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王韶釧+宋娜
[摘 要]公共政策評估是公共政策分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能夠決定政策后期的基本走向。政策評估主體在整個政策評估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最終影響著政策評估的結果。本文主要梳理了公共政策評估主體的相關理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提出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政策評估;評估主體
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終結往往構成一個完整的公共政策分析過程,其中政策評估是公共政策分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往往能夠決定政策后期的基本走向。
一、公共政策評估主體相關理論研究
(一)政策評估與政策評估主體的概念。對于政策評估的概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著不同的闡述。謝明指出所謂政策評估,就是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和事實標準,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步驟,對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價值因素和事實因素進行分析。
朱志宏認為,所謂政策評估,就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對政策的效益、效率及價值進行判斷的一種政治行為,目的在于取得有關這方面的信息,作為決定政策變化、政策改進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據。
張偉平,胡俊生指出政策評估主體主要指直接或間接組織或參與公共政策評估過程的個人、 團體或組織。
(二)政策評估主體的類型。張偉平,胡俊生指出公共政策評估主體在公共政策評估系統中處于關鍵地位,依據不同的標準或者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公共政策評估主體分為不同的類型。
周建國,張新蕾指出在政策評估中,最主要的評估主體有三類:政府、政策研究組織和一般社會公眾。
二、公共政策評估主體存在的問題
(一)對政策評估缺乏科學認識。楊慧珍指出不少官員認為政策制定之后,只要確保執行就好,因此視政策評估為可有可無的工作。
張偉平,胡俊生指出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形成一整套功能完備、科學有效的政策評估機制,公共政策評估主體對公共政策評估的科學認識和認真態度還有待提高,決策主體往往認為政策評估是一項可有可無的活動。
(二)政策評估主體過于單一。張偉平,胡俊生指出政策評估主體以官方為主,太過單一。現階段我國政策評估的主體主要以官方、系統內部評估為主,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等外部評估主體嚴重缺乏。
王建容指出政策評估主體以官方為主。公共政策評估就是評估主體了解公共政策所產生的效果的過程,并依據一定標準判斷這些效果是不是預期的效果的過程。”可見,政策評估的主觀色彩較濃,由此也突出了評估主體的選擇對評估的重要性。
(三)政策評估主體獨立性不足。張偉平,胡俊生指出從組織活動形式上來看, 政策評估組織一般分為官方組織和非官方組織。 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凡由官方主導的評估活動由于業務與隸屬等關系的影響, 評估組織擺脫不了對政府的依賴, 往往處于附屬地位, 很難獨立開展工作。 而非官方評估組織又非常短缺。
周建國,張新蕾指出當人們認識到內部評估的主要問題不在于其專業性而在于其利益相關性的時候,評估主體獨立性的要求就順理成章地被廣泛認可。
(四)政策評估主體存在信息不對稱。張偉平,胡俊生指出政策評估過程中需要對大量冗雜的信息進行處理分類, 目前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的“信息困境” 表現為信息的封閉性、 信息的可信度低、 信息造假等。
楊慧珍指出政府是信息的掌控者,其信息公開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外部評估者的判斷。
三、完善公共政策評估主體的對策
公共政策評估主體就是確定公共政策由誰來評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大部分學者基本獲得共識,即公共政策評估主體應該是多元化,才能保證評估結果的全面有效。張國慶在《公共政策分析》一書中把評估主體分為政府評估和民間評估兩種。政府評估主要是政策制定者自我的評估,民間評估就是與政策制定無關團體的評估包括媒體,民間機構,專家學者的評估。
(一)提高對政策評估重要性的認識。張偉平,胡俊生指出政策評估是政策過程的關鍵環節。完善政策評估主體,對于保證評估結果的信度與效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楊慧珍指出要加強對官員和公眾的培訓,政府要定期通過學校、社區等途徑向社會宣傳最新的科技知識,使公眾提前正確認識政策內容;同時向公眾宣傳政策評估的重要性,以提高公眾的參與度。
(二)構建多元化的評估主體體系。張偉平,胡俊生指出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是“公共性”, 公共政策應體現廣大公眾的利益,形成一個 360 度全方位的評估主體體系。進一步完善官方內部的評估主體,要特別重視社會組織和公眾代表的參與以及專業評估機構的作用。
楊慧珍指出評估機構作為第三部門, 主持評估沒有自身的利益訴求, 能夠保證評估結果的真實可靠。要進一步拓展公眾參與和專家學者、大眾傳媒和民間組織的參與,其中最為典型的方法就是進行第三方評估。
(三)強化評估主體的獨立性。張偉平,胡俊生指出保持評估主體的相對獨立性, 不僅可以保證評估的客觀公正性及評估結論公信力,而且能夠提升公眾的參與度。首先,要建立健全政策評估主體體系。其次,通過市場的力量,大力發展外部的民間評估機構。
(四)完善評估信息系統。張偉平,胡俊生指出政策評估實際上就是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在政策過程的開始階段,就要建立政策信息系統,對信息的收集、加工、交流和使用進行總體設計。其后,應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快速的信息反饋網絡,讓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政策制定、政策執行過程中產生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持與社會組織和公眾的溝通渠道暢通。
四、述評
公共政策評估在公共政策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突顯,作為政策評估實踐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政策評估主體在理論和實踐中都遇到了一些問題。縱觀這些文獻資料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政策評估主體的重要性已達成一致。學者們紛紛指出,影響政策評估主體最關鍵的因素是政策評估主體的單一性以及政策評估主體的獨立性問題,并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然而對如何協調政策評估主體的多元化與政策評估主體的獨立性之間的關系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謝明.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26.
[2]陳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3.
[3]張偉平,胡俊生.公共政策評估主體的缺陷及對策[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4(5):33-35.
[4]周建國,張新蕾.論政策評估主體結構的構建[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5(6):106-111.
[5]楊慧珍.我國公共政策評估主體的缺陷及對策分析[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1):72-75.
[6]王建容.我國公共政策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J].行政論,2006(2):40-43.
[7]曾愛玲.國內外對公共政策評估的研究綜述[J].法制與社,2012(1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