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尼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彪S著教育教學的現代化,“人人通”的電化教學更應與時俱進。因此,只要我們把握住“‘語用有骨,‘人人通為髓”這根主動脈,那么,學生的語言理解、積累和運用將越來越實效、高效!
[關鍵詞]“人人通”;孵化語用的溫床;落實“語用”
一、現象透視
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如今,語文課堂教學雖然呈現返璞歸真的態勢,但是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能力仍不見較大的改觀。
1.語言積累,浮光掠影
現實的語文教學中,雖有“人人通”,但現代化教育觀念不轉變,導致“人人通”運用不深入,枯燥的提問、機械的練習等仍或輕或重充斥著、影響著課堂。學生呆若木雞,語言積累浮光掠影,一旦需要,“復蘇”困難重重。語言積累的“主渠道”——課堂,可大可小,大多仍處于應試教育,無法真正落實語言積累。
2.語言理解,囫圇吞棗
語言理解,應是教師引導下對關鍵詞句的感悟、理解和運用。要憑借瑯瑯的誦讀和靜靜的默讀充分感知課文。一部分教師的課堂是不求甚解,沒有“適度”的咬文嚼字,沒有“溫度”的語文味,對于關鍵語言的把握更是泛泛而談,或沒有目的地通篇單調朗讀。學生自然也囫圇吞棗,如何談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
3.語言運用,蜻蜓點水
一些教師為了體現課堂教學的主流,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千方百計挖掘語言訓練點,一會兒“詞語理解”,一會兒“文本補白想象”,一會兒“仿寫”……凡是能想到的訓練形式盡可能地在課堂上體現出來。這種“蜻蜓點水”式的語言訓練,沒有顧及教學目標、文本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最終也很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習語言除了積累,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并有所創造。“積累”是為“運用”做準備的,“會運用”才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而上述現象正說明了這恰恰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盲點。那么如何落實 “語用”教學呢?下面,我將結合《畫風》課例談談我對“落實語用”教學策略的看法。
二、例談策略
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落實“語用”,在教學上應盡可能地運用“人人通”進行教學,那將事半功倍!那么,什么是“人人通”呢?它是一種互動學習平臺,提供常態化的在線教學和學習服務,有神奇的授課神器和豐富盈實的教學資源、學習資源,是現代化教學與時俱進的電化教學手段之一。
1.“積累”有骨,“人人通”為髓,巧用音頻和視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教學中可充分利用“人人通”授課神器呈現插圖,播放重點語句朗讀音頻,把學生帶入情境理解詞語,讓學生在可視、可聽中認識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關鍵字詞含義。如,人教版的二年級下冊《畫風》這一課,我抓住重點詞“斜斜的”“彎彎的”“吹斜了”“吹彎了”,多次指導學生看著插圖朗讀課文,跟著音頻誦讀,學生腦中“斜斜的雨絲”、“彎彎的小樹”、“風把雨絲吹斜了”“風把小樹吹彎了”等詞句語言的形象畫面“活”了起來,理解語言水到渠成,朗讀鞏固積累深扎“生”心,美的感悟在重點詞的不斷重讀中也油然而生!相信學生以后“斜斜的”“彎彎的”“吹斜了”“吹彎了”等詩一般的語言運用也將手到擒來。
2.“理解”有骨,“人人通”為髓,同步課上妙“生成”
借助“人人通”,讓學生白板簡筆畫,或紙張作畫等課上妙“生成”同步上傳,豐富了教學語言,把詞句內容想象化,直觀化,易化了文本理解,形象語言,再次內化、豐富學生重點詞句的積累運用。
如我在《畫風》中一課的“落實語用”是這么做的:“下雨了,風把雨絲吹斜了”和“下雨了,風把小樹吹彎了”這兩句,讓學生在“人人通”白板上或同步紙張所畫“斜斜的雨絲”、“彎彎的小樹”?!靶毙钡挠杲z”、“彎彎的小樹”一畫,風藏在哪,學生對文本的內容理解化難為易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被激發了,語言運用如小水花一個個精妙地冒出來了——“風把雨絲吹斜了” “風把小樹吹彎了”形象地記憶住了,不知不覺地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了!運用表達也就水到渠成了!——“斜斜的小草”“風把小草吹斜了”“風把旗幟吹歪了”……寥寥的簡筆畫,讓抽象的“語用”更為形象了!因此,適時地借助“人人通”進行語文教學,學生的理解運用更行云流水了!
3.“運用”有骨,“人人通”為髓,拓充課外好資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p>
借助“人人通”,聯系生活實際,再現課外相關聯畫面,開拓學生思維,引導仿寫創造。如《畫風》中語言運用實踐層層遞進,積累文本關鍵精妙語言后,再快速巧用“人人通”零碎資源,呈現“大?!薄ⅰ帮L箏”等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文本重點精妙的語句“風把( )吹( )了”進行說話、寫話。且設計語言訓練說話、寫話——“我想畫( ),風把( )吹( )了,風藏在( )?!闭n文內容理解與語言表達特點相結合,由文本遷移拓展到課外的語言運用,實效、高效?!拔蚁氘嫶蠛#L把大海吹皺了,風藏在皺皺的大海里”、“我想畫衣服,風把衣服吹飄了,風藏在飄飄的衣服里”“我想畫風箏,風把風箏吹高了,風藏在高高的風箏里”“我想畫落葉,風把落葉吹散了,風藏在散散的落葉里”……學生的精彩表達,難道不是“人人通”孵化了的“語用”溫床嗎?
當我們攀住梯子向上爬的時候,最可怕的是梯子搭錯了墻頭,而不是速度太慢!方向往往比速度重要!只要我們把握住“‘語用有骨,‘人人通為髓”這根主動脈,抓住重點詞句,運用“人人通”孵化“語用”的溫床,清晰地、有條不紊地把學生語言“積累”和“運用”進行到底,那么我們的課堂將充滿靈氣!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閆江濤《小學教育心理學》;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1日;ISBN9787811064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