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佳慧
摘 要:債權讓與制度本身是具有合法性的民法制度,作為法律中的重要財產,將債權對第三方進行轉讓,是符合法律要求與法律約束的,但我國在債權讓與制度中仍存在著部分不完善的立法缺陷,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債權讓與制度的實施和執行,因此,唯有對債權讓與制度做充分的分析和解讀,找尋出其立法與實施方面的缺陷與弊端,才能更好的使之得以完善,進而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本文簡要闡述了債權讓與制度的研究現狀,提出了我國債權讓與制度的缺陷問題,并針對此類問題,著重探討了完善我國債權讓與制度的思考,旨在為我國債權讓與制度得以更加完善的立法和實施,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債權讓與;制度實施;制度完善
從“債”的法律定義來看,其屬于一種建立在特定人或人群之間的有效法律關系,在“債”其中的人或人群,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和制約,而在社會逐步的發展過程中,在交易性質未做改變的前提下,交易內容和交易手段卻發生了悄然的變化,即從原始的財物的直接交易轉變為對于交換價值的交易,由此,債權讓與應運而出,成為了與更對人或人群相關聯的“債”關系。并且,通過債權的逐步轉化與相關立法的限制,使得債權轉讓制度逐漸成為促使債權形成財產化的必然手段,此種手段也不斷催生出投入資本的再生和將預期收益轉變成實際收益,從債權讓與制度的本質出發,能夠明確其實施目的并不是僅為使債權人獲得實際收益和利用債權進行資本再生,而是希望通過債權讓與制度,形成交易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并能夠積極維護其中各方人或人群的合法利益不受損害,因此,對于“我國債權讓與制度的實施和完善”的研究,就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債權讓與制度的研究現狀
債權讓與制度自羅馬法起源,隨著逐步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民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法律學術界,針對債權讓與制度有著較為片面的研究局限,通常情況下,都是在研究在債權讓與制度中較難用到或較為深入的領域,如債務人的抗辯權、通知效力等,這些雖對于我國債權讓與制度的完善與實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更,將會衍生出更多形式的債權讓與制度內容,此種制度內容也應當是我國法律學者們重點思考的問題。現階段,我國部分法律學者逐漸認識到債權讓與制度中的協議效力問題以及二重讓與問題,對于債權讓與制度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實例所具備的重要性,因此,不斷對我國債權讓與制度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逐步修正和完善,才能使我國的債權讓與制度得以正常且順利的實施。
二、我國債權讓與制度的缺陷問題
1.債權讓與訴訟時效問題
債權讓與涉及到《金融資產管理規定》中的內容,該《規定》指出,若在債權轉讓通知或協議中涉及到催收通知時,將中斷訴訟時效,當債權人所屬金融機構在省級及以上紙媒上提出與之相關的債權轉讓公告或涉及到催收通知的,此紙媒上的公告、通知,能夠成為證據,從而判定中斷訴訟時效。從此規定觀點中可以看出,此《規定》在債權讓與時效問題上存在歧義:通過簽字形成的債務催收通知或進行債權轉讓公告,不能代表債權讓與通知,因此可以所訴訟時效中斷,從另一角度可以得出結論,沒有進行簽字的債務催收通知和債權轉讓公告,就不能中斷訴訟時效,這與《規定》中陳述的若在債權轉讓通知上簽章就能夠中斷訴訟時效是相互矛盾的。
2.債權讓與在《擔保法》中的規定問題
《擔保法》中明確規定,有些債權是無法轉讓的,其中包括主合同債權做最高額的抵押,但這與最高額抵押的本質特征相互不一致,也違背了在轉讓階段最高額抵押權的附隨性,此種規定,只是對一般保全抵押規定的任意套用。按照規定,被最高額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性和不特定性,能夠在被抵押時期內存在或是消失,且與最高額抵押權不相違背。當決算期后,才能夠確定被擔保債權是否存在完全發生的事實,但需要注意的是,此處最高額抵押已歸屬于普通抵押范疇,且因被擔保債權的缺失,處于消失階段。而實際上,最高額抵押權應當是處于抵押權附隨性原則之外的,若被擔保的債權在被抵押時期內,存在轉讓或清償現象,不應對最高額抵押權造成影響。
3.債權讓與制度在《民法通則》中的問題
對于市場而言,是由眾多交易、合同、條款所組成的經濟網絡鏈條,其牟利性是必然的,也是使市場不斷增添活力的基礎,而債權讓與制度在《民法通則》中,則有不同性質的規定和定義,《民法通則》的相關法律條文中指出:“在進行債權讓與時,讓與方需將合同中所涵蓋的權利和義務以全部性或部分性轉讓給第三人,需征得合同另一方的許可,且在債權讓與整個過程中不得謀利”。從此條文中不難看出,其中沒有對債權讓與以及所需承擔的債務問題進行明確的區分,尤其是需征得合同另一方的許可,以及不得謀利,這顯然是和市場相違背的,且根據債權的原則,除性質特殊不得轉讓、雙方約定不得轉讓、依法不得轉讓等,其他任何情況下,合同的債權都是能夠自由轉讓的,且僅需通知到合同另一方,而非征得其同意,因此,此點規定具有歧義性。
