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峰
摘 要:從“因族而治”到“五族共和”,再從“民族自決”到“民族自治”,歷史形成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為祖國的團結統一謀求了適合的形式。民族區域自治框架下,體制機制上多少還存在不完善,顯露出一些問題,族性特征是問題的深層因素。統一公民文化族性、喚醒公民的現代國家意識,重新塑造新的“國族”、統一公民的文化族性。是深層解決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族性;民族問題;現代化;族性治理
族性是這個群體共有的文化、語言、宗教或行為的特征。是區別于其他群體所獨自具有的內容。種族是指在遺傳上具有共同的血緣和基因的群體。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于西方民族國家。如何處理好民族間的關系問題,是關乎國家政治穩定、社會有序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民族政策的歷史變遷與繼承
1.多民族國家歷史的形成與教化
秦滅六國,海內一統,多民族國家形成。漢繼秦興,開疆擴土,對西南地區管理。這種管理在演進上是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從最初“國力不及時對西南邊疆社會的羈縻制”到“標志著國家控制力度增強的土司設治”再到“國家行政能力不斷強化下的邊疆內地化——改土歸流”。整個過程彰顯了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從開始到緊密的一個過程。從清朝初期的“遠檄苗蠻”與“皆朕赤子”,到“主張懷柔土司以安定邊陲”,加強對土司管理的呼聲一直存在。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的聯系也是趨向于緊密性發展。
2.近現代的民族政策演變
(1)從“因族而治”到“五族共和”。從“因族而治”到“五族共和”闡釋了中國民族治理模式的近代嬗變,元代開始土司制度,以少數民族首領為世襲土官,因族而治,以夷治夷。為明清治理西南各民族,加強中央王朝統治發揮了積極作用。19世紀中期英法侵華開始,中國主權遭受破壞,列強瓜分中國,孫中山“五族共和”培育了各民族的近代意識,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整體覺醒進程,成為中華民族整體觀的重要基礎。
(2)從“民族自決”到“民族自治”。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受共產國際影響,尤其是受蘇俄模式影響,把民族自決和聯邦制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綱領,一直到六屆六中全會,一直主張通過“民族自決”建立“聯邦共和國”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方法。20 世紀 30 年代中后期隨中國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變化,中國共產黨逐漸放棄民族自決與聯邦制主張,開始確立要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思想。
二、當前民族問題的表現形式及深層原因
“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壞活動、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問題、現代化沖擊下的少數民族文化存續和發展問題、民族自治地方和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為主要形式的原因在于這些問題的敏感性、重要性、普遍性、突發性。
1.族性特征是民族問題的內在因素
各種民族問題的產生,終極原因在于民族族性訴求發生了矛盾。構成民族的族性的元素分別體現在這個民族的文化、語言、宗教或行為的特征上。如果兩個民族間與之對應的族性元素間都存在著相同,那么“兩個民族”就可以視為一個民族。族性元素中某個或某些元素不同,是區分不同民族的深層原因。
2.引發族性矛盾的變量因素
(1)物質利益刺激是引發民族矛盾的外部條件。族性在物質利益的刺激下呈現不同的狀態,族性本身是群體在社會實踐的過程為獲得物質利益,久而久之的習慣所形成的一種觀念和行為。因此族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受物質利益的影響最大。當存在了物質利益的誘惑時,族性就會依此為誘因,表現出強烈的本群體要獲得的欲望。
(2)族性觀念是民族主體產生矛盾的主觀因素。只強調自己民族的文化、語言、宗教、習慣,不照顧其他民族的文化、語言、宗教、習慣,這時候,民族的族性就加強了。這種族性強化的后果會使民族間的關系變得緊張,這種族性觀念會在民族間產生一種競爭的關系,會產生一種在民族間有我沒你、你死我活的一種激烈競爭的關系。這種觀念的破壞力無疑極大,無疑是處理民族問題應首應解決的問題。
(3)族性邪惡化的煽動。國內外存在著分裂中國的各種勢力,策劃者以部分成員族性認知為基礎,利用民族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炮制本民族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為借口,利用民族認同,煽動民族情緒,強化民族分界,擴大群體事件,以期制造民族仇恨。可以說民族分裂分子將族性賦予了邪惡的目的。這種煽動的態度決定了民族間的關系是否能夠和諧。
