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英
當前音樂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陶冶兒童的心靈,培養高尚情操,梳理革命的理想和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這是至關重要的。
一、激趣,讓學生樂學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動。只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熱情,使學生樂于學習音樂,置身于音樂的氛圍之中。在興趣的引導下,幼兒能夠主動的學習、提高。作為音樂教師,要時刻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生發展水平的內容。不同年段的學生的興趣點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時要采取多樣化的方法。游戲是最能喚起學生心底情感和聽課激情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低年段的學習節奏時,對于初學者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化難為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創設情景,組織游戲:今天我和大家玩一個音節跳動游戲,出示音節1234567、讓學生按照一拍的速度讀音。一音一頓。其中246去參加美術學習班,跳出隊伍,這樣呈現出1空3空5空7的形式。音樂知識也就隨之浮出水面。空代表的是休止符。我們用0來表示,有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就作休止,不出聲音。下面我們用手勢來繼續玩這個游戲,1拍手0把小手展開。簡單的游戲,卻能有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計特定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通過游戲進入這種情景,激發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課堂上教師要是能用生動的游戲將所要學的知識技能裝扮起來,制造輕松的氛圍、創設富有情趣的音樂情境,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帶著濃郁的求知欲走進課堂。
在《彼得與狼》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根據音樂的描繪來做游戲、學生在游戲的實踐活動中。通過音響的感知、情感的體驗和表情的感受與分析,獲得了感知音樂美和表現音樂美的能力。
二、激情,讓學生善學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人是感性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有一定的情感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更多需要表達的是孩子自身的情感。我們小學音樂教學的意義不在于培養多少音樂家,而是讓學生學會用音樂這種形式表達內心的感受,從而來體味生命的價值、人性的美好。一個熱愛音樂的孩子一定是一個陽光的孩子。因為,音樂可以將他的激情釋放,音樂可以將他的煩心瑣事釋然,因為音樂可以將一切美好的事物表達出來,這是一種內心的情感體驗。它是孩子另一種無聲的語言。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更多體現情感教育。我們經常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情從何而來,首先讓音樂內容生活化,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孩子的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教授《理發店》這首歌曲時,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上理發店理發的感覺。孩子們會表達出理發時的興奮、理發師的辛苦,理發的整個過程都是他所經歷過的,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歌詞。又便于學生自我情感的表達。在此基礎上還可以作生成性的課外延續,小小理發店,讓孩子邊唱歌曲,邊作理發店的游戲,表達出自己作理發師的情感,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
審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師要是能創設適合音樂教育的美的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歌唱、欣賞、表演等藝術實踐活動中,學生就能感受和領悟音樂的美妙和音樂的力量。給學生留有想像的空間,讓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音樂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會認為欣賞課是最難的,特別是國外的名家大作。如果在一種刻板、枯燥的環境下,學生對音樂欣賞的想象力、創造力無法充分發揮。孩子不好理解,不知道“情”為何物,“情”用何處。這就需要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和畫面營造一個與音樂形象相關連的意境,打開學生的情感大門,讓孩子體悟到音樂的背景,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文字表述的先加以理解后,再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起伏。引導學生去想象。腦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斷變幻的,不斷理解名家的意境,而且表達出自己享受音樂的美感。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情感的表達,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都需要一個自然、愉悅、美好的學習情境。教師要把握每一個學習契機,做好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