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捷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教師要給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以積極的引導,從生活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道德體會。
一、挖掘生活資源,引導教學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教師要想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就要結合實際生活對教材上的資源進行整合分析,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來掌握學習內容。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七上第一課“我是中學生了”的時候,正好是開學階段,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實際情況來展開教學,帶領學生參觀校園,讓學生充分了解校園的一草一木,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對陌生的環境有更多的了解,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接下來的時間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面對新的環境,自己有什么感受?對校園內的環境設施是否滿意?這些問題都可以作為討論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發表意見,真正感受到學校新生活的含義。
二、結合生活情境,開展教學
教學過程中,很多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要想讓他們對思想品德課程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就要讓學生對實際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于實際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并且有一定的生活經歷,所以說學生的這些生活經歷也會對他們的思想品德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態度等都是影響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師在展開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時候,要結合實際生活當中的情境來開展教學,從學生最熟悉的現象或事物著手,真正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學習“環境保護”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描述這樣的生活情境,在公園內、馬路上經常會看到有環衛工人在清掃垃圾,公園的水池里經常漂浮著各種各樣的垃圾袋、食品包裝袋、礦泉水瓶等,這些都需要環衛工人去打撈,有些環衛工人甚至為了撿起馬路中間的一個礦泉水瓶而受傷甚至喪命,但是還是有人會隨意地丟棄垃圾,特別是在各個旅游景點,這種現象更是隨處可見,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呢?這種現實生活情境能直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相關的生活情境的描述,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并且學生也會意識到環境保護是需要大家來共同努力的,每個人都應該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保護好環境。
三、設計生活問題,體會思考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整合,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的教學,讓學生在更加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分析。為了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在思想品德課堂中,要想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就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簡單的生活化問題的引導就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通過思考分析這些問題,學生能夠對所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體會,進而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比如,在學習“抵制不良誘惑”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身邊的朋友遞給你一根香煙,并且一味地慫恿你嘗試,你會怎么做?”“如果有同學邀請你去網吧,你會怎么做?”“上網不小心點開了黃色網頁,怎么辦?”一些學生的自律性比較強,可能不會接受,但是有些學生卻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因為存在僥幸心理,認為一次的嘗試應該不會有問題,所以說面對相同的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深入的分析,將后果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分析給學生聽,讓學生去聯想,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面對不良誘惑的時候,學生能勇敢地說不,進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總之,思想品德課程的內容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更好地發揮思想品德課程的引導作用,讓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啟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