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雅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樂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然而當前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錢理群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寫道:“近來看學生的課堂和考試中的作文,又發現了另一類型的寫作,我稱之為‘偽作文',即假抒情、假天真,以致假叛逆……”
通過反思,很多教師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忽視了引領學生與生活進行真誠的“對話”,把學生“像囚徒一樣關起來”,大多是“奉命而作,為文造情”;二是閱讀與習作脫節,學生讀無所獲,或所得甚少,未能實現讀寫鏈接。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可以嘗試推行“對話式”小學作文教學,著力營造“對話”的氛圍,搭建“對話”的平臺, 引領學生樂寫、善寫。
一、聊天式對話,將習作融于生活
聊天,也可以稱之為“對話”,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喜怒哀樂,無一不是聊天的話題。可以說,聊天是生活中最愜意,最平常,也是最放松的事情。因為信手拈來,不費吹灰之力,又無需下大功夫去準備。作為教師,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是與學生打交道的,日常教學之余,恐怕也會經常和孩子們說說話、聊聊天。而此刻,孩子們最放松,也是最快樂和自豪的。他們可以毫不掩飾地告訴你曾經發生的各種事情,而最讓人珍愛的是他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總會眉飛色舞,惟妙惟肖……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習作課上,孩子們大多很矜持,落筆也艱難,原因何在呢?
我們的課堂還是太像課堂了,習作課還是太正八經了……到底該怎樣認識我們的習作教學呢?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里面有個“語”字。如何聽他人的話,如何更好地說自己的話,正是語文老師教會學生的。”小語教學法專家高惠瑩教授也曾指出:“作文應包括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培養學生作文的能力,具體地說即教兒童學會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通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看來,我們的習作教學大可以放下緊張的思想,放下不必要的包袱。把和學生“聊”,作為主體,不僅僅是聊“天”,還可以聊“花”,聊“草”,聊“動植物”,聊一切可以聊的事物……“聊”的關鍵是輕松面對,無拘無束。
(一)“聊”中重欣賞,潤物于無聲
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豐富的精神活動,思想火花迸放出的絢爛,使人的生活有了理想和激情,使人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和尊嚴。人究竟為什么寫作?因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為感受到真善美,因為思想而有了靈魂苦痛和幸福……因此,有個人的思想,有個人的人生感悟,有獨特的生命體驗,習作才有價值。而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教師說得越多,學生就越感到困難,就越是難以下筆。怎樣潤物無聲呢?這就需要教師“無心插柳”。也就是說,教師要做有心人,細心地梳理教材,認真地整理習作內容,在此基礎上,將要完成的習作分解成一個個能夠引起聊天興趣的小話題,并留心積累日常和學生聊天時有價值的內容,簡單地記錄學生精彩的言談。主要有三個用途:習作指導時用以啟發學生的記憶,鼓勵學生用筆記錄那精彩的一幕;欣賞學生的語言表達,鼓勵學生在習作中說真話,做真人;為學生做表率,鼓勵學生把和老師聊天的內容完整記錄下來。
(二)“聊”中重生活,創新于無形
與學生的聊天,對于教師來說不是任意而為,要有重點,有目的,尤其注意在輕松的氛圍里,教給學生一些諸如觀察的方法、表達的技巧等等;而對于學生來說,可能就是一次心血來潮,可能就是一次“偶然”……既然是聊天,教師就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千萬別用課堂的眼光,千萬別用套子套住學生的思維。
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聊天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對身邊的一些事情能夠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但是,如果讓他們寫下來,可能就與“說”,相去甚遠了。究其原因,就是不能、不會(或不愿)分析身邊的事、剖析自己的生活!因此,無論是聊天,還是習作,教師都一定要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說,說出自己的感受、看法,或是更多的東西。不能人為地以一番苦心去設置重重禁區,用種種束縛扼制他們的思維:這種事“太沒意思”(對于孩子來說,可能就是有趣!),別說;這樣的話題“太陳舊(對于孩子來說,可能就是新鮮事!)”,別寫;這里還要再來點“曲折”(其實生活中就是那個樣子!)只要學生有興趣說就會說得精彩;說得精彩,寫下來了,就是精彩。所以,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學生的習作。生活本身就是源源不斷的素材庫,只要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取,而且用,就是在實踐習作的過程。
所以,聊天本身,就是引導學生說話,就是在傳授寫作的技巧。
二、與文本對話,將習作與閱讀結合
“勞于閱讀,逸于寫作”已是語文教師的共識,大家都積極探索讀寫結合的途徑與方法。
(一)用心靈去對話——情動辭發
教學中,通過“我與課文的親密對話”激發學生情感的“火花”,喚起學生不吐不快的表達欲望。
比如,在學過《慈母情深》一課之后,讓學生寫一寫“媽媽,我想對您說”、“愛看書的孩子,我想對你說”等等。雖說只是三言兩語,卻也是真情實感。在學習了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之后,學生被桑娜夫婦的善良所深深感動,尤其是結尾的“熬”字激發了豐富的想象,教師順勢引導,進行續寫,讓孩子們的真摯同情與作者產生共鳴,既深化了閱讀,又練習了寫作。
(二)與作者對話——學以致用
閱讀中,要遵循“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的原則,除了與文本做感性的對話,了解“寫什么”,還要做理性思考,看看是“怎么寫”的。這樣閱讀,學生就能習得寫作方法,并遷移運用。
總之,通過“對話”,就是要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做素材積累、方法積累的有心人,潛移默化,提高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