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會計專業開展“校中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針對“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進行思考,分析“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會計專業 校中所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080-03
目前,各地高職院校在“校中廠”、“廠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時也證明了職業院校與企業協同完成高職的人才培養,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必由之路。然而,近年來雖然工科專業在“校中廠”、“廠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方面做得較好,但經管類專業特別是會計專業在這方面的有效探索較少,相比工科專業而言存在較大的困難。近幾年,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在會計專業進行了“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所謂“校中所”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將企業搬進校園,在校園中建立企業的工作站點,從而實現產教結合。“校中所”模式下,會計師事務所、記賬公司或商務公司等企業與學校簽訂協議,將下設的分支機構移植到校園內,學校提供場地、服務和管理。其功能就是將會計師事務所、記賬公司或商務公司的業務搬進校園,通過實施企業的管理和業務的全過程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本文試以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會計專業開展“校中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針對“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進行思考,分析“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一、構建會計專業“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來,由于會計職業的穩定性、較強的可持續性及較大的職業生涯發展空間,吸引了大量的生源報考會計專業,各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的學生都趨于暴漲。生源的暴漲也帶來的會計專業就業人數的激增,畢業生的質量就成為企業招聘會計人才的首要關注的問題,大部分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時要求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如何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也成為高職院校重點建設的任務之一。課程體系和實訓體系的構建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兩大主線,實訓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實訓基地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近幾年來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地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各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模式是目前流行的模式。職業院校積極與企業簽訂協議,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的合作關系,制定“2+1”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力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實現零距離就業。但會計專業具有其特有的性質。對于企業來說,企業的財務方面的信息是企業的重要的商業秘密,企業從保密角度和商業競爭等方面的考慮,其財務部門一般都不愿意接收會計專業的實習生。即使是已經與學校簽訂協議的合作企業也不會讓實習學生參與到具體業務中去,致使實習的學生在企業中不能接觸具體業務。同時,企業財務部門崗位少、人員少的特點也限制了會計部門不能成批地容納會計專業學生到企業開展會計認知實習和頂崗實習,導致校外頂崗實習流于形式而難以達到校外頂崗實習的目的。而傳統的校內實訓主要是以學生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擬企業的真實賬或模擬手工做賬的業務來完成實訓任務以達到實訓目的,但這種模擬的過程與企業的實際業務還是有脫節,學生畢業后到企業仍然需要進行培訓才能上崗,難以實現零距離就業。因此,將企業搬進校園,由企業帶來真實業務并由企業員工擔任指導教師,學生從學生身份轉化成企業職工身份的真賬實做型“校中企”實訓基地模式的建立就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將企業的財務部搬進學校并不現實,且崗位也不能滿足學生實習的要求,最佳的方案就是引進財務公司或會計師事務所,既能解決崗位少的缺陷,又能解決業務單一的不足。
一是可以解決會計專業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崗位單一、實習內容受限;單位容量小、地點分散的問題。對于會計專業開展頂崗實習難度大是各職業院校都是有共識的,主要體現在實習企業能接納的人數少,不能形成批量實習的規模;實習崗位單一,內容受限,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內容全面實習的要求?!靶V兴币M幾十家甚至幾百家企業的真實賬務,學生負責一家或幾家企業的業務,從報稅環節開始完成企業會計處理的全過程,既解決了頂崗實習過程中崗位單一、受限的問題,又解決了容量小、地點分散的難題。
二是對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的補充,不僅豐富了校內會計實訓室的形式,完善了校內會計實訓室的功能,解決了校內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與企業實際工作脫節的問題,而且彌補了校外會計實訓基地教學功能不足的缺陷。在會計專業的校內實習實訓中,“校中所”實訓基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全真的會計賬務訓練,營造出企業職業氛圍和企業文化環境,學生在真實的崗位上進行訓練,可以體驗到企業的職場氛圍和企業文件,既能得到技能的鍛煉,同時又培養了職業綜合能力。而相對校外實訓基地而言,其完備的教學功能彌補了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員工教育教學水平不高,教學系統性差等多方面的缺陷。
三是有效解決校企合作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的問題。由于“校中企”實訓基地在運行過程中要符合企業的經營規律,例如,稅務部門規定每月1-15日為報稅期,而學校傳統的教學要循自己的教學規律和特點。運行“校中企”校企合作模式,勢必倒逼學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課程改革及教學管理的改革,因此,“校中企”模式可以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校企合作深入開展,對于企業方而言,企業要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改革,這樣校企雙方的合作才能順利融通,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同時,在“校中企”模式中,教師可以直接進入企業接觸企業的真賬,與企業員工進行交流,對提高學校教師的會計技能,解決教師理論強而技能弱的缺陷。
四是解決校內實訓場所缺乏系統真實的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體系的困難。職業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既要培養具有較高的會計職業技術能力且同時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的人才。在現行的社會經濟體制下,企業會計人員承擔著企業經濟運營中財務的反映、監督和控制的沉重的責任,一個合格的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而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育,“校中所”實訓基地對此有著重要意義,“校中所”校企合作模式下,引進了真實的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學生們在真實的職場環境鍛煉,學生們被要求嚴格企業管理制度良好為約束自己的行為,體驗到工作的規范嚴謹,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通過隨處所在的企業文化浸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實境教學加強了學生團結協作,鍛煉學生刻苦鉆研的意志,比課堂上枯燥無味的說教方式要更為直接和深刻;通過“校中所”實訓基地的實習實訓,學生畢業后可以盡快實現由學生向“會計職業人”零距離的對接。