(4)民族主體認識的覺醒程度。
一個民族對社會規律的認識覺醒程度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族性強弱程度。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建立與世界各民族的聯系。而建立這種聯系,對族性規范是必須的。各民族在利益上都不能獨自占有。世界需要的是雙贏或多贏,人人都有好處大家才是朋友。在利益觀上,必須確立至少是雙贏的目標,而不能只顧本民族的利益。其次,世界交往有特定的規則,每個想加入的群體,必須遵循這個特定的規則,遵守這個特定的規則。而一個民族要想參加這樣的交往,當自己的族性特征受到碰撞時,就難能保持雙全的結果,除非你不參加這樣的交往。
避免族性膨脹、認清“民族的”與“世界的”關系。當前一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致使一些民族成員的族性膨脹起來,認為民族的東西就是世界的東西,自己的民族的東西就已經是全世界的東西。其實根本就沒有認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內涵。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你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你是構成世界的一個部分。世界是多樣性的世界,世界需要你不同,世界需要你能區別其他而只是你自己。因此,一個民族要想成為一個真正區別于其他民族,構成自己民族元素中的某元素就必須要同其他民族相異。
總之,族性決定了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交往的狀態。族性好或壞是影響民族間關系的決定因素,如何處理好各民族成員的族性觀念,是解決好民族問題的關鍵。為確認自己民族的存在,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自己的族性。以便能夠同其他群體區別和分離。同樣為了求生存、謀發展,一個民族不能不兼顧其他群體的利益,因此不能一味強度自己民族的利益,不能致使自己民族因族性太強而無法融入世界民族之林。解決好民族的族性問題,是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有效辦法。
三、族性治理的思路
尤根·哈貝馬斯和布魯斯·巴里觀點:“現代國家的合法性確實應該建立在自治的個體的政治權利觀念基礎之上;國家不應該承認族裔、民族或種族的身份,而實行所有個體的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對于多民族國家制度的構建,無疑單獨依據個體而不是依據團體形成主權者,這是現代憲政制度的最完美的一種狀態。然而“自治個體本身是一種文化的構建”這個觀點絕對沒有錯,如果個體純天然,未經教化,那個這個個體絕對沒有辦法達到自治。在思考查爾斯·泰勒和威爾·吉姆利卡的觀點“國家必須承認族裔身份并建立起這樣的程序,族群特定利益可以被容納在民族國家界限之內”。
1.統一公民文化族性
(1)美國剔除公民非美利堅民族文化。美國是歷史上老牌的移民國家,其移民的來源范圍之廣,文化宗教信仰之繁雜,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因此美國移民中,自治個人的文化也是最為復雜的。但是往往越是復雜的問題越用簡單的辦法最有效。從美利堅合眾國建立的那一天起,美國就提出了自己國家的民族為“美利堅民族”。自成為美國公民的那一刻起,這個人就自動放棄了自己原有的族性,就放棄了自己原有的文化,繼而代之的是美利堅的民族文化,自己非美利堅民族的文化成分就完全被剔除。而以后的語言和行動,就要依據美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為指引,依據美利堅民族的文化作為自己生活實踐的行動指南。
美國這種積極同化的政策對于治理民族問題的成效相當可觀。在這種措施的作用下,美國管理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個體,并把這些人改造成了一個嶄新的美利堅民族成員。正式這種公民文化族性的統一,給美利堅合眾國帶來人民主權的統一,才不至于出現國家分崩離析的狀態。
(2)俄羅斯強化俄語、俄羅斯文學、國家歷史以統一價值觀念。普京強調“在教育過程中要強化俄語、俄羅斯文學、國家歷史課程作用”。目的是要凝聚民族力量以實現價值基礎的國家統一。當強調某一種文化時,這個文化的作用就會加強,每一個文化都支撐著一個特定的“族性”在加強,處于非強調位置的文化相對就會減弱,從某一種程度上看,也具有著統一公民文化族性的成分在里面。另外,俄羅斯不允許出現單一民族聚居區,并有自己非正式的司法管轄,處在國家統一的法律和文化圈外,煽動人民藐視普世價值的標準和規則。從另外一種方式上也在塑造著公民新的價值觀念。
(3)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俄羅斯和中國都把愛國主義作為國家戰略,在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上是任何人不可逾越的紅線。一個公民必須熱愛自己的國家。這是現在國家公民應盡的義務。只有每個公民都熱愛自己的國家,公民的力量才能在國家組織形式下凝聚。
