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
[摘 要]語文學科教學,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乃至學生各種素質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是著眼于學生及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以注重培養學生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教育,體現了主體性、全體性、全面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原則。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僅僅是學生和教師的責任,更是整個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責任,只注重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是不可能達到教育目的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教育現狀;轉變學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語文學科的任務是通過課堂教學完成的,課堂教學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完美結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擔負著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基礎的重要任務。小學語文教學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及教師觀,做到教與學的統一,通過語文知識經驗的傳遞去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而不是僅僅讓他們認識多少字,考了多少分。引導學生主動發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發展的機制,不斷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教會學生學習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即培養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落實素質教育)的目的。只有教育觀念的改變,才是素質教育之路的良好開端,才是素質教育的基本條件。
“素質教育”就是面向21世紀對基礎教育的需求,針對中小學中一度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確了基礎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學校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手段,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毋庸置疑,作為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應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這種認識,基于“語文學科的功能和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多維的,既包含發展語言這一基本功能和任務,又包含再現知識、認識世界、形成學習方法的功能和任務,也還包含著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務”
二、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
1.當下小學語文教育的重點
作為教師,我們都清楚“傳道、授業、解惑”是我們的工作宗旨。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更重要的應該是“引領”。正如一句古話所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當下的“生本教育”恰恰很好地強調了這一點,一切要以學生為主。
在內容上,當前對小學生語文素質的考查主要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三大部分。很多人一再提出要取消小學期末考試,在我看來,這還不太可能,并不是說有考試就一定是功利的學習。在中國大框架的教育體制下,盡管考試不是檢測學生素質的最好方式,但也沒有其他的方式比它更合適。相比之下,對于小學生的考查,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式。“識字寫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需要扎扎實實地完成;“閱讀”是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也是檢查學生課外閱讀量的好方式;“寫作”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最好體現,無疑也是必須考查的一個方面。
三、實施“素質教育”,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1.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樣,“素質教育”也具有“內涵”與“外延”這兩個邏輯特征,內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屬性,外延則是具有這個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對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與“內涵”的辯證統一,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認識。在這種認識下,才能不偏離“培養人”的基點,使聽說讀寫訓練作用于學生基本素質的發展。比如:識字教學,就會既完成一定的識字量,又注重識字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就不會忽視“四會”(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學會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學生能記得“這個生字是課生字表中的第幾個”,但作文時卻寫錯這個字的現象。閱讀教學,就會既注意字、詞、句、段的基本功訓練,又注意篇的整體內化吸收;既注意語言完整性、準確性、形象性、條理性等方面的培養,又注意曉以規律、滲透學法。就不會忽視聽話、說話、朗讀、復述、背誦方面的教學。作文教學,就會把作文過程視為一種有規律的認識過程,體現出觀察是前提,表達是結果,思維是核心。就不會再讓學生背記范文,考試時按照題目“一文多變”了。
2.“內化”與“外化”內化和外化是馬克思提出的哲學思想,在心理學方面的運用,“所謂內化指的是一種過渡。由于這種過渡的結果,對外部物質性對象的外部形式的過程轉變為在智慧方面、意識方面進行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經受了特殊的轉化──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夠超出外部活動可能性的界限而進一步發展。”素質就是在不斷的“內化”和“外化”的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身心發展的品質,它顯然蘊藏在體內,一旦需要,可以按主體的意志轉化為行動。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潛能走向現實。這一開發的過程,即被視為素質的發展。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書面考試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負擔,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這樣,不但不利于內化吸收及外化表達。而且從客觀上起到扼制個性發展的負作用。加大閱讀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些做法的核心,是優化內化與外化的進程,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3.能力和習慣。聽說讀寫能力屬特殊能力的范疇,嚴格他講,在小學階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記憶、觀察、思維、想象等)為基礎,一般能力的培養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訓練而體現的,而習慣是一種長期養成的比較固定的、機械地完成的自動化的行為或動作的特殊傾向。可以這樣講,習慣應該屬于作為個體的“人”素質的有關部分。
四、轉變學法,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轉變學生學法,古人有“舉一反三”之說。教學時,我們必須注重對立正確的“例題”指導,弄清教材編寫的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而且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要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質量觀和人才觀,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會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字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敢想、敢做,放開思路,使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發展。
2.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
自學方法,顧名思義是學生自我學習的各種有用辦法,是學生自身養成的學習習慣。要讓學生把預習引進課堂,把學生的自學貫穿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通過閱讀、理解語言文字,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把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將會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J].學周刊:理論與實踐,2015(03).
[2]張素軍.淺談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學周刊:理論與實踐,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