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瓊

一、困境與反思
1.當前學校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現狀
“大統一”的思想格局。學校長期以來一直沿用“大統一”的思想格局,統一試題、統一時間、統一批卷、統一答案、統一的結果處理,唯上級試卷為學生評價的法寶,不能更改、變動試卷。更為統一的是每個學校都是考試前10分鐘才能統一拆開密封線。絕對的統一,絕對的單一。
唯分數的優生優干評價。當前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完全是以考試成績論高低。期末,我校根據語數外、品德與社會、科學五門課程的總分,依次排名,以此確定校級三好學生和校級優秀學生干部。如果總成績達標,英語、科學、品德與社會的成績沒達到規定的分數,仍不能評選校先進。每學期開學,學校都將上學期評出的優等生署上班級姓名張榜公布在櫥窗里,接受全校師生及社會、家長的評議。
默默無聲的運動會發獎。無論是學生的單項獎,還是團體獎,都是在運動會期間,由某某老師“及時”地發給領獎者。發獎的人不是領導,發獎時間不是安排在隆重的時刻,發完后也沒有聽到領導對獲獎學生的表彰。我們許多為關注健康、發展體育運動辛勤工作的教師沒有聽到一句肯定之辭,那些積極鍛煉身體、發展體育特長的同學也沒有得到該有的掌聲。
2.反思現狀存在的不足
以上現象說明,來自教育及社會環境中的功利思想支配下的重智傾向,以及由此建構起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觀、質量觀在很多地方依然根深蒂固。在很多人眼里,教育的意義就是現在考高分,將來考重點中學,考名牌大學,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或出名、或發財、或升官、或進城。于是,為了能讓孩子取得好成績,教師不惜占用孩子們的課余時間,甚至不顧及他們的個體差異。應試教育的重壓使教育漸漸地遠離了生命、遠離了生活、遠離了時代、遠離了大自然。
蘇霍姆林斯基很早就指出:我們的教育信念應當是培養真正的人!不能讓競技代替了本該屬于孩子們的快樂,警惕‘超值的利益訴求,損害了孩子的健康,家長應該理性,社會更有責任,沒有生活的‘考試機器也很難有創新的能力。然而現實卻是:不少孩子上學后,原本明亮的眼睛漸漸變得暗淡無光;不少上學前能問十萬個為什么的孩子,竟連一個為什么也問不出來了;上學前個個都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覺,上學后卻被“壞孩子”的標簽替代了。求知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多數孩子上學后卻不再覺得幸福,人最寶貴的善良、自信、快樂,求知欲、主動性、創造性,正逐漸離孩子們而去。我們的教育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精英,但同時也制造了更大一批帶著失敗心理走向社會的學生。
不僅如此,許多教師也同樣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心理不健康者大有人在。許多教師感覺有時發火、生氣是自己沒辦法控制的,煩躁憂郁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教師情緒。“教育本應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完善和發展,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高,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的精神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換句話說,沒有教師的幸福感覺,就很難有學生的幸福感受。
二、理想與爭鳴
1.改變現狀,實施發展性評價
新課程積極倡導發展性評價,其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發展。
作為80年代以后興起的一種教育評價,發展性評價因其不再是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
發展性評價,主要是基于發展者自身的現實狀態與過去情況進行比較,從而對發展者的發展水平、發展潛力做出綜合的判斷,自己與自己比,通過縱向比較分析來明確主體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從而估計信息、明確防線,以追求更快、更好的進步。
它有以下重要特征:以評價者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
2.確立評價總目標
