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維+王娜
[摘 要]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按照財政收入來源主要可分為稅收收入、中央轉移支付收入、非稅收入、債務收入和制度外收入。稅收收入是地方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其中營業稅是僅次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營業稅更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意味著國家將與政府分享營業稅收入,并且國家將從中獲取大多數稅收收入,地方政府較之前相比獲得的稅收收入將大幅度減少。本文將對國內學者對于相關“營改增”對地方財政收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更為全面的探析“營改增”對地方本級收入的影響。
[關鍵詞]營改增;財政收入
一、相關概念界定
1.“營改增”
“營改增”,即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營改增”指以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增值稅只對產品或者服務的增值部分納稅,減少了重復納稅的環節,是我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從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出發做出的重要決策,目的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減輕企業賦稅,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服務業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和消費升級、培育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地方本級收入
地方財政收入是指地方財政年度收入,包括地方本級收入、中央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地方本級收入根據原有財政體制劃歸地方財政的收入,主要包括營業稅(100%),國內增值稅(25%部分),出口貨物退增值稅7.5%部分(沖減收入),企業所得稅(除鐵路運輸、國家郵政、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天然氣企業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外,納入共享范圍企業所得稅40%部分),個人所得稅(40%部分),營業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除鐵道部門、各銀行總行、各保險公司總公司等集中交納的營業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外),資源稅(除海洋石油資源稅外),證券交易印花稅(3%部分),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煙葉稅,非稅收入等。
二、“營改增“對地方本級收入的影響分析
一般意義上來講,地方本級收入指收入、征管、使用都歸屬于地方政府的收入。稅收收入是地方本級收入的重要來源,其中營業稅是由地方固定完全占有的稅收收入,據統計2007-2011年營業稅收入占地方稅收收入的平均比重為55%。“營改增”全面實施以后,短期來看由于原屬于地方稅收收入的的營業稅被屬于中央與地方共享的增值稅所代替,必然會對地方財政收入產生影響,其表現為地方稅收喪失主體稅種。長期來看由于“營改增”的聯動效應,將給地方財政收入帶來積極影響。
1.短期影響
營業稅作為地方稅收的主體稅種,“營改增”作為結構性減稅的重大舉措,短期內勢必將減少地方財政收入。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作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企業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為基數而計算征收的一種附加費。“營改增”以后,增值稅進項稅增加,增值稅應納稅額減少,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計算基數相應變小,顯然也會降低地方財政收入。此外,大部分地方政府對稅賦增加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這也進一步增加了財政支出,形成稅收減少和支出增加雙重壓力。
2.長期影響
長期來看,“營改增”將為地方財政收入帶來以下三方面的積極效應。一是“營改增”帶來的結構性減稅效應,為其他稅種的增收提供了空間,促使地方政府積極培育新稅源,如房產稅、資源稅等,以應對“營改增”以來財政收入減少的困境。二是“營改增”在完善稅收體制、消除重復征稅、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將有效地促進稅基擴充和稅源涵養,為地方財政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營改增”使現代服務業企業獲得稅賦減輕的競爭優勢,推動服務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有助于培育吸引更多服務業企業集聚,也為地方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提供基礎。
三、對策與改革方向
1.正視“營改增”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營改增”在短期內造成地方財政減收和支出壓力的結果是明確的,但其對于地方財政的影響還需要從長期發展角度進行認識。“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可以為其他稅種的增稅提供空間,即在降低一般性稅種的稅收負擔的同時,在環境稅、資源稅等綠色稅種上進行增稅,地方財政也將能夠從這些稅種上增加收入來彌補“營改增”的減收。“營改增”在完善稅制、減輕企業稅負、消除重復征稅、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和三次產業融合等方面發揮積極效應,又是涵養稅源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可為未來的財政收入增長奠定基礎。這不僅能夠彌補“營改增”短期結構性減稅的財政損失,長期則是對我國稅收產生正增長效應。
2.立足地區現實情況,研究對策
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關注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變化,結合本地區特點,研究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試點配套細則。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應本地區政策試點的結果,呼吁適當進行政策優化和微調。欠發達地區要利用各地資源、政策、環境和地域等特有優勢,優先發展與地方稅收關聯度高、貢獻大、見效快的企業。利用營改增的機會,選擇合適時機對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進行全面合理調整,重新調整和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統籌考慮各個稅種,在保持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基本穩定的大原則下,一并解決原有體制的遺留問題。各地區應根據
3.完善財稅體制,提升財力水平
我國現行的1994年確立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導致中央與地方事權與財權不匹配。據研究,中央政府擁有52%的財權與之對應的是30%的事權,地方政府48%的財權卻要承擔70%的事權。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向上呼吁調整現行增值稅收入中央與地方分享比例,擴大地方所占份額,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同時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提升基層政府財力水平,以彌補“營改增”帶來的地方財政收入、財力水平縮水,為區域發展提供更堅實的財政保障。
參考文獻:
[1]寇明風.“營改增”對地方財政的影響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4,(48):24-25.
[2]尹立紅.“營改增”對我國地方財政的影響[J].商,2015,(36):170-170.
[3]董文信.“營改增”后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比例問題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4):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