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慶
從2001年迄今,以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為目標的“新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中國是如此之大,課程改革的進展也是參差不齊。今天,雖然在一些地區的一些學校仍然存在著“填鴨式”的“滿堂灌”課堂,仍然存在教師獨霸講臺的現象,但是,課程改革在許多地區的許多學校都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2016年5月23日《中國青年報》披露了一封蘭州交通大學的學生寫給校長的信。信中說:“導學案式教學模式是在高中課堂中積極普及的一種方式,為什么到了大學這個本應該更自由、靈活的課堂中,這種方式卻不能實施呢?……我強烈希望課堂上教師能夠少講。”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已經開始倒逼高等教育改革。
近年,我聽過不少中小學的課,看到不少學校在積極探索教學改革,試圖改變課堂上僅僅傳授知識的局面,試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努力幫助學生在積極參與中磨練思維,發展能力。對此,我是欣喜的。但是,我也確實看到一些課堂上,囿于教師的能力水平,課堂上的小組活動流于形式,雖然小組討論看起來很活躍,很火熱,但討論的問題實際上并不具有挑戰性,討論常常指向一個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所討論問題的答案對于大多數學生實際上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徒有思考的形式,學生并沒有真正地思考。對此,我是憂慮的。
現場觀摩了孫建鋒老師的這堂“創課”,我的精神為之一振,這堂課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引導學生“真探索,真質疑,真思考”。
怎樣向那位不會說“紅”地小朋友提供幫助?
怎樣幫這位小朋友建立自信和自尊?
一定要“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來”嗎?不可以“在這里摔倒就換個地方站起來”嗎?
如果你是校長,你會優先錄取那位能把圓周率背誦到100位的學生嗎?
如果你是班主任,你想對那個“想當有錢的貪官”的小女孩的爸爸媽媽說什么?
對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
怎樣看待想當大官的出生在湖南的美國女孩艾莉娜?
自己應有怎樣的夢想?可以夢想“發大財”嗎?可以夢想“當大官”嗎?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怎樣才能不使自己的夢想僅僅停留在空想?怎樣才能將夢想變為現實?
……
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對六年級小學生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整堂課上,同學們都在孫老師的精心引導下緊張地進行著真正的探索,真正的質疑,真正的思考。
孫老師用自己這堂精心設計的“創課”,生動地詮釋了他提出的“創課”概念,展示了創想法、創教材、創設計、創教學、創反思、創發表的理念。我在課堂上看到,孫老師用自己的真思考去啟發同學們展開真思考,用自己的夢想和激情去點燃同學們的夢想和激情。
在這堂課上,我感受到孫老師對學生的真正尊重。這種尊重固然表現在他常常放低自己的身段去與同學進行平等的對話,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他對小學生純真目光的直視,對同學們的坦然和真誠。我想,孫老師一定理解,對孩子的任何矯飾和虛偽不僅是可鄙的,也是徒勞的。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準確地判斷虛假謊言的能力。一個不動腦筋的老師不可能真正激發孩子的思考,一個內心冷漠的老師也不會激發出孩子的熱情。
我們不能苛求和奢望每一位教師都像孫老師那樣成為“優秀教師”,都成為“創課”的教師,但我希望每位教師都將“優秀教師”和“創課”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