新的教育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點是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進思路是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就小學階段而言,班主任的工作總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具體來說就是指導學生學會健體,啟迪學生學會學習,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引導學生學會審美和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圍繞這些具體目標,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學生每個階段的成長目標。既全面培養,又突出重點。尤其要注重通過發展性評價方案的引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今年一開學,我就給學生發了一份“我要做個好孩子”的調查問卷,要求他們認真填寫。當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后,我和孩子們就感恩父母、保護視力、發展特長、三閑(閑思、閑話、閑事)等問卷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了為期幾周的熱烈討論,期間采用了口頭作文、日記、開展班隊活動等形式來交流思想。通過學習交流,學生逐漸認識到了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性。然后,我和學生一起討論制定了學期班級總目標和個人奮斗目標。并承諾,只要本學期實現或部分實現了自己預定的目標,就可以得獎。獎由自己命名,分低、中、高三個層次,即,我認為我可以得到什么獎?我很想得到什么獎?我最想得到什么獎?每個獎項下面都由自己擬定幾條具體標準,不同層次的獎項,擬定的標準不同。學生在一片歡呼聲后,都很認真地寫下了自己希望得到的榮譽稱號和標準。
有了可行性目標的召喚,班上那些做事不積極、學習不主動的孩子漸漸有了變化。雖然他們仍有懈怠,或者忍不住犯錯,但只要我悄悄地提醒他們:“不要忘了你的目標哦!”“還要努力才行啊!”每當這時,學生就會羞愧地點點頭,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每個月,我都會以問卷形式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平時則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漸漸地,孩子們的表現越來越好。
問卷調查和由此展開的討論,轉變了學生的思想。而榮譽稱號的自主選擇,則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差異,發展差異的育人理念。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選定了極富召喚性的實際目標,方向明確,主動性強,全面和諧地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摸索與學步
1.做好書面評價
目標是方向,是幸福成長的一個個里程碑。但光有發展性目標還遠遠不夠,學生的幸福成長還必須有具體的評價策略。
用好一張表。評價表是最常用的評價工具。它以“質性評價”為主,既可以反映學業成績又可以關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其評價主體強調“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再根據實際情況考慮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評價表填寫方便,可長時間使用,因此在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糾正不良習慣上大有可為。
用在培養好習慣上。如,受課業負擔重和外界環境的影響,現在的小學生普遍不喜歡讀課外書,為此教師和家長都十分擔心孩子的精神成長。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了課外閱讀評價表。以每天的自我評價為主,周評則由老師、家長、同學或自己填寫。開始幾周最好由教師寫周評,評語做到熱情激勵和友情提醒。為了鼓勵學生主動閱讀,不要給學生下達任務,更不要建立監督機制,唯一的要求就是誠實填寫。每周小結則做到評而不比,贊而不責,以榜樣示范,以輿論引領。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閱讀興趣明顯增強(見附表一)。
用在糾正壞習慣上。每個班都有習慣差的學生,他們往往因為習慣差而成為老師工作的“重點”。實際工作中,許多負責任的老師都會靠“守”來矯正他們的壞習慣,可往往因為難以堅持,沒能守住。有的老師則使用另外一個字——“逼”,但莊家不能拔,孩子不能逼,效果不佳。筆者推薦,為習慣差的學生制定特殊的成長記錄表,動員他們填寫,使他們自己跟自己斗,達到分化瓦解壞習慣的目的。以下就是我為聽講習慣差的郭子豪同學制定的“我要聽講”評價表(見附表二):
第一周,他有一天半的時間聽講,我在周評中寫道:在五天中,你能有一天半的時間調動“好我”打敗“壞我”,真的很難得。相信下一周你會取得更大的進步。第二周他有三天聽講,我立即為他寫了優點卡,貼在教室的光榮榜上。第四周他幾乎天天都能認真聽講并且主動發言,我為他發了優點卡和獎品。
學生自行設計表格,進行自我教育。班主任可以先找可以信賴的學生來試行,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在學生自我感覺不錯時,及時調查了解,檢驗學生自我填表評價的效果。如果效果好,可以鼓勵班上學生都來設計表格,堅持填寫,進行自我教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改革倡導發展性評價,突出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注重發展和變化的過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各具特色的評價表,充分體現了“綱要”的指導精神,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和諧地發展。
