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一般指陶和瓷兩類產品。胎體沒有致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統稱為陶器。而經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致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稱為“瓷器”。
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代,是以彩陶為標志,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間的漢代,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東漢青瓷的出現,開始了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北宋時期,中國制瓷業發展到一個高峰。當時出現了著名的定窯、鈞窯、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六大窯系。其中定窯、鈞窯、磁州窯和耀州窯為北方窯系,浙江的龍泉窯和江西的景德鎮窯為南方窯系。
說到瓷器,人們通常會想到景德鎮的青花瓷。但若說到青瓷,龍泉青瓷的成就可謂冠絕古今,享譽海內外。
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宋元。南宋以后,龍泉青瓷的釉配方產生了革新,配制出石灰堿釉,可以施厚釉,燒成的產品乳濁失透,如玉石般瑩潤青翠,有如梅子初青和淺草初春之色澤。這時期龍泉青瓷形成了哥窯和弟窯兩大產品系列,在青瓷藝術上都達到了古代青瓷技藝的巔峰之境。
上世紀40年代,龍泉縣長徐淵若所著《哥窯與弟窯》一書,收錄了一篇龍泉當地人柳子青贊詠龍泉青瓷的詩賦。柳子青的描寫極盡了龍泉青瓷釉色之美,也寫盡了龍泉青瓷功用之奇。
關于龍泉青瓷釉色,柳子青寫道:“至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豆含莢于密葉,梅摘浸于晶瓶。或鴨卵新孵,或魚鱗閃采。潔比懸黎,光不浮而鏡凈;美同垂棘,色常潤而冰清。蘊之而久,而火氣銷;藏之也深,而光芒斂。此其釉之最佳者也,論其品類之繁,已盡人間之雅玩;制作之巧,畢肖生物之形容。寸管未足狀其精致,短箋亦難罄其名稱。”
關于龍泉青瓷功用,柳子青寫道:“以言其用:陳之案頭而悅目,置之鏡臺而媚容。佐讀有養氣之功,對談有化戾之祥。蕉窗晝永,卻暑何難;荷室香凝,怯寒不覺。展玩而矜平躁息,終全忠鯁之操;侍坐而心和氣舒,不失雍容之量。”
龍泉青瓷代表了中國古代青瓷技藝的巔峰,同時對國外也有深刻的影響。在英語詞匯中,有一個單詞celadon,就是專指以龍泉青瓷為代表的中國青瓷。
龍泉青瓷在國內外都有說不盡的傳說和故事。本期《走進龍泉 探訪青瓷之美》一文,作者給您講述一個鮮為人知的龍泉青瓷的故事。
《中國新時代》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