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江霞
摘 要:本文選取“行貨”一詞,對其組成成分,組詞規律,原始意義,詞義演化過程及詞義演變的原因等展開分析。圍繞“行貨”這個詞如何從古代漢語詞匯到現代漢語詞匯所出現的不同情況表示的不同含義,及其不同時代演變動因與方式,為認識詞匯化這個語言現象提供有力的幫助。
關鍵詞:行貨;詞義演變
一、“行貨”的成詞及詞義演變
1.“行貨”的成詞過程分析
(1)作為短語的行貨。“行”與“貨”組合在一起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如:
①為叔孫故,申豐以貨如晉。叔孫曰:見我,吾告女所行貨。 (春秋·《左傳》)
最初“行貨”還沒有成為一個詞,意為行賄,這說明“行貨”在當時主要記錄官方行為,帶有明顯的官方色彩。
據現有語料分析,在兩漢時期、隋唐時期,“行貨”的主要義項為“行賄、賄賂”,其義項主要有延承先秦時期的義項和發展趨勢,意義并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也沒有出現新的義項。
(2)“行貨”的成詞。“行貨”作為一個詞出現,最早約在宋代,如:
①介甫尋舉進士,以詩寄之曰:‘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龍鱗衣錦歸,傳語進賢饒八舅,如今行貨正當時。(褚人獲·《堅瓠三集·老蛇皮》)
這里“行”與“貨”組合在一起意思是“次品、次貨”,已經成為一個詞,具有結構的穩固性和意義的整體性,后代一直延用。
2.“行貨”一詞的詞義演變
(1)宋朝時期的行貨。北宋時期也延續了前面幾個朝代的義項,尤其是“行賄、賄賂”這個義項,仍在普遍使用。盡管“行貨”成詞以后最早的義項為“次品、次貨”,約在北宋時期。但是“行貨” 在南宋時期用來指“商品、貨物”。
如:
①十字街頭賣行貨,是甚麼?斷跟草鞋,尖檐席帽。(南宋·《佛語錄·五燈會元》)
顯然,隨著詞義的發展變化,“行貨”的地位又下降了,它也指一般的普通的商品貨物了。這里“行”與“貨”組合在一起意思是“商品、貨物”,且之一般的商品、貨物,已經成為了一個詞。
“行貨”指買賣的商品,詞義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由此可見,“行貨” 一詞在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中性用法的過渡階段,“行貨”最初的義項就是貶義的,后來又有了中性用法,在組合關系上受到貶義語境慢慢滲透形成的。
(2)元朝時期的行貨。元朝時期也沿承了前面朝代的義項,且主要保留了南宋時期“商品、貨物”這一義項。既有繼承,也有發展。“行貨” 一詞后又演變為“罵人的穢語”。 根據現有書面古籍文獻資料,“行貨”用來指稱一些不雅的穢語這一用法大致從元代開始,如:
①我瞞著員外,這里有個趙令史,他是風流人物,又生得驢子般一頭大行貨,我與他有些不伶俐的勾當。(元·《全元曲》)
其實“行貨” 一詞發展到后來還用指男性的生殖器,其貶義色彩更濃,到明朝時期已普遍使用,尤以《金瓶梅詞話》中使用頻率最高。
前面提到“行貨” 用物來指人具便有了貶義色彩,自然也就加強了其貶義程度。生殖器屬于禁忌語,用這一禁忌語來指人,具有貶義。[1]“一個詞一旦帶有了貶義,人們在非貶義的語境中就會漸漸排斥使用它,避免產生不好的聯想。“行貨”在其演變過程中,貶義漸漸占據了上風”。
(3)明朝時期的行貨。明朝時期,“行貨” 一詞也主要保留了前面幾個朝代的義項,并且主要保留了“行賄、賄賂;商品、貨物”這兩個義項,但其使用范圍并不如先秦兩漢時期,隋唐時期,以及北宋時期那么廣泛了。這說明,隨著社會大背景的變化,“行貨” 一詞的基本義項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剛開始占主導地位,使用較廣,慢慢地占次要地位,使用較少,而新的義項正慢慢的占據主導地位,后代也一直廣泛沿用,這說明詞義的演變既有延承性,又有革新性。隨著語言和社會的發展, “行貨” 這個詞在使用的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義項,意為“東西、家伙”,用來罵人、指人,這一義項,在明代的小說中,使用甚廣,如:
①薛霸便焦躁道:“你道沒有盤纏?便是李天王也要留下甲仗,生姜也捏出汁來。在我們手里的行貨,不輕輕的放了。” (明·三遂平妖傳》)
“行貨”之所以會產生貶義義項可能是語用的需要,需要表達這樣的概念,出于經濟原則,在原有的詞匯中找可以延伸表達這樣概念的詞,“行貨”恰好有這個語義可能性。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推斷出,在某種意義上人也可以成為某種貨物或是某種資本,如例句當中的人便都有某種利用價值,相當于貨物的意思,因此才用其來指人,且帶有貶義。“行貨”一詞不斷受到貶義的語境的滲透,其貶義用法漸漸凝固下來,感情色彩發生了轉變,意義也發生了偏移,從平面語用組合上的中性貶義,到慢慢凝固成基本義上的純粹貶義“東西、家伙”, 用東西貨物來指人,語義的側重點有所轉移。
(4)清朝時期的“行貨”
清朝時期,“行貨”一詞用來“指人、罵人”這一義項依然是主要義項。在清朝的很多小說中,此義項被廣泛的使用。這說明,詞義演變到一定時期,又具有穩定性。同時,“行貨”一詞也用來指“有權勢地位”的人。最早出現在清朝的小說《東度記》中,如:
①梁善說道:“小子只因四十無嗣,娶得外方一個行貨人家女子為妾。
這里,行貨意為“有錢的、有地位的”,相當于一個形容詞。此義項在清朝時期使用過,后代并沒有一直沿用。這說明,在詞義的演變進程中,有的義項逐漸淡化消失,不具有穩固性。而“行貨”表示“有權勢地位”這一義項在這一時期并不是主要義項,其主要義項是用來指人、罵人,詞義的感情色彩為貶義,這種用法一直保留到現代漢語方言中。
二、近代漢語中的 “行貨”
“行貨”在近代漢語中已經有“次貨”的意思,這一義項也一直保留在現代漢語方言中,其義項依然延續古代漢語中的詞義發展趨勢。
在現代漢語中,“行貨”這個詞使用頻繁,反映出方言詞和行業詞對全民語言的影響。主要指經過合法的報關手續等正規渠道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境外商品,對古代漢語中的貶義義項和中性義項并沒有普遍沿用。這說明,現代漢語中的“行貨”已逐漸淡化其在古代漢語中的貶義色彩和中性色彩,帶有明顯的褒義色彩。
三、結語
從我們對“行貨”一詞成詞過程和歷史演變規律可知每個詞都有它的演變規律,每個詞都有它的個性,但又反映出詞義演變的共性。詞義演變不僅局限于語言自身,還有時代生活的影響。
注釋:
[1]洪曉婷:《“爪牙”的詞義演變》,《語文學刊》,2012年第14期,第23頁.
參考文獻
[1]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洪曉婷:《“爪牙”的詞義演變》,《語文學刊》,2012年第14期.
[3] 紹則遂:《“行貨”的音義》,《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4]汪化方:《不堪重負的“行貨”、“水貨”》,《成都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