二、“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自2013年啟動了“校中所”校企合作項目,在“校中所”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在2012年中央財政的會計電算化特色專業項目支持下建設了會計模擬事務中心,與南寧求實會計師事務所洽談進駐事宜,因各方面因素項目停頓。2015年該校獲得2015年廣西教育廳會計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此項目得以重新啟動,會計系加大了實訓室各項硬件設備和軟件的投入,拓展思路,積極尋找合作企業,最終確定了與南寧銘高商務有限公司共同建設“校中所”的意向,項目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經過實質性的洽談,該公司正式掛牌,進駐學院并在一個班級開展了試點實訓教學。經過雙方的努力和磨合,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企業會計主管及學校實訓指導老師共同組成的團隊的指導下,學生順利完成了50家小規模企業2016年三月份業務的報稅和賬務處理工作。在實踐中,我們進行了幾方面的改革:
(一)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
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就加大了實踐教學課時分配的力度,并綜合考慮到會計代理記賬機構業務的特點,在第四學期減少理論課的教學,將大部分理論課時安排在前三個學期,第四學期盡量安排綜合性的實訓類的課程,以滿足企業業務的規律。
(二)教學安排方面的改革
在排課方面遵循會計企業業務規律和特點,1-15日安排實訓課以完成企業業務,16-30日安排理論課程,這樣既能滿足企業業務的要求,又能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教學任務。
(三)教學團隊建設的改革
在“校中企”模式下,任課教師必須要既要有全面的理論知識,又要有實踐操作技能。因此我們派出了由高級職稱的專業老師、有碩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及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與企業的行政主管和會計主管共同組建成教學團隊,分工協作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崗中的指導及事后檢查。假期就派出本學期要參加指導的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熟悉企業實際工作的流程,提高實操技能。
三、“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思考
(一)“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存在的困難
1.合作機制和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校中所”校企合作中,學校和企業有著各自的目標,企業的目標是逐利,希望利益最大化,而學校的目標是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學校和企業間的合作機制、體制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協調和完善,以保證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利益。
2.人才培養方案需要進一步優化。在目前大多數學校執行的“2+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兩年,根據財務公司經營的規律,春季是大二學生的第四學期,而到了秋季學期,大二學生將出去參加頂崗實習,而由大一學生接替參加“校中所”的實習實訓,即為大二的第三學期,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對不同的專業針對上述情況進行優化調整,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新的疏理。
3.師資隊伍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和整合?!靶V兴蹦J较陆虒W團隊的組成發生了變化,既有企業的職員又有學校的老師。首先他們各有所長,企業職工實踐經驗強,懂得實際操作的工作流程,但理論性和教學技巧方面較弱,有的甚至怕上講臺,不知如何表達。而學校老師理論知識面寬,教育教學水平較高,但實際操作能力較弱。其次,企業是以逐利為目的的,在師資上他們不會派出很多人手來進行教學指導,這就需要我們的實訓指導老師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4.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革。由于“校中所”模式下開展實訓工作在時間安排和內容上必須遵循企業的經營規律和符合企業實際工作要求,因此學校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和課程內容方面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如在課程設置上,過去我們通常將納稅會計實務課放在第三學期或第四學期開設,而在“校中所”模式下,為了使學校提供的學生能對應銜接于企業的經營業務的需要,必須要將一些課程的開設時間進行調整,以適應于企業的經營規律。在課程內容方面,現存的教材內容還存在與現實脫節的現象,教材的編寫滯后于國家企業會計制度和稅法的改革步伐,需要根據實際需要對內容進行更新和補充。
5.考核體系和標準脫離實際。在“校中所”模式下,出于生產管理和教學管理需要,企業和學校雙方共同對教師、學生進行管理和考核,增加了管理和考核的難度。指導教師中既有學校教師,又有企業職員,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因此對指導教師和學生考核的標準和體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舊的考核體系和標準已經不適合的實際需要。
(二)“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進的建議
1.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校本教材的編制。“校中所”模式下的課程體系和教材必須與時俱進的進行改革,而不能根據教材上的內容照本宣科。加快校本教材的編寫,以工作過程為切入口,將從為客戶企業報稅開始到完成整個會計處理全過程融入到專業技能的基本功訓練和專業綜合技能的培養;在實訓中,采用合理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與企業財務人員共同研究開發既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又能符合教學規律的校本教材,真正實現“教學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
2.加強“三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兼職教師庫,實現教師與師傅身份的整合。在“校中所”模式下,教師既是老師,又是培訓師,還是企業職員,在技能和知識及教學水平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要選派教師到企業生產第一線實踐鍛煉,提高教師的業務實踐能力;對參與學生指導的企業員工要進行教育教學技能的培訓;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方面要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建立兼職教師庫。
3.加強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符合雙方意志的考核體系和標準。在“校中所”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中,校企雙方協商建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將企業的規章制度,工作規程等融入教師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任務之中,建立起企業意識。同時,完善實訓教學考核制度和監控體系,構建過程性考核和階段性考核體系,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完成考核。
【參考文獻】
[1]楊宏祥,蔣霞.高職經管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探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4(3)
[2]李國輝.高職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7)
[3]蔣漱清.高職會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創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19)
[4]謝偉鋒.高職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建設——以財務咨詢公司為平臺[J].商場現代化,2013(29)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廣西高職院校企業‘內置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及實踐”(2014JGB367)
【作者簡介】粟衛紅(1968— ),女,湖南長沙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教學教育管理。
(責編 劉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