用好優點卡。優點卡是用來表揚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所取得的較大進步。作為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有效評價工具,獲得它對學生來說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
使用前,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優點卡雖然形同書簽,但卻不是一張普通的書簽。因為它不僅證明自己有優點、有進步,更代表著教師、家長、同學對獲得者的肯定。因此,它很珍貴。有了它,獲得的同學便能吸取更多的信心和勇氣,去繼續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更大的成功。
優點卡的制作一定要精美,要求在設計上充分體現獲得的意義和獲得者的心情。低年級可統一印刷,中高年級則可以發動學生制作。優點卡的發放分兩種情況:一種為學生主動申請獲得;一種為教師帶給學生的意外驚喜。學生主動申請要以填寫的“評價表”為依據,一般看近兩周的記錄情況。意外驚喜則由班主任聯合所有任課教師來觀察學生,只要學生有進步,就可以寫。優點卡的擬寫要抓住五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細節、教師點評,缺一不可。其中“細節”表揚是關鍵,但不要像“操行評語”那樣空泛。
優點卡的發放為每周一次,時間選在每次班隊活動時間,發放時一定要隆重。獲得優點卡的學生將在一周的朝會課上被反復表揚,優點卡可以貼在班級的黑板報上,可以帶回家給爸爸媽媽欣賞,可以作為書簽夾在課本里。
“優點卡”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學生主動培養自己身上的“好我”、發展“好我”、讓“好我”越來越強大。它既改變了過去口語激勵的瞬間性,又滿足了學生希望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優點卡形式新穎、內容充實,既具觀賞性,又具有收藏價值。更重要的是一個孩子的優點通過宣傳成為全班孩子的優點,成為全班孩子努力的目標;一個星期頒發、宣傳一批優點卡,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正確的輿論氛圍,形成了一個健康的輿論導向,此時的力量就大了。每一個小小的優點,通過分享機制放大,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做好口頭評價
日常工作中,更多的評價是教師的話語。有些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不是肯定成績,而是發現缺點,他們用放大鏡找問題,以訓斥的方式解決問題,結果弄得學生灰頭土臉,情緒低落,得不到積極發展。有些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又太過“積極”,有時竟對學生錯誤的做法也給予肯定,美其名曰尊重個性。其實,以上兩種做法都會讓學生迷失方向,發展受阻。
為了避免一味地批評或一味地表揚,楊瑞清開出了這樣一個比例,激勵占9%,包容占90%,然后留有1%去提醒。他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要保留這個提醒的底線,但提醒不能太多,激勵也不能太多,孩子的成長更多的是在一種自主的狀態下完成的。魏書生老師則說:“我總引導學生多學習,少批判,大家互學長處,長處越來越多,大家關系越來越融洽,班級就好管理了。”兩位老師的評價觀都值得借鑒。
前段時間我和幾位同事一起指導學生排練“誦讀”節目。由于學生有五十多人,個體差異明顯,排練不太順利。有的教師著急,一會訓斥這個不守紀律,一會訓斥那個動作難看,學生一臉不高興,做得好的就埋怨做得差的,做得差的要么沮喪,要么無所謂,要么不服氣。一見這種情形,我總會搶著指導,把狀態好的同學請到前面,讓他們單獨示范,有時由我模仿示范。學生都很享受這種肯定,很歡迎這種示范,大家互相學習,氣氛融洽了,效果也好了。
其中一個叫郭栩睿的孩子領悟能力強,獨誦時氣宇軒昂,感情充沛,但他個性過于張揚,只要一閑下來,就不老實。教師總是批評他。他有時乖乖聽,收斂一會,有時明顯不服氣。由于郭栩睿好表現,我便多次單獨指導他誦讀,每次他有較大進步我都會當著大家的面肯定他,并讓他單獨示范。積極的評價和指導讓他十分舒展愉悅,我也偶爾提醒他約束自己,處理好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雖然他仍然會犯錯誤,但明顯次數少了,看著他的變化,教師也給予了他最大的包容,他更是樂在其中。
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先生的話啟示我們: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評價一定要著眼于孩子的幸福成長,著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人性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教育評價一定要多肯定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成長。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白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