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勝
摘 要: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多而沒有順序性,都要靠學生自己去把歷史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慢慢理順,這樣的學習方法會造成時間的過多浪費,還可能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失去耐心。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方法
通過初中歷史課的學習,讓學生最終實現通過學習歷史知識,以史為鑒,在將來的生活中利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提醒自己,對自己的將來大有益處。
一、緊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要分為三部分,課前、課上、課后。首先,課前一定要做到認真預習,通過預習將不認識的字或比較陌生的知識提前做到認真地查閱,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出明顯的標記,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其次,課堂上是最關鍵的步驟,通過自己的預習,在課堂上一定要認真聽講。最后,課后要及時地進行復習和鞏固。仔細地將老師課上所講的內容回憶一遍。然后將知識列出提綱,再根據提綱把詳細的內容填進去,這樣就可以將自己學習過的知識再復習一遍,而且更具有條理性。
二、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而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亦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組織學生學習是一項基本任務。教學過程是一種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性的特殊認識過程,教和學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教就沒有學,沒有學也就無所謂教。“學”的規律是“教”的規律的基礎,“學法”是“教法”的依據。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能力,不僅能調動學生學會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增進學習效率,而且能培養學生自立精神和責任心,促進學生成才。
三、培養有效的歷史記憶法
歷史知識的記憶是學好歷史的關鍵。而現在的學生,由于長期地進行一些簡單繁復的背誦,導致不僅沒有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更使得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逐漸在死記硬背中消磨。因而一些有效的記憶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高效學習。
1.比較記憶法。所謂比較法,就是對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等進行比較和對照,分析其異同及緣由,從而尋求歷史規律的一種方法。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這單元里面涉及到好幾個不平等條約,因而在日后的單元復習中可以將這些相似的條約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割地、賠款、開阜、其他特權、歷史意義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較,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清楚的理解單元重點知識點,還可以讓學生在分析對比中進一步認識到清朝封建統治腐朽與落后,從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邏輯結構:中國事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在實際授課中有意識的加以引用這種方法,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2.歸納記憶法。這種方法適合在學習新知識時,更適合復習。中國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學習完《辛丑條約》以后,我們就應該進行一下必要的總結歸納了。條約的內容一般就是圍繞著割地、賠款、通商來表述的,我們可以歸納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這三方面都有。只有《辛丑條約》與眾不同,它沒有通商口岸,而且在眾多的條約中,它的賠款數額最大。我們可以歸納出三個條約對這個社會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我們還可以歸納出英國和日本都單獨分別挑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同時他們還都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聯想記憶法。對于歷史的學習方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死記硬背!簡單的認為只需要把書上的知識點全背出來就可行了,殊不知這其實是一種事倍功半的歷史學習方法。所以,我們在學習歷史時的記憶環節可以采用聯想記憶的方法來進行學習。一般來說聯想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縱向的聯想記憶法一般指是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理清事件的發生過程。例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五四運動(1919)——中共誕生(1921)——國民大革命(1924-1927)——國共十年內戰(1927——1937)——抗日戰爭(1937-1945)——解放戰爭(1946——1949)。在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前,將此順序羅列出后,將相關階段的大事件進行對應記憶。橫向聯系記憶法是通過把同一歷史時期,不同歷史事件進行關聯,或是把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性質、類型的歷史事件,進行相互聯系,從而達到高效記憶的效果。例如進行17-18世紀資產階級統治確立的記憶時,有意識的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進行關聯。
4.時間記憶法。歷史教材的時間很多,學生記憶起來有很大的困難。掌握了時間記憶法,學生能把握時間的脈搏,對歷史的年代分期有一個清楚的脈絡,能準確地來做排列歷史時間的試題。如1935年有著名的遵義會議,向前推10年,是1925年,有資產階級革命先驅孫中山逝世,再往前推20年,是1905年,有孫中山成立中國同盟會,通過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民主革命綱領,闡發了“三民主義”,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從這一年向后推10年,是1945年,在這一年,有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會議中共七大,這次會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也在這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現代的歷史學習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逐漸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探究問題,使學生從枯燥、沉悶的認知、記憶中解脫出來,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這些方式方法,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是教學的落腳點和歸屬。只要大家重視“學會學習”的指導和培養,真正實現教與學、教法與學法的最佳組合,一定能開發好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為老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要真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對于我們這些一線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秦童.對素質教育下學習方式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8.
[3]周桂花.以人為本,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淺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習方式的轉變[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6(2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