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益青
象棋是浙江省臨海市上盤鎮特色體育項目,象棋文化進課堂已有三十多年歷史。從這里走出了象棋世界冠軍特級大師金海英,象棋全國冠軍國家大師王定、王麗紅等一大批優秀棋手。
一、“棋文化”介紹
“棋文化”是一門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藝術。有人稱象棋為“智謀文化”,講究“智”大于“力”,“智”勝于“勇”。象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1.娛樂性。2.競技性。3.藝術性。4.智力性。
二、“棋文化”進校園的策劃與展開
1.組織機制。
(1)領導小組。
組 長:鎮宣傳委員
副組長:上盤中學分管校長
組 員:教導主任、教科所主任、象棋教研大組組長
(2)項目研究組。
組 長:分管校長
副組長:象棋教研大組組長
組 員:象棋教師、班主任老師
(3)主要職責與分工。
教師培訓:教導處
經費籌備:總務處
材料整編:課題組成員
活動組織:政教處
宣傳工作:辦公室
校本課程編寫:教研組
2.篩選與校本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建學校特色,走內涵發展之路”是學校新一輪發展的基本思路。我校地處農村,教學設施及教學條件相對落后,而象棋是一項成本低、見效大,普及大,及不受場地限制的體育項目。同時,象棋這項集科學性、藝術性、競技性于一身的智力運動,必成為素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加上其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歷史積淀是比較符合學校實際發展要求的。
3.課程化建構。
(1)教學時間安排。我校在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每班每周開設一節象棋課,同時,大課間時間分別按年級安排象棋興趣小組。
(2)組建教學能力過硬的師資隊伍。象棋教學分別由本校象棋教師和外聘象棋教練執教。學校通過組織象棋的校本教研活動,以及帶領象棋教師外出考察學習等活動,開闊眼界,提高技能水平和教學能力。
(3)編寫特色教材。為了讓象棋得到更好的普及,結合學校實際,我們編制了校本教材《象棋》第一至第三學段。每學段教材共24課,以小博士引領的形式,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教學內容循序漸進,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
(4)教學模式的構建。象棋理論以磁性大盤棋講解為主,強調理論運用到實戰中。通常講課、實戰約各占二分之一時間。我們制定了符合特色象棋課程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
導入——范例演示——總結方法——自主參與——課堂對弈
(5)教學方法的整合。課內教學的目的是進行象棋的普及,在學棋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智力,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符合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采取相應的方法。一般可采用:
一是講解傳授法。基本形式是教師對象棋知識和理論進行講述、講解,向學生傳授,學生再通過反復練習來逐步掌握的教學過程。
二是示范觀摩法。基本形式是組織學生通過觀摩教師或高級棋手以實戰形式進行的示范式教學過程,學生經過觀摩和教師的指導,可以獲得實戰的基本要領技巧、戰術的運用等經驗體會。在觀摩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摘錄棋譜;說出對棋局的理解;提出疑問,討論解決等。
三是測驗反饋法。從測試中可以了解學生個體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及總體的學習進度,還可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也是一種很好的反饋形式。
四是研究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與學生就象棋技藝的某個專題或有關比賽的某個環節,開展研究討論的教學方式。
4.“棋文化”教育內容及策略。
(1)挖掘豐富的育人價值。
①學生的“棋藝”的普及與提高。提高學生的“棋藝”,可以從課內普及和課外提高兩條途徑展開。
首先課內要根據各學段學生的特點,制定可操作的教學計劃,并落實實施。其次,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象棋教學評價操作系統和方法。考核內容包括象棋基礎知識、象棋運動技能和棋風、棋品等,分別以書面和實踐對弈的方式進行。
②學生的“棋智”的培養。創造力的培養。棋局如人生,變化無窮。我們不可能找出兩盤一模一樣的棋局,即使是跟同樣的對手下一千盤棋。因此,棋手必須在每一盤不同的棋中找尋獨立的變化以及最佳走法,從而啟發學棋者創造力。
③象棋“棋品”的熏陶。培養學生道德規范。陳毅曾經說過:棋道雖小,品德最尊。的確,下棋是一個人人品的最好體現。如何讓學生感受棋道呢?我們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象棋典故,名人故事等。使他們受到道德的熏陶。
(2)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建設棋文化,樹立創建特色意識,突出學校個性化發展,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優化學校管理,豐富學校內涵,提升辦學品位的重要舉措。
①環境布置,營造濃郁的象棋氛圍。為了讓學校的棋文化特色彌漫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去影響造就人,讓學生置身于充滿“棋文化”氣息的環境中,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棋文化”,受到“棋文化”的熏陶,我們首先就要營造一種氛圍。
②以活動為載體,激活象棋特色的校園文化。精心設計棋類活動。利用各種挈機,結合本校實際,充分挖掘資源,精心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棋類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棋文化”。
A開展校園棋文化藝術節。充分發動學生參與,創造條件,精心組織,這樣即突破了以往單純的技藝比拼,增添了比賽的趣味性,又加強了學生對棋文化的認識。
B在實戰中提高技藝。組織傳統的比賽,如同年級友誼對抗賽,車輪戰表演賽等。利用節假日組織比賽。從實戰中提高能力。
C走出校門,加強外聯。通過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宣揚校園“棋文化”并通過走出校門,邀請來賓,不斷深化棋文化特色。
三、研究成果
1.“棋文化”研究增強了學校軟實力。
(1)通過研究和實踐,,學校的辦學特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形成了象棋文化從課堂走向社會,從社會回歸課堂的良性循環,彰顯了學校特色。
(2)通過研究,探索出一條以“棋文化”為挈機,提升學生素質和學校品位,豐富校園文化的新途徑。
(3)通過挖掘棋文化的育人功能,進一步促進學校和諧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風。
2.“棋文化”研究使象棋教學體系更加完善。
(1)通過研究,研究小組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象棋教學體系。象棋教研組成立,象棋教材的編寫,使象棋教學從傳統的經驗型教學逐步向探索型發展。
(2)通過積極探索,象棋教科研成果顯著。如王賢章老師撰寫的論文《重視校園象棋文化教育 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獲臺州三等獎等等。
3.“棋文化”研究增強了學生學棋的興趣,促進其素質的發展。
(1)通過研究與實踐,學生對象棋有了更深的認識,消除了以前認為象棋就是雙方對弈競技的認識,轉而提升到了對象棋“文化”的觸摸。
(2)近年來,我們圍繞課題,認真探索棋課與各科教學的結合點,研究棋類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積極意義,努力通過象棋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以下是我們研究組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及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待完善:
①協調社會、家庭、學校之間的關系。
②注重象棋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象棋課題研究。
③受學校實際情況限制,學生活動范圍比較狹小,應努力擴大活動場所與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