有一位學生說:還有9條,因為10-1=9(條)。另外學生說:還有10條,因為那條死魚還在魚缸里。這時教室里悄然無聲,突然一位學生舉手說:應當是9條。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他卻理直氣壯地說:那條死魚浮在水面被貓發現叼走了。這位同學說的太好了,出乎提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以上幾種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表現了學生的獨創性。這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優化課堂,打破常規誘發其靈感,讓學生自主發展,開發智力,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優化創新
學生創新意識的樹立,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創新精神的培養,是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發展起來的。而數學課只是知識的載體,教學中必須優化教學方法,加強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把靜態的知識結構建立在動態的思考之中,把丑行的數學概念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創造精神得到有效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樹立“師生合作”的思想,打破“師道尊嚴”的構造,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勇于創新。老師應經常有意識地把自己置身于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群體活動中,不劃“圈子”,不牽“鼻子”,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活動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例如:教學行程問題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甲乙二人分別從A、B兩地相對而行,甲每小時行5千米,乙每小時行6千米。經過3小時,兩地相距多少千米?題目一展開,全班學生立即動筆列出了3(5+6)=33千米。這時老師沉默不語,不作肯定或否定。有幾位學生表示反對:“這道題不能做。”有的說:“可以做,答案有三種。”經過一番爭辯后,全班同學達到了共識,兩地相距可能大于33千米,可能正好是33千米,也可能小于33千米。富有創意的思考,激勵了的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隨著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素質教育的重點,也是小學數學自身改革的要求。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就必須給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間,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以“促進學生的創新潛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總之,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數學意義的形成需要數日、數周、數月甚至數年,這就需要教師給每個學生的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重視學生經歷、體驗和探索的過程,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讓學數學的過程成為“做數學”、“用數學”和“在創造”的過程。
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是應“偏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善于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心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補以適當的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表揚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的創造、創新火花才能迸發、閃爍。如在練習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獎勵“小紅旗”給學困生,有時還主動與他們說上幾句悄悄話。學生得到老師的獎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高了,就會更進一步地去發現問題,發揮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從而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極大地發展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我深深的感受到數學是載體,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開路先鋒,是進行能力培養的特效良方。上好數學課為學生自我表現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為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空間,我想: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之下,會涌現出更多的新型人才,為祖國的發展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