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海鷗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知識門類越來越復雜、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多年后,可能絕大多數知識會被遺忘,但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習得的思維方式或許能陪伴人的一生,成為“剩下來的教育”。
有專家曾說,三流的教學教知識,二流的教學教方法,一流的教學教思維。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愈發重要。對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們往往更重視基礎知識的夯實,而忽略思維的訓練。這其實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本文以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用心思考、不斷實踐”主題單元為例,談談語文課如何“為思維而教”。
一、解讀單元目標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圍繞“用心思考、不斷實踐”的主題選編了四篇課文。分別為:《動手做做看》《郵票齒孔的故事》《畫風》《充氣雨衣》。從課文內容來說,四個故事都是二年級孩子一讀就能懂的。在單元備課時發現,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除了完成常規的隨文識字,寫字教學外,還可以進行單元整合,對學生做一次語文的思維訓練。
為掃除閱讀障礙,在進入單元學習之前,先對學生的“識字”做了摸底前測。全班36個學生,在本單元要學會認的44個生字中,有19個學生已會認所有生字,有15個學生認得30個以上的生字,有2個學生的識字稍稍滯后。學生不會認的字集中在“裁”“政”“囊”等字上。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從二單元的第8課開始,明確提出“默讀課文”的要求。在“默讀”中,對個別不認識的字可以跳讀、可以聯系上下文猜讀,個別不認識的生字不會對整篇文章的閱讀理解造成障礙,對于已具備一定自主識字能力的二年級下期學生來說,在多次的反復讀和生生交流中,生字的學習也會迎刃而解。
二、確立思維模型
在進入單元學習前,我帶著學生一起閱讀了單元導讀,了解到本單元的主題是“用心思考、不斷實踐”。隨后,我們采用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先自主默讀課文,勾畫,再小組討論:在課文中,伊琳娜動腦思考了什么?動手實踐了什么?在自學、互學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了展學交流。在展學中,同學們很快達成了共識:在課文中,伊琳娜思考了“科學家朗志萬提的問題和小朋友們的猜測都不對,但自己又說不出道理來”。伊琳娜動手實踐了“把金魚放在裝滿水的杯子里,發現水漫出來了”。此時,教師提出:這個故事在伊琳娜思考前和動手后還講述了些什么呢?在同學們的質疑、碰撞、追問下,孩子們很快發現,這個故事是按照“遇到問題——用心思考——動手實踐——解決問題”來講述的。
用這個思維模型,孩子們自主默讀第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在讀后交流中,孩子們談道:在第14課里,有兩個人物,一是“一位先生”,二是“阿切爾”。這兩個人物分別經歷了“遇到問題——用心思考——動手實踐——解決問題 ”的過程。為檢查孩子們的默讀理解能力,當場請同學說出兩個人物分別遇到的是什么問題?思考了什么?動手做了什么?最后解決了怎樣的問題?讓人驚喜的是,孩子們竟都能準確作答。這樣的閱讀效率讓孩子們興趣倍增。
繼續默讀第15課《畫風》。在這一課里有三個人物,但孩子們還是輕松地用這個思維模型把課文給讀懂了。與前兩篇課文不同的是:他們看到了思維模型里的“變式”,那就是三個人物都在對同一個問題——“怎樣畫風”用心思考,但思考的內容不同。三個人物的“實踐”也不同。趙小藝畫了飄動的旗子和轉動的風車;陳丹畫了彎彎的小樹;宋濤畫了斜斜的雨絲。繼續默讀第16課《充氣雨衣》。這一課里,雖然人物只有一個,但課文變長了。有心的孩子們一讀就有了新的發現:在個故事中,“遇到問題——用心思考——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其實有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故事中的小林第一次遇到的問題是:“雨水順著雨衣的下擺流到褲腿上,風一吹,冷極了。”第一次的思考是:“怎樣才能不讓雨水流到褲腿上?”第一次的實踐是:“用粗鐵絲彎了一個大圓圈,把它縫在雨衣的下沿。”第一次解決的問題是:“做成了水不會流到褲腿上的‘新式雨衣。”第一次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個問題:“這樣的雨衣怎么疊起來呢?”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的思考,第二次的實踐,到最后解決了問題——發明了充氣雨衣。
三、發展思維品質
僅僅用了一節半課的時間,孩子們把四篇課文讀完了,把內容讀明白了。同時發現:任何的發現、發明、創造,都要經歷“遇到問題——用心思考——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時,這個過程還要循環往復多次。的確,在這四篇課文中,既包含“發現、發明、創造”的科學思維,又包含語言表達的邏輯思維。而在語言表達中,當要向他人介紹清楚自己的發現、發明、創造時,往往也是根據上述的思路來進行的。當然,了解了這一思維模型,在閱讀同類文章時,就會輕松地拎出文章的脈絡,讀起來也就會更為高效。我們在課堂上一起回憶了一年級時讀過的《綠野仙蹤》這本書,書中的多個章節都是按照上述的思路來介紹的,如送命的罌粟花田和田鼠皇后的故事。我們又一起回憶了之前全班品嘗過的劉藝宸媽媽親手做的蛋糕卷和她對做蛋糕卷的介紹。孩子們驚奇地發現,當其他媽媽在詢問蛋糕卷的做法時,藝宸媽媽也是按這個思路來介紹的。孩子們發出這樣的感慨:語文真是無處不在!表達真是無處不在!
四、反饋實踐效果
孩子們對這樣的思維方式非常感興趣,個個都躍躍欲試,嚷嚷著問:“我們可以嘗試嗎?”“當然可以!識字、讀文、寫字是二年級學習的重點。解決了識字、讀文,大家一起來‘寫字。”當羅列出本單元生字后,同學們一眼看出本單元仍是“左右結構”的字最多。首先展示幾個以前書寫的左右結構的字,大家一起發現了問題:左右結構的字在書寫時,往往出現左右搭配不當的情況。雖然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明白左右結構的字有“左窄右寬”或是“左寬右窄”的區別,但書寫中仍然不能很好解決左右搭配。發現問題后,我們開始“用心思考”。在交流中,孩子們一致認為:以前書寫時知道“左窄右寬”,但忽略了田字格里“豎中線”的作用。今天仔細觀察思考后發現:所有“左窄右寬” 的字中(本單元為:提、漫、哄、喝、騙、仍、使、便、桿、眨、濤、陳),左邊的部件一定寫在“左半格”,而右邊的部件一定都“超過了豎中線”。思考后,就要動手實踐。在有了思考后的動手書寫環節,明顯感覺到孩子們書寫的字中左右部件的搭配更合理了。這一次,孩子們親身經歷了生活中“遇到問題——用心思考——動手實踐——解決問題 ”的過程。放學后的選做家庭作業為:“試著給家長講一講自己書寫左右結構字的事情。”事后,珊珊的媽媽這樣留言:“無處不在的循環式思維模式,孩子受益,家長也學習了!”藝宸的媽媽這樣說道:“當孩子復述我是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制蛋糕時,連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用了這樣的思考模式,這次是明明白白地學習了!”
“遇到問題——用心思考——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這既是解決生活中問題的科學思維,同時也是進行語言表達的邏輯思維。小學低年級語文課上的思維訓練,我們也在用心思考、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