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紅燕
【摘要】千百年來,古詩文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shù)代中國人。它的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有,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經(jīng)驗的總結、情感的沉淀。然而,由于古詩文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較大距離,學生們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們的內涵。因此,多角度地引導學生感其情,曉其意,體其境,悟其旨,才能真正領悟古詩文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轉換語言描繪圖景展開聯(lián)想吟詠歌唱故事增趣名聯(lián)渲染積極理解
在目前的中學古詩文教學實踐中,還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教學思想:不少中學語文教師簡單地認為,教好古詩文,就是“講透”古詩文中的字詞句含義及用法,同時讓學生讀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古詩文內容的教學任務,實現(xiàn)了古詩文的教學目標。這種“以言代文”“以講代學”的教法,其實是一個極大的教學誤區(qū),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讓學生很好地把握詩文所描繪的鮮明、獨特、感人的形象,進而不能領悟作者反映社會生活的強烈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共勉。
一、 轉換語言,深入淺出
我們應把書面語言變成生活語言,把作品中很難懂的字眼換成相對應的風趣明白口語,以充分表達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講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我就緊抓住作者杜甫在國破家亡時局中凄楚的處境、悲涼的心境以及面對“群童抱茅”時無可奈何的感情,這樣譯道:“南邊村莊上的一群孩子啊,欺侮我年老體弱,竟當我的面作起‘賊來了,公開地抱著散落在地的茅草,溜進竹林里去了,我左喊右喊,喊得唇干舌燥也沒有用,只好拄著拐杖回來,獨自嘆息了。”這種完全進入人物內心深處的講述和那種從生活中提煉出的精美、抒情、押韻的口語,就能把學生吸引住。
二、 描繪圖景,生動再現(xiàn)
有些詩歌作品,既是詩,也是畫,如果我們能指導學生把作品中的絕妙圖景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甚至能把作品中的各個畫面勾勒出來,聯(lián)系成一個整體,那么,學生對于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對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講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可以用生動的語言勾勒出文中絕妙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游子在瑟瑟秋風中,騎著瘦馬,在年代久遠的驛道上緩慢前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著即將歸巢的烏鴉在樹上盤旋,他走過流水潺潺的小橋,來到了橋畔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傍晚的太陽就要向西墜落了,自己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這種生動精練的語言,一下子就把文中絕妙圖景再現(xiàn)了出來,如若勾勒下來,不失為一幅絕妙的“秋郊夕照圖”,學生的腦海中從此有了鮮明可感的景象,背起詩來也就迅速多了,而且也不容易遺忘。
三、 展開聯(lián)想,深入理解
自然界中的景物,有些早已成為人格的象征,如“松”“梅”“竹”“菊”等,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有些景物在我們民俗觀念中早已成為某種意義的象征,如“南山”“龜獸”等是長壽的象征。有些詩歌將自然景物與人生追求融為一體,對于這些作品,我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聯(lián)想,來深刻理解作品的意境美和豐富內涵。
如欣賞陶淵明的《飲酒》詩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時,我不僅引導學生按傳統(tǒng)方法分析了“見”字的意蘊,而且還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思想品格、生活經(jīng)歷等進行相關聯(lián)想:古人采摘菊花不是單純地為了欣賞,有時還帶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即將菊入酒以求延年益壽,而遠處的南山,在古代民俗觀念中,也常常是長壽的象征,在詩人視線由近處的菊花無意間推向遠處的南山時,竟使兩個間隔著巨大空間的景物,在“延年益壽”這個意義上不期而遇了,而這與詩人返樸守拙以盡天年的內心意向也是不謀而合的;同時,菊花還是品格高潔的象征,我們看到詩人采摘的菊花,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詩人那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凌霜傲骨,聯(lián)想到詩人寧肯“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也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潔志趣。
四、 吟詠歌唱,長留心間
在古代,詩與歌始終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各類藝術中,詩歌與音樂是最接近的藝術,她們是孿生姐妹:在音樂中,我們會感受到詩的因素;在詩歌中,我們會體驗到音樂的特質。正像音樂必須通過演奏、歌唱來表現(xiàn)一樣,詩歌在吟唱、朗誦中也能更充分地發(fā)揮其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為此,我在教學中也嘗試著開展了唱詩活動,即對新教材中的古詩文進行賞析,在充分把握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把詩詞轉換成學生喜聞樂唱的歌曲。
在新教材中,有不少古詩文已經(jīng)被著名作曲家譜成了曲廣為傳唱,如蘇軾的《念奴嬌·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等,這些可以直接拿來教唱;還可以將一些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直接套在相應的古詩詞上,如將《迢迢牽牛星》套上《彩云歸》的曲子,意境和風格都十分協(xié)調。本來一些難記的古詩詞,經(jīng)過這樣的傳唱,學生們便牢記心間,經(jīng)久不忘。
五、 故事增趣,加深學習
在講述古詩文過程中,我們要善于以事明理,穿插有關的逸聞趣事或典故來吸引學生,加深他們對作品的學習。
如講《雁門太守行》時,介紹唐人張固《幽閑鼓吹》證載的一則趣聞:元和二年(807)秋天,著名文學家韓愈任國子博士分司東都(洛陽),李賀帶著詩歌求見韓愈。愈“送客歸,極困。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首篇《雁門太守行》曰:‘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卻援帶,命邀之。”這首詩頭兩句就打動了韓愈,難怪后人把它視為李賀的代表作。這則趣聞加深了學生對這首詩地位的認識。詩中“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學生可能不理解,不妨介紹其典故: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相傳是戰(zhàn)國燕昭王筑,置千金于臺上,延請?zhí)煜缕娌拧T娙艘眠@個典故,既與戰(zhàn)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這樣的介紹增進了學生讀這首詩的興趣,他們讀起詩來也更加投入了。
六、 名聯(lián)渲染,加強認識
對于一些名篇的講述,我們可以引用一些描摹傳神、議論精辟的短詩或對聯(lián),便于深刻的說明事理或渲染氣氛。
如講諸葛亮的《出師表》,開始就可以板書一些贊美和嘆惋諸葛亮的名詩名聯(lián),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通過這些,教師大談此表對后世的影響,以調動學生的興趣。這種以名詩、名聯(lián)比襯渲染的方法,能增進講授的魅力,加強學生的理解力。
七、 調動學生,積極理解
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他們的參與意識較強。若教師自己不停地講,不給他們發(fā)言、插話的機會,他們就會興致減少,積極性受到壓抑。因此,教師講時還得適當?shù)靥釂枺蛴幸獠话言捴v完讓他們接續(xù)。
如串講《記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院子里怎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學生起初也很納悶,再往下讀,頓時茅塞頓開,因而興致勃勃地回答:“不是藻、荇,而是月光下竹柏的影子”,課堂氣氛立即活躍了起來。
詩文欣賞千古事,得失成敗寸心知。以上淺述僅是冰山一角,觸及皮毛,但或許能引導學生感其情,曉其意,體其境,悟其旨,從而真正領略古詩文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