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志紅
【摘 要】闡述在新課標下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創設實驗情境,認識知識;模擬微觀實驗,理解要點;展示空間模型,突破難點;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效率。
【關鍵詞】高中化學 多媒體技術 應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B-0124-02
高中化學新課標指出“化學課堂教學中應加強直觀教學,這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多媒體信息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形象性、直觀性。多媒體把聲音、文字、圖片、視頻、圖像等信息通過一定的手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把它應用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當中,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它跳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式轉變為主動探究式。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從而順利地實現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創設實驗情境,認識知識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其中一些物質的性質、重要的概念、規律等,必須通過實驗來說明或加以驗證;同時化學實驗也是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創新等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中學課本里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必須要做。但并不是所有的實驗都能做,有些實驗難度很大,且在中學現有條件下無法實現,這樣只能借助于多媒體來演示。例如《化學平衡》這一章節的學習中,在密閉容器中,一氧化碳和水蒸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氫氣,這個可逆反應的化學平衡的建立過程就無法進行演示實驗。又如工業上接觸法制硫酸的生產過程,硅酸鹽工業中制水泥、玻璃、陶瓷的生產過程,實驗難度很大,無法給學生進行演示。如果利用多媒體動畫或視頻播放,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通過形象鮮明的動態效果和媒體演示,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實驗的情景當中,充當實驗的體驗者,感知實驗過程。這樣通過多媒體實驗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還有一些化學實驗反應異常劇烈,危險性較大,例如,鋁熱反應、氫氣和氯氣光照混合、金屬銫與水的反應等實驗。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將實驗的全過程逼真地再現給學生,這樣既克服了學生的恐懼心理,消除了安全隱患,又強化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另外,還有一些化學反應,反應速率很快,有的瞬間就能完成,例如酸堿中和滴定、一些沉淀反應等,但也有一些實驗又進行得非常緩慢,例如鋼鐵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塑料的降解等。這些實驗即使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也很難逐步觀察到應有的現象。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師既可以模擬整個實驗過程,動態地、對比地進行演示,又可以通過設備的暫停鍵,使反應停留在某一時刻,讓學生更好地觀看反應的情況,還可通過按鈕調節化學反應進程的快慢,使學生更仔細、清楚地觀察每一個階段的變化情況,推斷出正確的結論和規律,清晰、準確地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規律。
二、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模擬微觀實驗,理解要點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資源,傳遞的信息具有生動、直觀、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現等特點,運用其中的動畫演示、媒體播放等功能,可以模擬化學微觀世界,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形象逼真、色彩斑斕的化學信息世界,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化學選修四》“電解原理”這一節教學當中,教師通過普通的演示實驗,用直流電源、電極、導線等組成電解飽和食鹽水的裝置,向學生講解電能是如何轉化成化學能的,學生只能從實驗表面現象去感悟電解池的工作原理,而無法從微觀層次上真正理解電解的本質。而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中的FLSH動畫效果,就可以讓微觀粒子“宏觀化”,使學生清楚地觀看到外電路中電子是如何流動的,溶液里內電路中陰、陽離子又是怎樣移動的以及陰、陽離子是怎樣在兩個不同的電極上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進行電子轉移的。從而真正準確地掌握電解知識的要點和本質。另外一些微觀難以想象的實驗不妨可用動畫整合一下,立刻會讓學生茅塞頓開。如弱電解質的電離、鹽類的水解過程、膠體的布朗運動等通過動畫的形式模擬出來,使學生準確地認識弱電解質的部分電離過程、鹽類水解的實質以及微觀膠體粒子的運動情況,更加形象地揭示化學世界的微觀奧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化學知識的要點。
三、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展示空間模型,突破難點
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晦澀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以及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模型。啟發聯想、豐富想象力等這些都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研究的方向。例如在“物質的量”的教學當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形象地展示出一摩爾微粒的數目、質量以及標準狀況下一摩爾氣體的體積的大小等,通過微觀粒子的大小、數目以及空間距離等的宏觀展現,幫助學生對“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等抽象概念的深入理解;又例如對于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晶體結構(離子、分子、原子、金屬晶體)的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等資源,幫助學生構建起科學的立體模型,通過模型展示、對比、分析等,使學生對離子鍵、共價鍵等抽象的概念以及各種晶體結構有一個直觀、形象地認識,促使學生通過形象思維,建立抽象思維。又如《化學選修四》當中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理論的理解難度比較大,但借助于多媒體中的動畫模擬、圖像展示等就可以把這些抽象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促進學生理解,有效突破難點。
四、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效率
新課程強調“應大力開發新課程資源,建立起校內、外教育資源網絡,構建開放而具有活力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網絡技術中的圖像縮放、資源下載、重組、個性化輔學等功能,可以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空間。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同時,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幫助學生生成專屬的學習檔案,記錄個人學習軌跡,清晰診斷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所在,幫助學生直擊未搞清楚的知識盲點,迅速解決疑難問題,攻克薄弱環節,提高學生的認知率。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人機對話、人工智能、界面友善、可編著工具、虛擬現實等功能,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使學生能根據自己已有的化學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教師還可根據學生掌握的化學知識的情況,適時調節教學的進度和難度,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真正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尤其是通過交互式光電子白板的運用,構建符合其智能發展的學習活動,使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學習,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這種教育技術的運用勢不可擋。它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相比的,比如趣味性、直觀性和多樣性等。但是也應當充分認識到多媒體只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一種輔助手段和工具。做為一名一線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要充分認清當前多媒體教學的誤區,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符合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的最佳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需要進行恰當地選擇和有效的應用,力求最大限度地優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從而體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美.中學化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意義和策略[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11)
[2]楊軍峰.使用多媒體課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甘肅教育,2010(24)
[3]鞠福剛.化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1(4)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