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清
[摘 要]新課程理念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而每個學生的能力在不同方面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發展,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本文對學生學習的個體化和教師指導的針對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個體差異;學習需要;針對性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不僅要客觀地承認差異、友善地對待差異,而且還要深入地理解差異、合理地利用差異、智慧地照顧差異。教學中,在實施共性要求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滿足學生的自主表達訴求,賦予學生自我選擇的權利,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美好教育愿景成為現實。
一、全面了解學生,發現學生差異
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想從各方面教育人,那么,他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看他究竟是怎樣的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他平時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無論古今中外,教育管理都十分明確地提出,要想教育學生,必須首先了解學生。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無所不在的,在教師教學的每時每刻,這些差異都會有所表現,教師只有憑借細致的觀察和耐心的聆聽才會發現這些差異,如在課堂上語言發達的學生老愛說話,肢體發達的孩子愛做小動作,空間智能發達的孩子愛涂愛畫、發呆冥想等。這些課堂上特殊而不規矩的表現其實是一種信號,是學生在向教師表示他們具有這些特長,希望被教師認可并接受。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收集學生的活動資料、向家長了解情況、問學生本人等方法考察學生的表現。因此,我們必須全面了解學生,發現學生差異,才能對癥下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二、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
1.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后進生,他們都有實現自己價值的需求。教師要拋棄凌駕于學生之上的思想,轉變自己的角色,把學生看成是朋友,與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2.鼓勵學生,使學生充滿自信。自信心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人的自信一半來自自己,一半來自別人。教師要在恰當的時機用關注的眼神、賞識的話語或贊許的表情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鼓勵其學習的勇氣。
3.關愛學生,使學生快樂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情緒飽滿,最大限度地在情緒上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愛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機。
三、依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教師要依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設備的變化,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方法,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使課堂變得生機活潑,充分利用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小組質疑探究等方式,靈活采用談話、討論、合作、讀書指導、質疑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教師應注意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將有一定思維難度的問題讓優生回答,相對簡單的問題優待學困生,適中的問題讓給中等生。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給予適當的點撥。這樣,每個學生均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有利于激活課堂氣氛,使學生學起來有興趣,也樂于接受,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設立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成功,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要符合個體的實際情況。比如,對于一個優秀生,由于他們的基礎較好,頭腦反應也較快,成績總比別人高,就應鼓勵他們不要滿足于自己是班上的前幾名,而且要設立新的目標,使他們更上一層樓。對于學習比較差的學生,給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讓他們一下子跟上或超過班里的其他同學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不妨幫助他們定一個比較實際可行的目標,比如“每次作業的錯誤不高于1/4”、“下一次考試比這次提高5分”、“用自己的話敘述定律、定理”等等,并在他們達到目標時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也許這個學生依然是班上的差生,但只要有了進步,就值得祝賀,踏著一次一次的成功經歷,他一定會不斷進步。
如果你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有潛力的,那么班級幾十個學生在你眼中就是一座富含寶藏的金礦,等待我們去發現、開掘。教學設計時如果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差異,就會設計較大的問題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揮能力、展示才華的機會。提供不同思維難度而又緊密相關的“問題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自我選擇,既發揮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潛能,又調動了學生的認知情感,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件很有意義、富有情趣的事情,而不會感到太大的認知壓力。
參考文獻:
[1]楊端良 關注學生差異,開發學習潛能[J].新課程(小學版),2010,(12).
[2]石建軍 重視個體差異,提高教學效率[J].教師,2014,(8).
[3]魯舉寶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陜西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