三、完善我國債權讓與制度的思考
若對債權讓與制度進行有效的實施和完善,不僅需要在各項法律法規中進行明確注釋,同時還要保證眾多的法律條款中的債權讓與制度內容能夠相互符合,形成完整的債權讓與制度體系,這些都是現階段,針對債權讓與制度并使其與相關的法律條文相吻合需要重點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唯有逐步形成統一的法律規定,才能夠對債權讓與活動進行準確、公平、以及合理的處理和評判。此外,完善債權讓與制度,還需要從債權讓與制度自身考慮,通過不斷的法律實踐,找尋出其存在問題的方面,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對債權讓與制度進行完善。以下就相關法律、法規中所涉及到的與債權讓與制度相沖突或相違背的方面做出修正建議,并對債權讓與制度中較難涉及到的內容做簡要介紹。
1.債權讓與制度在《金融資產管理規定》中的修正建議
從《金融資產管理規定》中涉及到債權讓與在何種情況下中斷訴訟時效的規定作出修正建議:應當將債權讓與通知進行清償期前、后的區分。就清償期之前的債權讓與通知,此行為中的訴訟時效并未開始,不會因其中涉及到債權催告內容而中斷訴訟時效。就清償期之后的債權讓與通知,還要做進一步的分析,需要區分出是僅為債權讓與通知,或是在債權讓與通知中涵蓋催告內容。在現行法律中,雖明確債權讓與通知中涵蓋催告內容的,即應當將訴訟時效中斷。對此,應做相應的酌情限定,當債權讓與通知中涵蓋催告內容,并催告結束后,不應立即中斷訴訟時效,尤其在債務人不能按時給付,且債權人在半年時間內并未進行起訴和申請進行仲裁的情況,不能在催告結束后便將訴訟時效中斷。另一方面,清償期之后的僅為債權讓與通知的,不會因此使訴訟時效中斷,但應進行相應的修改,修改內容應為:在清償期之后,若在債權讓與通知中涵蓋催告內容的,應一律視為僅為債權讓與通知,忽略催告內容。
2.債權讓與在《擔保法》、《民法通則》及《合同法》等法律中的修正建議
在《擔保法》中,涉及到最高額抵押權問題,并引申到其在移轉過程中所包含的附隨性,筆者建議,應當將其在《物權法》中進行初步訂正;在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對《民法典》內債權讓與和最高額抵押權問題進行相關修正;同時,對于《民法通則》中債權讓與制度不僅需要經由債務人允許,且不能涉及到謀利的條款,也應當在《合同法》中,依據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和法理,進行必要的改進和修正,而對于涉及債權讓與制度較多的《合同法》,也應在不斷的問題發現后,進行必要的舊法修正和新法制定,以此來逐步完善債權讓與制度,并能使其得以正常實施。
3.未來債權讓與
對債權讓與制度進行完善的部分不僅涉及到與其他法律法規相沖突或相違背的舊法修改方面,還涉及到新法的制定方面,而未來債權的讓與就是需要著重注意的部分。對于未來債權讓與而言,債權的讓與將會在未來出現和發生,并不是存在于現今的,對于此種制度的觀點,很多法律學者持有不同的態度。美國的學者起初并不能認同此種 觀點,認為不經對他人讓與當前還并不存在的物質,但在后期制定的《商法典》中,并已將此種觀點認可,且對于未來債權讓與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德國則更為支持和實行此種制度,并標明只要此種未來的債權具有能夠具體描述,且具有“可識別性”,則此種債權讓與便會成立;日本學者也對此種債權讓與制度作出了肯定的態度。通過世界各國對法律的不斷實踐與完善,使得未來債權讓與成為了越來越多國家所肯定的制度內容,如意大利、法國等經濟發達的國家,也陸續對未來債權讓與做出了肯定的舉措,并且,由于未來債權讓與具有時代性和國際化等未來特性,使得其被《聯合國國貿應收款轉讓公約》等收錄和確認。我國在此問題上雖未有先例,但根據金融行業在業務中所涉及到的未來應收款項和將來債權資產證券化的迅速發展,證明我國承認并接受此種債權讓與制度,對此,我國應在相應的《民法典》和《合同法》中做出前期制定預案,籌劃相關事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債權讓與過程中,其相對性在不斷變化發展中對債權產生出了一定的沖擊性,使債權讓與制度在保障債權交易方面存在相對的安全隱患,為了能夠使債權讓與制度得以有效的實施,在保證交易安全的基礎上,使債權讓與和債權受讓、以及債務人各方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護,并且能夠對市場經濟的合法秩序得到有力的維護,對債權讓與制度進行立法補救和立法完善,是切實可行的,也是極其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確保債權讓與制度在公平、合理的法律環境中展開,也才能夠有效的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債權讓與制度得以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戴建庭.債權讓與制度比較研究——兼論對我國合同法中債權讓與制度的完善[J].河北法學,2004,11(08):22-26.
[2]趙葳.論債權讓與對債務人之效力——以通知與承諾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09,06(04):355-356+362.
[3]黃小育.我國債權讓與制度的完善[J].行政與法,2009,01(19):123-125.
[4]謝瀟.債權讓與性質斟酌及其類型化嘗試[J].政治與法律.2015(03):101-103.