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青
摘 要:邊疆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仍處在較低的水平,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等化,需要從健全財政保證機制,擴大轉移支付,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動群眾力量挖掘民族傳統文化和創建文化資源協同機制來構建。
關鍵詞:邊疆民族;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2015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意見》還提出要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積極推動邊疆治理,推進邊疆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面貌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文化建設方面,邊疆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設施逐漸增多、文化事業逐步發展;但從邊疆民族地區的總體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建設總量上看,與沿海、內地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民族邊疆地區義務教育發展、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人均圖書量、公共衛生服務等與發達地區相比嚴重落后,造成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給社會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一、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時代訴求
公共文化服務就是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 。當前全面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形勢下,促進邊疆民族地區文化服務的現代化、構建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成為當前邊疆治理的重要任務。
1.以人為本理念的充分體現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確保人民能夠表達文化主張、參與文化創造、享受文化成果 。推進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就是要保障邊疆民族地區民眾的權利、落實文化惠民的民生理念,滿足民眾在文化上不斷增長的需要,使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體現。
2.和諧社會構建的必然要求
和諧社會指的是和睦融洽、社會各階層齊心協力的一種社會狀態。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落實科學發展觀,使我國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豐富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民族邊疆地區由于經濟較為落后、發展水平較低,導致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上與內地及沿海存在較大的差距。自古以來,“不患寡而患不均”,推動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就是為了使邊疆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能夠盡快的跟上本地區的實際經濟發展水平,進而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3.文化自覺自信的內在要求
文化人同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和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其作為精神動力和依托,從來都是國家與社會不可忽視的非凡領域 。習近平同志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充分的發揮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促進民族認同、增進民族團結和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使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正是樹立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和實現文化認同的基礎。
二、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現實境遇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隨著政策的不斷細化,呈顯著上升的趨勢。但在民族邊疆地區,受自然環境、民族差異、文化差異等影響,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邊疆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與內地、沿海存在較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存在失衡現象。
1.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配置不均
2015年,我國公共預算支出175768億元,其中文化事業費682.97億元,占0.39%;而2010年我國文化經費525億元,占比0.59%。通過對比發現,我國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同時,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速度低于同期財政支出增長速度,與文化事業投入“增幅不低于財政收入增幅”的要求相悖;此外,國際圖書聯合會人均藏書量標準是1.5-2.5冊,而我國2015年人均藏書量僅0.61冊。再者,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文化投入不平衡,2015年縣及縣以下的文化事業支出比重相較于2014年下降1.6個百分點;東部地區文化事業費占42.1%,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占24.1%,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占28.4%,比重反而下降0.9個百分點。
2.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觀念落后
我國由于地理環境、歷史、社會、經濟發展等原因,雖然近年來東西部差距呈現縮小趨勢,但總體水平差距仍很大。以2015年各省GDP為例,排名第一、第二的廣東、江蘇兩省GDP分別為72812.55和70116.4億元,西部地區12個省(直轄市)的GDP不過145521.4億元,僅相當于廣東江蘇兩省的GDP。西部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西藏五個省的GDP總額僅22470.33億元,不到廣東的三分之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造成邊疆民族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滯后,民眾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如宗法觀念、臣民意識等因循守舊的思想還較為普遍,公民意識薄弱。
3.文化人才工作隊伍缺乏,素質不強
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是指的是為人民群眾、社會發展等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作、傳播人員以及文化服務志愿者等,需要一定的專門知識,與其他公共事業相比有一定特殊性。當前邊疆民族地區存在缺乏人才的現象,現有的人才存在學歷偏低、專業不強、年齡老化、知識陳舊、結構失衡等問題,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推動。同時,由于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層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夠重視,缺乏人才主體意識和文化自覺,對人才引進、人才發展等問題去缺乏全面的認識和科學的把握,人才發展需要從屬于工作需要的現象還較為普遍。
4.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不足,有待挖掘
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的文化資源,蘊藏著極高的文化、藝術等價值;但少數民族文化屬于邊緣文化、弱勢文化 ,目前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還停留在表面上,未形成富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效應,資源整合程度有待加強、開發宣傳和推廣還有所欠缺。民族文化在傳承上缺乏系統的傳授,很多文化資源面臨失傳。民族語言瀕危,很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不會講民族語言;民族作品失傳,某些民族口頭流傳的文學藝術作品面臨失傳的困境;民間工藝日漸消失、民族特色消失,特色的服飾被漢族服飾取代、日常生活風俗和禮儀被廢止或遺忘等。
三、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路徑構建
1.健全財政保障機制,堅持均等化導向加大財政轉移支付
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要擺脫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較低的現狀,實現民族地區和非民族地區水平的趨同,需要政府堅持均等化導向,把邊疆民族地區的特殊性納入考量范圍,在政策制定以及財政支持上向民族地區體現政策性的傾斜。由于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方財政收入薄弱,文化事業發展經費存在較大缺口,使得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較差、水平較低,甚至部分項目仍處于空白狀態。這就需要中央財政加大轉移支付,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占比 ,鼓勵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這不僅是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戰略的需要,也是公平原則在公共文化分配領域上的體現。
2.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引入市場機制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
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程中,政府單一主體的供給方式存在著不足之處,同時一些政府“家長式”作風,造成了民族地區和非民族地區在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建設上發展失衡。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考慮其特殊性,而政府作為單一供給主體很難保證既全面又高效的服務質量,需要努力構建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等社會其他主體參與到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建設事業中,將志愿服務與政府服務相對接,進一步提高供給效率和供給水平;尤其是要鼓勵邊疆民族地區的本土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參與到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中,由此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程。
3.促進公民精神覺醒,發動群眾力量挖掘利用民族民間文化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具有無窮的力量。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需要鼓勵本地區公民個體積極參與到文化事業的建設上來。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相對較為封閉,民眾思想上不夠解放,觀念仍然比較落后,缺乏公民精神和參與意識。文化資源是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 ,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禮儀、語言作品、民間手藝等由于缺乏系統的傳授,多采取口口相傳的途徑傳承,因此發動民族群眾的力量,促進公民精神和公民意識的覺醒,提高他們在文化事業建設中的話語權和參與權,不僅可以保護民族本土文化,還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民族民間的優秀文化,對加快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進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4.創新服務供給手段,構建協同機制推動文化資源共建共享
文化傳播的手段隨著傳播媒體的不斷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接受習慣也逐漸的在改變,呈現出新的特點。當前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體系,需要立足民族邊疆地區的具體實際,不斷探索和豐富文化傳播和服務方式,結合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有利契機,創新服務供給手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建設,大力發展具有共享功能的數字文化供給資源。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應積極構建協同機制,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推動文化資源向邊疆民族地區、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等弱勢群體傾斜,從而推動不同系統、不同層級和不同領域的文化資源實現互聯互通和共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