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一、傳統班級管理中小組的功能
這里談論的小組是學校班級建設中的小組。班級來自班級授課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了《大教學論》,形成了班級授課制的系統化理論。而小組是為方便工作﹑學習而組成的小集體﹑小班子。
傳統的班級管理中,小組最主要的功能是對學生學習的管理,小組長最主要的職責是收發本小組成員的作業、對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進行把關,如,古詩默寫、單詞默寫等。小組的其他功能還有分配衛生職責等。而且對各小組的表現無評價或只是簡單的表揚,因此小組在傳統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對小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本次課改的重點之一,是要逐步改變以教師、課堂和書本為“三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首先,我們要認清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要建立什么樣的小組,讓小組發揮怎樣的作用?
1.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的小組功能應該更強調合作
勒溫(Kurt Lewin)創建了群體動力理論,他認為在一個群體中,任何成員狀態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成員狀態的變化,成員之間緊張的狀態能促使群體成員相互抱團,實現目標。在我國群體動力理論經常被描述成集體動力理論。認為集體動力是產生于集體內部的一種“能量”。在一個合作性的集體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思維和不同特長的成員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交流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傳統的課堂中,我們也讓學生討論,但學生之間的聯系是隨機的,沒有注意到學生能力的差別、興趣的不同等因素,合作的效果就因人而異。要想合作學習達到促進認知、情意發展、鍛煉競爭合作能力等目的,一定要使小組成為學生之間自由交流的平臺,在平等、團結的氛圍中,讓學生在小組中各盡所能、各展其長、充分合作。
2.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的小組功能應該多元化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強調要把人作為發展中心,“應該使每個人都能發展、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也應有助于挖掘出隱藏在每個人身上的財富”。以人為本的學習模式,不僅要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每一個學生的特長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而學生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方面,還包括成為有道德的人、身心健康的人、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的小組功能應該更多元。小組作用的發揮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還應該體現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組內部可以設立學習組長,還可以設立紀律組長、其他事務組長。在課堂上發揮學習班長指導下的學校小組長的作用,在班級管理方面發揮紀律班長指導下的紀律小組長的作用,在其他方面如衛生、文藝、生活等方面同樣可以設立相應的小組長。力爭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3.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的小組功能應該隨時發揮作用
小組的作用可以體現在體育課活動時、體現在文藝活動時,體現在社團活動時、體現在紀律要求時等。可以說學校管理層級由過去的學校——級組——班級,進一步延伸成為學?!壗M——班級——小組,實現管理扁平化,能夠進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
三、鄉鎮高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組建設
1.鄉鎮高中在小組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鄉鎮學生參與小組自主管理的意識不高、能力不強。從社會環境來說,鄉鎮高中學生對民主管理的認知較少,從自身經歷來說義務教育階段也較少接觸到自主管理模式訓練。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鄉鎮高中的學校管理人員、班主任、教師對小組管理也了解不多。盡管學校也經常組織外出學習,但學習往往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操作方式,對如何建立小組、如何建立評價和激勵機制、如何保持小組行為的長期有效性等深層次的問題、可操作的措施以及指導思想等了解不深。
鄉鎮高中的整體管理理念、模式不適應小組建設的要求。小組建設是一種整體行為,要滲透到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學校教學、德育等各部門的相互配合,這就對學校整體的管理理念、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從思想到制度,從制度到行為方式等全面改革中,逐步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管理新要求。
2.鄉鎮高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進行小組建設
立足校情的培訓是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徑。理論培訓和體驗培訓相結合,體驗培訓為主,理論培訓為輔。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學生明確合作的必要性,包括教學互動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主體性教育理論、互動學習理論等。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有科學依據的。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當今的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都認為人們的學習過程是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要想讓學生改變不正確的學習、生活習慣,改造和重組原有的經驗,形成新的理念,就要讓學生切實體驗到小組學習合作方式的美妙之處。
集中培訓和隨時培訓相結合。新生一入學,學校層面、班級層面、科任層面就要進行針對小組合作的內容進行集中培訓,告訴學生我們要做什么、怎么做。
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采取隨時培訓的方式。培訓的時間可以是課前、課后、課中。
課前和小組長講清楚當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難點及小組討論時需要注意的問題;課中重點解決小組討論、評價、質疑等環節中出現的問題;課后再集中小組長強調當節課需要總結提升的地方。隨時隨地的培訓效果更好,但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的堅持。
建立評價機制,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長期性。小組建設主要是放權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管理班級,這就需要班級和學校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如果沒有激勵機制,小組建設就沒有目標,沒有動力,為此各班、各科都應該建立評價機制。學生的日常管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評價、反饋、質疑等學習行為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學生的個人衛生也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有評價就會有激勵。
各班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建立激勵機制,但要以精神獎勵、活動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立足校情的教師培訓是課改得以可持續進行的保障。小組建設看上去是學生的事情,但更多的是對教師舊有觀念、舊有習慣的挑戰,因此不斷地對教師進行思想和專業操作方面的培訓是課改得以可持續進行的保障。所以,對于小組建設,我們在外出參觀學習、請專家到校講座、自己模仿組建、專家考察診斷、自我再提升等做了許多工作。
教學部門、德育部門相互協調,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促進小組建設。小組是在原有班級的管理模式下,對班級管理職能的進一步細化。加強小組建設,既要做好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時的小組管理,又要做好班級日常管理中的小組管理,需要兩個部門統一出臺一套整體的小組建設要求,同時要能夠不斷結合學校實際進行創新。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均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