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沐芬
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學生能發現蘊藏在古詩詞內的古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呢?以下就是筆者的一些見解:
一、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都是歷代的經典之作,或膾炙人口,或意義深遠,也體現著那一時期的人文、建筑特色等,其中的建筑美、韻律美能有效地提升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所以,古詩文的學習非常有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古詩文特有的朗誦方式,能讓學生深刻體味到古詩文的韻律美、感情基調,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所學的古詩文,體會古詩文的美。
如,在學習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給學生播放該詞改編的現代歌曲《月滿西樓》,讓歌曲把學生帶到古詩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一改往日枯燥、古板的教學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接著,教師再對古詩文進行相應的講解分析,把學生帶入李清照生活的那個朝代,看看女詞人的生活環境及詞人的感情狀況,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讓學生全面了解古詩文的創作背景、隱含的深意、詞人創作時的心境等。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做到融會貫通,遇到一篇詩文就能夠全面地分析出創作人的情感變化,體會到學習古詩文的樂趣,學生就會更加喜歡學習古詩文了。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
與傳統的“黑板教學”相比,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下的多媒體教學能使教學內容更具趣味性。多媒體教學能夠從聽覺、視覺等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專注于課堂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圖文、視頻等對滕王閣的歷史文化背景做全面地介紹,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全面地了解所學課文的文化背景。接著,教師可以對滕王閣序中的經典名句進行分析,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也就更能理解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和朝代的背景,更好地參透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因此,把現代信息技術靈活地運用于初中語文傳統文化的教育中,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古時候的人和事變得更加的形象化、真實化,學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心境、理解詩文的含義。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師應積極組織相應的課外活動。具體做法如下:
1.設立古詩文興趣小組
通過設立古詩文興趣小組,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小組定期開設閱讀與交流課,閱讀自己未學過的古詩文,與同學一起研究不懂的知識點,深化學生對古詩文的認識,使學生更加喜歡中國傳統文化。
例如,在課前播放《成語大會》的相關視頻,讓學生討論成語的出處,了解成語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蘊含的深意。通過交流,學生就能更直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這種方式非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
2.在特殊的節日展開活動
教師可以把民俗文化與古詩文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同時學習好古詩文知識。
例如,在端午節的時候可以向學生講解端午節的由來,讓學生知道這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節日。并向學生介紹屈原的生平,屈原的《離騷》《懷沙》等作品,加深學生對屈原作品的認識。
3.注重學生對古詩文的積累
古詩文的學習也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
在平常的學習中,要讓學生養成隨時積累的習慣。如,教師可以在某一時段內要求學生積累關于某物的詩文,在某一時間段又要求學生收集表達某種感情的古詩文。并對學生的古詩文積累進行定期的抽查,了解學生的積累情況和掌握程度,督促學生學習古詩文。
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每一個教師的努力,要找出切實可行的、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式,相信通過廣大教師的不懈努力,廣大初中學子定能更好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江蘇寶應縣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