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鋒
[摘 要]但凡到過旅游房縣的游客,或是在房縣居住過的人都知道,房縣有釀制黃酒的傳統(tǒng)習慣,一年四季常備不缺,婚、喪、嫁、娶必不可少,逢年過節(jié)更是家家釀酒忙,戶戶黃酒香。
[關鍵詞]旅游;土特產;房縣黃酒
房縣的黃酒歷史悠久,別具特色,相傳唐高宗之子李顯,被其母武則天貶于房縣為盧陵王時,最喜歡用這種酒,常到縣城西河酒樓喝酒消愁。
李顯復返復位以后,房縣的黃酒亦隨之抬高了“身價”,得以世代沿襲,廣為流傳。到清朝更普及,據清乾隆五十三年所修《房縣志》載:“房縣人皆愛喝糯米酒,一人喝十幾碗不算稀奇,大多喝酒后皆不食飯,有自晚喝到天明者?!笨梢姺靠h黃酒的獨特及酒風之盛。
房縣的美酒,味道甘美,營養(yǎng)豐富,釀制方法簡單易學。欲釀酒,先制曲,制作黃酒曲事先要采摘一些蓼子,除去莖葉,只留花,把浸泡4-5個小時的大米(手用力一搓即碎為宜)撈起瀝干水分后,隨蓼子、甘草等一起尤碾碎,再把曲母(就是過做好了的曲子)撒在里邊,攪拌均勻,捏成核桃大小的圓球,放在既通風又保溫的容器里,蓋上香椿樹枝,若室溫低于攝氏27度,則需要蓋棉被加溫發(fā)西酵24小時,然后晾干即成。為了便于保管,一般用線繩穿成串串掛在梁上。每到夏末秋初,在房縣城關和鄉(xiāng)間到處即可看到一串串散發(fā)著酒香的黃酒曲。
酒曲做好后,隨時都可用它釀制黃酒。其步驟是:先把糯米(粘性很強的粳米)蒸熟,晾冷至攝氏27度左右,稱為“晾糜”。也有澆冷水降溫的,稱之為“淋糜”。然后把黃酒曲碾碎撒在熟糯米上面反復拌和(酒曲的用量,視其酒曲的能量而定,先可作一下試驗,一般常規(guī)每10斤生米,有3至4粒即可),抖時用溫開水將其熟米中的疙瘩搓碎,溫度一般以捏和,一放即碎為宜(水多后一是酒不發(fā)熱,二是酒成后味淡),再把已拌和的熟糯米裝進預先洗凈晾干的盆子里按緊,盆子正中掏按一個圓窩。室溫若低于27度則用一棉被加溫發(fā)醇,一般24小時后可聞到酒香,盆中圓窩漲滿水“腹水”,酒糟就大功告成了。待酒糟挨盆的地方離開后,將其舀進壇子密封存放。欲喝則將酒糟舀出量,用攝氏27度左右的溫開水(夏天用涼水)稀釋發(fā)酵(叫投酒,糟與水的比例為1:3為宜)24小時左右,待酒糟全部浮起,除去酒渣(即酒糟)即是香醇可口的黃酒。
這種酒顏色清亮微帶黃色,故取名黃酒。其酒,全系米汁醇化而成,營養(yǎng)豐富,味甘甜、性平穩(wěn),有活血、散淤、健胃、催奶之功能,為當地百姓“送祝禮”(給生孩子的婦女送的賀禮)的必備佳品。對跌打損傷、婦科雜病也有一定療效;還可活血、舒筋、御寒、提神,因而是群眾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房縣老鄉(xiāng)是非常好客的,至今仍沿襲著這種風俗??腿藖砹?,拿再名貴的白酒也不成敬意,必須用砂罐盛上自釀的黃酒在炭火上溫熱后,為客人斟飲才好。在酒席上常用敬酒、轉杯、催杯、跳杯、補空等方式勸酒,直到客人有八分醉意滿面春風方肯罷休。敬酒,大多是主人對客人或有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主人須當客人面先喝一杯,再斟滿一杯請客人或長輩喝,這稱之為敬酒;轉杯,多由主人發(fā)出,讓一席八人依次輪飲一杯;催杯,是對席間喝的慢者的促進,或是對酒量大的照顧,目的是催他喝快一點;跳杯,就是以發(fā)起人為起點,順、逆時針均可,隔一人或兩個人,也還有隔三個人的,數到誰名下誰就得無條件喝一杯,然后循環(huán)進行,直到最后此杯回原主為止。這些帶有傳統(tǒng)色彩的酒令、酒規(guī),在酒席宴飲間無需每次重申,人們都能自覺遵循,若有違例就被罰酒。此外還有,同凳、磨角、穿杯、對面笑、趕麻雀等;還有劃拳、猜數、打杠子等數字游戲和思維判斷活動,目的都在讓客人喝得熱鬧、喝得痛快。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房縣的酒家是很尊崇古代釀酒大師杜康的。早在明朝洪武年間,房縣鄉(xiāng)親曾在縣城西關修起“杜康廟”,酒家時常前往祭祀,稱之為“請酒仙”。過去縣城西關是一條通往四川、陜西的交通要道,這里來往行人川流不息,黃酒館也相當密集,像樣的酒館就有十幾家。顧客也多為肩挑雜貨或擔鹽的鹽夫,或是背搭肩的生意人,也有身穿土布便衣、腳穿草鞋前一趕集的鄉(xiāng)下人。門面講究的酒館也常有消遣的紳士、闊少,他們聚合一起高談闊論,談天說地,以顯風雅。如今,人們仍與黃酒結有不解之緣。因此,“杜康廟”依然存在,時有釀酒業(yè)中的長者前往去化紙上香。盡管西關這條交通要道已被新修水泥路所代替,可酒館的設置并不比以往遜色,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你若路過這里,都可看到“酒壇”,聞到酒香,聽到勸酒聲。城內除了百姓家庭自辦的小型酒館外,還分別在東門和南門外新修了兩上相當講究的高級酒家,專售家鄉(xiāng)黃酒,一個被稱做怡悅酒家,另一個稱做“醉仙樓”。這兩家酒店各具特色,但都以黃酒招徠四方客人。鄉(xiāng)間絕大部分家庭也都常備家釀,以為勞作之資。
房縣的黃酒性雖平穩(wěn),但存放一久,也能成為“三碗不過崗”的烈性酒。民間常將釀好的黃酒密封,埋藏于地下,數月即成“避風酒”,俗稱“見風倒”。這種酒喝來同別的黃酒無異,但經風一吹便酒性大發(fā),與《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景陽酒家的“透瓶香”“出門倒”相似。這種窯藏愈久,酒性愈烈,飲者愈樂。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親愛的朋友,你若有機會來房縣一游,親口品嘗,定會令你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