每個公民必須維護自己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這是公民愛國的最低限度,公民如果不保持這個底線,就成為這個國家的叛徒,叛徒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同樣一個國家出現叛徒的后果是可怕的,一個國家的存亡與公民的愛國是分不開的。只有每一個公民都愛國,國家的公民基礎才可靠。
2.喚醒公民的現代國家意識
我們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緣起于古代中央集權對邊疆的管理制度,演變到近代的“因族而治”、“土司設治”到憲政國家政治下的“五族共和”,再到受共產國際和蘇聯模式影響的“民族自決”以及在無產階級革命歷史進程中調整而成的“民族自治”政策,這一歷史進程不可磨滅。同時知古才可鑒今,對比昔日與當今現代國家的內部構成與外部條件和環境,公民的意識覺醒已經迫不可待。
(1)現代國家內部的法治要求。當今國家是憲政制度下的國家,人民主權理論決定憲政制度下的國家需要實行法治。法治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公民間的權利與義務不平等,對于國家憲政制度無疑埋下禍根。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強法治建設,強調全面依法治國。雖然有《民族區域自治法》存在,但民族地區立法機關有變通執行中央法律法規的權利,但在法律適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平等現象。導致法律在民族事務方面有特權存在。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不應再抱有因民族不同而逃避公民的義務,在享有公民權利的同時,就應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因此公民應該有現代國家條件所需要的意識,要樹立現代國家的公民權利義務觀念,要弱化放棄原有族性觀念下的思想意識。重新樹立以“中華民族”為統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觀念”。在當前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化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2)現代國家的國際交往要求。現代國家是以國際市場為背景下的國家,是交往開放的國家。每個國家的成員在參與國際的交往中,遵循的不是某個民族的規則,而是遵循的全部參與交往的每個國家都共同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一般要共同確定,當然還有一些歷史原因而形成的慣例。就這些而言,一個民族成員要想參與現代國家間的國際交往,就不能再抱有民族族性特征的觀念。否則就會因為沒有共同的價值觀而無法在交往中達成共識,也就無法在國際間交往。
四、結語
總之,現代國家是法治國家,不應承認族裔、民族或種族身份,不能給帶有特定身份的公民以特權存在。而解決這一困境的辦法則可以通過采取對族性進行治理的辦法實現。在多民族國家中,采取重塑文化觀念的方式,采用多元一體的模式,重新塑造一個新的“國族”為一體,來重新塑造這個“國族”的文化觀念來統一多民族國家公民的文化族性。進而在一體內對民族的多元性進行弱化,強調一體性同時,塑造現代國家需要的公民意識。從根源的深度去化解多民族國家,在族性強化及國家現代化原因下而導致的民族矛盾和沖突。
參考文獻:
[1] 陳征平.劉鴻燕.論歷史上皇朝中央對西南邊疆社會的內地化經略[J].思想戰線2012(2).
[2] 段金生.“因襲”與“變革”:清前期對云南邊疆與民族的認識及治理.[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9).
[3] 楊順清.從“因族而治”到“五族共和”——中國民族治理模式的近代嬗變.[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4] 楊順清.中國民族治理模式的現代演變——從“民族自決”到“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抉擇.[J].銅仁學院學報,2012(3).
[5]青覺.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應對.[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2009(6).
[6]青覺.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應對.[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2009(6).
[7]張潔.從比較法的角度分析中美治理模式的不同.[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
[8] 丁元竹.普京有關民族治理問題的三點思路——讀《普京文集2012—2014》.[J].群言,2014(11).
[9]常安.探索多民族大國的民族治理與憲制構建之道[J].民族論壇,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